第136頁
她家實在太窮,只有當年收成很好了過年才捨得買大肉吃。
雖然他們那兒都說過年吃了餛飩才叫團圓,但她爹覺得做皮子費時,肉包進裡頭肉味都被糟蹋了,硬是不讓她娘做。
一碗純燒肉,一碗素菜,運氣好有魚,那就再加一碗魚。這就是頂頂好的一頓年夜飯了。
那會吃到肉味,小芸就能笑一晚上。哪像現在跟在師父師母身邊這樣開心,想吃什麼就有什麼,葷素搭配,樣樣不缺,每天都吃得像過年一樣。
紀應淮舉起筷子在她眼前揮了揮,「看好了,師父教你。」
小芸「嗯」了一聲,認真地盯住了師父的手。
「先在中間放一塊不大不小的餡,然後對摺,再對摺,把這兩個角捏到一塊,」紀應淮把做好的餛飩舉給她看,「像這樣,就好了。」
「這兩個角是怎麼沾到一塊的?」小芸用力按了,但麵皮在她手裡就不像在師父師母手裡那麼聽話,怎麼也沾不上。
安立夏用筷子在她的餛飩角上沾了點肉沫,「幹著合不攏的話,就沾一點肉汁或者清水,再按上去就能粘住了。」
「真的哎!」小芸捧著自己親手做好的餛飩,滿眼驚喜,「它好好看,好圓潤……它和小芸一樣有福氣。」
這孩子氣的話語,叫紀應淮與安立夏皆忍不住笑了。
「把它放在那邊的空碗裡,一會煮了給你吃。有福氣的小芸吃了有福氣的餛飩,以後一定福澤深厚。」紀應淮提議。
小芸想了一下,然後搖了搖頭,「不,就要和所有餛飩放在一塊煮一鍋,一鍋都有福氣,大家吃了大家都福澤深厚。」
紀應淮笑道:「還是小芸元帥考慮周到,是師父狹隘了。」
「師母,看,師父又瞎說了,大過年的不能說不好的詞。」小芸笑嘻嘻地蹭到安立夏身邊,光明正大地打小報告。
安立夏點了點頭,「那我們讓師父多包一點有福氣的餛飩作補足好不好?」
「好呀好呀。」小芸看熱鬧不嫌事大。
笑語伴著鍋中煮得「咕嘟咕嘟」冒泡的魚湯香氣一塊飛出了門,廚房裡洋溢著過年的喜樂氣氛。
在午時到來前,他們把祭祖需要的一桌子菜做完了。
夫君做菜的場景,無論看多少回,安立夏都站在一旁盯得十分入神。
那個給他摘花的翩翩少年,多年後洗手煲湯,依舊能叫他看痴了去。
由於祭祖範圍涉及了三家人,紀應淮特地在擺好碗筷後,寫了紙條先燒了,才放上蒲團點了香。
「小芸,先來給你娘磕個頭吧。」紀應淮道。
按他知道的習俗,一般都是家裡最小的先去祭拜,然後才是大人長輩。
「來了。」
小芸端端正正地在蒲團上跪下,心裡念叨著,娘,過年好,然後認真地磕了三下響頭。
接著是安立夏。
他要說的話有些多,跪的時間也長了些。等起身時,眼裡已經不自覺地漫上了水光。
紀應淮嘆了口氣,揉了揉他的腦袋,才走到蒲團前跪了下來。
他要說的話也很多。他先和伯父伯母道了歉,先前沒照顧好立夏,叫他受了苦,紀應淮自己很過意不去。再是與他娘道歉,讓娘為他的事操勞費心,硬生生憂慮壞了身子,而他許久之後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又因為走不開,不能快些回村去墳頭看她。
此去渭城,回來又不知何時。
其實,表面上有多輕鬆愉快,他心裡就有多憂愁。
那沉甸甸的外派旨意一直壓在他的心上,哪怕一年一度的歡聚團圓日,他也不免時時想到明日之後的分別。
不過,他只在心裡想想,面上是絕對不會表現出來的。
他不想讓立夏和小芸的好心情被破壞,過節就得是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
紀應淮斂起全部心思,磕了頭,站了起來。
祭祖過的菜不能直接吃,要端去灶台上放一放,才能重新上桌。
小芸自告奮勇地承擔了端菜的重任,積極得讓柱子想幫忙都插不上手。
用了一頓其樂融融的午膳,下午原本是要打掃衛生的,但這活家僕們都已經做好了,他們登時閒了下來。
「要出去逛逛嗎?」紀應淮問。
安立夏表示他都行,一切聽夫君的安排。至於小芸,她自然是想的。
她的性子越發外向了,出去玩的事情,只要有,她必定第一個舉手報名。
紀應淮向柱子打聽了京城好玩的地方,柱子給他一口氣推薦了一大串,最後紀應淮決定帶著二人去隆福街看舞獅。
御街已經逛過好幾回了,這會商家也都得回去過年,鋪子關了不少,再去也沒什麼意思。
隆福街算是京城的一條有名小吃街,據柱子介紹,熱鬧程度不比御街差。
那兒普通百姓都消費得起,比起御街,它更貼近尋常人家的生活一些。
今日除夕,隆福街有舞獅,有游龍,晚上還有燈會和焰火。
要想看震撼人心的大片火樹銀花,除了宮裡,就是隆福街了。
果然,柱子出品,必是精品。
一下馬車,那熱熱鬧鬧的氛圍就直往人臉上撲來了。
以前刷手機的時候,紀應淮有看到過舞獅的場景,但僅局限在那小小的屏幕裡頭,觀賞感並不是很強烈。
