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緊接著沒多久,上一年的先進村子評比結果下來了。
村長收到上面的來信就一直長吁短嘆,一臉愁容。
看樣子,大灣村應該是沒評上。
晚上村長喊著他和大隊長一起喝悶酒,邊喝邊吐槽:「上頭領導年年只看產量,看貢獻,咱們村這麼個情況,怎麼給他們增加產量。」
說著又倒了杯酒,繼續吐槽:「你看人家有的村子靠著平原,村裡的土地比咱們多多了,就是去年天災,糧產都是我們兩倍多,有的村子全是魚塘,以養魚為主,去年也是收穫不少。」
「再看咱村,看著有山有水吧,地沒人家多,河也是幾個村共有的,我就是把河填了也多不出來一塊地啊。」
「去年晏初的事,我看上頭還專門寫了表彰的信登在報紙上發表,原以為會......」
陳晏初笑了笑,見義勇為這種事情,太小兒科了。
其實官場跟職場很像,領導們除了實打實的業績,其他的什麼都不看。
只聽村長說:「你倆說說,我應該咋弄?今年要再有個什麼不測,豈不是要村里人一起喝西北風?」
大隊長撓撓頭:「爹,這也不是你的問題啊?咱們村的地勢就這樣,地也不是說變就變出來的?」
「晏初呢,你有什麼主意?」
陳晏初說道:「這個先進村子的評比標準只看產量和貢獻,那我們把結果提上去不就行了?」
大隊長笑了:「說的輕鬆,地是固定的,就算沒有天災人禍,糧產也是定量的,你說怎麼提?」
陳晏初搖搖頭:「誰說糧產改變不了?你有去人家產量高的村子實地考察過嗎?人家土地是比我們多,可你有計算過每公頃產量的對比嗎?」
「如果都經歷過暴雨,人家每公頃產量還是比我們高,那就說明人家在種地上確實有一手,我們帶點禮物,去和他們學習學習,回來了不就能用在自家地里嗎?」
第112章 重開掃盲班
兩人愣住了,還沒說話,就聽陳晏初繼續說:「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加一些附加的收入,就像去年上山摘杏,把杏一賣村民手裡能多分點錢,到年底,假如真的收入不好,大家也能有錢過年。」
「剛剛說到地勢,人家有地有魚塘,我們這也有大山,果園那一片能結出這麼好的果子,說明那一片適合種植水果,我們為什麼要等著果園長什麼再摘什麼?而不是自己想賣什麼就種什麼?」
「牛棚的豬仔,現在不是剛抱一窩?如果多抱些豬仔,到年底不就多賣些錢,豬肉的價格不算便宜,可如果單靠牛棚那幾個老弱病殘來養,一年才能養幾隻?」
「現在家家戶戶養的都有雞,說不得誰家就有個養雞老手,上面不讓村民自己在家養太多,可沒說不讓隊裡養,雖說雞肉沒豬肉值錢,但規模大了,收益也十分可觀。」
這一番話直接把村長和大隊長砸的暈頭轉向,村長酒沒喝上頭,聽陳晏初的話卻有些上頭。
他神情有些激動,有什麼東西在腦子裡一閃而過,仔細一想,卻沒想起來。
緊接著,就聽陳晏初繼續說:「我剛剛說的所有事情,都離不開一個詞,就是學習。」
「學習如何提高糧產,學習如何種植果園,學習如何養豬羊,學習如何大範圍養殖,都是我們接下來的重任。」
「而想要學習,就要先掃盲。」
「這次掃盲,針對的不只是小孩子,還有村里年富力強的青年人。」
對,就是這個,村長一拍桌子,有些激動的想。
這番話,直接打開了村長的思路,解開了他長久以來的困擾。
大隊長還有些顧慮:「掃盲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很多人安逸慣了,根本不願意改變,總說學習耽誤幹活了,而且有些人上了歲數,根本學不會,兩天不到就放棄了。」
陳晏初思索了一下:「那就設立一些職位,讓他們競爭上崗,這些職位所獲得的報酬,可以和最後的收益分紅掛鉤,學習的核心內驅力,就是錢。」
「以前掃盲看不到結果,過程又難,自然沒人堅持的了,舉個例子,如果一頭豬的毛利是60,他們能分得6塊,養個10頭,就是60。」
「這還只是養豬的分紅,農忙時還要下地幹活,這麼算,就是收成不好的時候,一個人一年都能分得百十來塊。」
「而他們想要競爭上崗,就需要先學習,畢竟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養豬的。」
雖然這種公社模式很快就會被取代,但不論形式怎麼變,學習所帶來的真實效益是不會改變的。
村長止不住的點頭,是這個理,大隊長也眼前一亮。
兩人也不是傻子,被陳晏初這麼一點撥,你一句我一句的,就把章程列出來了。
說完還有些意猶未盡的看著陳晏初:「晏初,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陳晏初笑了笑:「剛剛周叔和保平哥說的都挺好的,不過前期的掃盲班,可以讓知青負責,或者村里上過高中的來教,雙方都能相互學習,當掃盲老師可以適當的加些工分,來促使他們踴躍參與。」
「還有一點,我們可以在村里增加個廣播站,買個收音機,沒事播報些時事新聞,想要通過學習,跟上城裡改革的腳步,消息流通是必不可少的。」
這樣等重開高考的消息下來,大家都能第一時間知曉了。
村長收到上面的來信就一直長吁短嘆,一臉愁容。
看樣子,大灣村應該是沒評上。
晚上村長喊著他和大隊長一起喝悶酒,邊喝邊吐槽:「上頭領導年年只看產量,看貢獻,咱們村這麼個情況,怎麼給他們增加產量。」
說著又倒了杯酒,繼續吐槽:「你看人家有的村子靠著平原,村裡的土地比咱們多多了,就是去年天災,糧產都是我們兩倍多,有的村子全是魚塘,以養魚為主,去年也是收穫不少。」
「再看咱村,看著有山有水吧,地沒人家多,河也是幾個村共有的,我就是把河填了也多不出來一塊地啊。」
「去年晏初的事,我看上頭還專門寫了表彰的信登在報紙上發表,原以為會......」
陳晏初笑了笑,見義勇為這種事情,太小兒科了。
其實官場跟職場很像,領導們除了實打實的業績,其他的什麼都不看。
只聽村長說:「你倆說說,我應該咋弄?今年要再有個什麼不測,豈不是要村里人一起喝西北風?」
大隊長撓撓頭:「爹,這也不是你的問題啊?咱們村的地勢就這樣,地也不是說變就變出來的?」
「晏初呢,你有什麼主意?」
陳晏初說道:「這個先進村子的評比標準只看產量和貢獻,那我們把結果提上去不就行了?」
大隊長笑了:「說的輕鬆,地是固定的,就算沒有天災人禍,糧產也是定量的,你說怎麼提?」
陳晏初搖搖頭:「誰說糧產改變不了?你有去人家產量高的村子實地考察過嗎?人家土地是比我們多,可你有計算過每公頃產量的對比嗎?」
「如果都經歷過暴雨,人家每公頃產量還是比我們高,那就說明人家在種地上確實有一手,我們帶點禮物,去和他們學習學習,回來了不就能用在自家地里嗎?」
第112章 重開掃盲班
兩人愣住了,還沒說話,就聽陳晏初繼續說:「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加一些附加的收入,就像去年上山摘杏,把杏一賣村民手裡能多分點錢,到年底,假如真的收入不好,大家也能有錢過年。」
「剛剛說到地勢,人家有地有魚塘,我們這也有大山,果園那一片能結出這麼好的果子,說明那一片適合種植水果,我們為什麼要等著果園長什麼再摘什麼?而不是自己想賣什麼就種什麼?」
「牛棚的豬仔,現在不是剛抱一窩?如果多抱些豬仔,到年底不就多賣些錢,豬肉的價格不算便宜,可如果單靠牛棚那幾個老弱病殘來養,一年才能養幾隻?」
「現在家家戶戶養的都有雞,說不得誰家就有個養雞老手,上面不讓村民自己在家養太多,可沒說不讓隊裡養,雖說雞肉沒豬肉值錢,但規模大了,收益也十分可觀。」
這一番話直接把村長和大隊長砸的暈頭轉向,村長酒沒喝上頭,聽陳晏初的話卻有些上頭。
他神情有些激動,有什麼東西在腦子裡一閃而過,仔細一想,卻沒想起來。
緊接著,就聽陳晏初繼續說:「我剛剛說的所有事情,都離不開一個詞,就是學習。」
「學習如何提高糧產,學習如何種植果園,學習如何養豬羊,學習如何大範圍養殖,都是我們接下來的重任。」
「而想要學習,就要先掃盲。」
「這次掃盲,針對的不只是小孩子,還有村里年富力強的青年人。」
對,就是這個,村長一拍桌子,有些激動的想。
這番話,直接打開了村長的思路,解開了他長久以來的困擾。
大隊長還有些顧慮:「掃盲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很多人安逸慣了,根本不願意改變,總說學習耽誤幹活了,而且有些人上了歲數,根本學不會,兩天不到就放棄了。」
陳晏初思索了一下:「那就設立一些職位,讓他們競爭上崗,這些職位所獲得的報酬,可以和最後的收益分紅掛鉤,學習的核心內驅力,就是錢。」
「以前掃盲看不到結果,過程又難,自然沒人堅持的了,舉個例子,如果一頭豬的毛利是60,他們能分得6塊,養個10頭,就是60。」
「這還只是養豬的分紅,農忙時還要下地幹活,這麼算,就是收成不好的時候,一個人一年都能分得百十來塊。」
「而他們想要競爭上崗,就需要先學習,畢竟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養豬的。」
雖然這種公社模式很快就會被取代,但不論形式怎麼變,學習所帶來的真實效益是不會改變的。
村長止不住的點頭,是這個理,大隊長也眼前一亮。
兩人也不是傻子,被陳晏初這麼一點撥,你一句我一句的,就把章程列出來了。
說完還有些意猶未盡的看著陳晏初:「晏初,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陳晏初笑了笑:「剛剛周叔和保平哥說的都挺好的,不過前期的掃盲班,可以讓知青負責,或者村里上過高中的來教,雙方都能相互學習,當掃盲老師可以適當的加些工分,來促使他們踴躍參與。」
「還有一點,我們可以在村里增加個廣播站,買個收音機,沒事播報些時事新聞,想要通過學習,跟上城裡改革的腳步,消息流通是必不可少的。」
這樣等重開高考的消息下來,大家都能第一時間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