雖然他們那兒都說過年吃了餛飩才叫團圓,但她爹覺得做皮子費時,肉包進裡頭肉味都被糟蹋了,硬是不讓她娘做。
一碗純燒肉,一碗素菜,運氣好有魚,那就再加一碗魚。這就是頂頂好的一頓年夜飯了。
那會吃到肉味,小芸就能笑一晚上。哪像現在跟在師父師母身邊這樣開心,想吃什麼就有什麼,葷素搭配,樣樣不缺,每天都吃得像過年一樣。
紀應淮舉起筷子在她眼前揮了揮,「看好了,師父教你。」
小芸「嗯」了一聲,認真地盯住了師父的手。
「先在中間放一塊不大不小的餡,然後對摺,再對摺,把這兩個角捏到一塊,」紀應淮把做好的餛飩舉給她看,「像這樣,就好了。」
「這兩個角是怎麼沾到一塊的?」小芸用力按了,但麵皮在她手裡就不像在師父師母手裡那麼聽話,怎麼也沾不上。
安立夏用筷子在她的餛飩角上沾了點肉沫,「幹著合不攏的話,就沾一點肉汁或者清水,再按上去就能粘住了。」
「真的哎!」小芸捧著自己親手做好的餛飩,滿眼驚喜,「它好好看,好圓潤……它和小芸一樣有福氣。」
這孩子氣的話語,叫紀應淮與安立夏皆忍不住笑了。
「把它放在那邊的空碗裡,一會煮了給你吃。有福氣的小芸吃了有福氣的餛飩,以後一定福澤深厚。」紀應淮提議。
小芸想了一下,然後搖了搖頭,「不,就要和所有餛飩放在一塊煮一鍋,一鍋都有福氣,大家吃了大家都福澤深厚。」
紀應淮笑道:「還是小芸元帥考慮周到,是師父狹隘了。」
「師母,看,師父又瞎說了,大過年的不能說不好的詞。」小芸笑嘻嘻地蹭到安立夏身邊,光明正大地打小報告。
安立夏點了點頭,「那我們讓師父多包一點有福氣的餛飩作補足好不好?」
「好呀好呀。」小芸看熱鬧不嫌事大。
笑語伴著鍋中煮得「咕嘟咕嘟」冒泡的魚湯香氣一塊飛出了門,廚房裡洋溢著過年的喜樂氣氛。
在午時到來前,他們把祭祖需要的一桌子菜做完了。
夫君做菜的場景,無論看多少回,安立夏都站在一旁盯得十分入神。
那個給他摘花的翩翩少年,多年後洗手煲湯,依舊能叫他看痴了去。
由於祭祖範圍涉及了三家人,紀應淮特地在擺好碗筷後,寫了紙條先燒了,才放上蒲團點了香。
「小芸,先來給你娘磕個頭吧。」紀應淮道。
按他知道的習俗,一般都是家裡最小的先去祭拜,然後才是大人長輩。
「來了。」
小芸端端正正地在蒲團上跪下,心裡念叨著,娘,過年好,然後認真地磕了三下響頭。
接著是安立夏。
他要說的話有些多,跪的時間也長了些。等起身時,眼裡已經不自覺地漫上了水光。
紀應淮嘆了口氣,揉了揉他的腦袋,才走到蒲團前跪了下來。
他要說的話也很多。他先和伯父伯母道了歉,先前沒照顧好立夏,叫他受了苦,紀應淮自己很過意不去。再是與他娘道歉,讓娘為他的事操勞費心,硬生生憂慮壞了身子,而他許久之後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又因為走不開,不能快些回村去墳頭看她。
此去渭城,回來又不知何時。
其實,表面上有多輕鬆愉快,他心裡就有多憂愁。
那沉甸甸的外派旨意一直壓在他的心上,哪怕一年一度的歡聚團圓日,他也不免時時想到明日之後的分別。
不過,他只在心裡想想,面上是絕對不會表現出來的。
他不想讓立夏和小芸的好心情被破壞,過節就得是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
紀應淮斂起全部心思,磕了頭,站了起來。
祭祖過的菜不能直接吃,要端去灶台上放一放,才能重新上桌。
小芸自告奮勇地承擔了端菜的重任,積極得讓柱子想幫忙都插不上手。
用了一頓其樂融融的午膳,下午原本是要打掃衛生的,但這活家僕們都已經做好了,他們登時閒了下來。
「要出去逛逛嗎?」紀應淮問。
安立夏表示他都行,一切聽夫君的安排。至於小芸,她自然是想的。
她的性子越發外向了,出去玩的事情,只要有,她必定第一個舉手報名。
紀應淮向柱子打聽了京城好玩的地方,柱子給他一口氣推薦了一大串,最後紀應淮決定帶著二人去隆福街看舞獅。
御街已經逛過好幾回了,這會商家也都得回去過年,鋪子關了不少,再去也沒什麼意思。
隆福街算是京城的一條有名小吃街,據柱子介紹,熱鬧程度不比御街差。
那兒普通百姓都消費得起,比起御街,它更貼近尋常人家的生活一些。
今日除夕,隆福街有舞獅,有游龍,晚上還有燈會和焰火。
要想看震撼人心的大片火樹銀花,除了宮裡,就是隆福街了。
果然,柱子出品,必是精品。
一下馬車,那熱熱鬧鬧的氛圍就直往人臉上撲來了。
以前刷手機的時候,紀應淮有看到過舞獅的場景,但僅局限在那小小的屏幕裡頭,觀賞感並不是很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