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五章:出鎮宛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孫瓚北逃,袁紹獲得不少的糧草輜重,又收編了公孫瓚的許多人馬,袁紹兵馬大振。袁紹勝後,又欲趁勝追擊,暫時屯兵廣宗。而公孫瓚敗後,則逃歸渤海,試圖收拾敗卒,重振旗鼓。

  由於此戰是險勝,袁紹中軍大營曾為公孫瓚人馬所破,其所收押的公孫瓚之從弟公孫范則乘機逃走,復歸於渤海。

  則也罷了,等到陳諾回廣宗,留守在營的趙雪卻也不見了,連帶那個劉瑩一起消失了。

  界橋之戰,公孫瓚人馬幾乎殺到廣宗城下,但在陳諾分兵的阻擊下,公孫瓚所部最終沒能靠近廣宗城。陳諾回來時,他的大營營盤仍是穩固,營內人馬也沒有少,只單單不見了趙雪和劉瑩二人,他先還是不得其解,讓人四處尋找,後在自己營中發現了一封帛書,是趙雪親筆。

  陳諾仔細一看,方才驚出一身冷汗。

  前些天,他留趙雪在帳中沐浴,趙雪信口問起他可否還有親人在世,陳諾不忍隱瞞,告訴了她『父母』之事。他當時也沒有留意趙雪的反應,也不知道趙雪這個小丫頭是怎麼得知他『父母』在董賊之手的事情,她此次則不告而別,與劉瑩一起,便是欲要上長安解救他『父母』。信中讓陳諾原諒她不告而別,又囑咐他不必擔心,她會小心處理云云。

  陳諾看後,頭都大了,本來要告訴她她哥哥趙雲的事情,現在倒好,剛見了哥哥又跑了妹妹,如何不讓他心急?這傻丫頭也真是不要命了,敢獨自上長安,難道不知道我戰後已決意回長安的麼?看來,此事不得不提前了。

  趙雪信中說有劉瑩陪她,但這劉瑩到底是什麼身份他還沒有弄清楚,趙雪卻輕易相信了她,這叫陳諾怎麼不擔心?而且,聯繫前後發生的事情,趙雪會突然知道他『父母』在董卓之手的消息,怕不是劉瑩故意告訴她的吧?

  她為什麼要告訴趙雪這些,她到底意欲何為?

  陳諾想到這裡,知道情況不妙,趕緊是召來典韋,讓典韋派出偵騎追擊,務必要追上趙雪。典韋雖然帶兵去追了,但他同時明白,趙雪留書是在前兩天,而他才剛剛回營,人已去遠了,而且,若劉瑩有其他企圖,只怕會跟趙雪化妝前往,或者為了逃過追兵,也必另走他路,想要追上她們只怕是難如登天。

  陳諾畢竟是一營將軍,不能跟趙雪那樣說走就走。在去長安之前,有些事情還得處理。

  就在當天下午,陳諾去見了逢紀,將懷揣的渤海印綬交到了逢紀之手。

  逢紀微微一愣,笑問道:「陳將軍,你這是何意?」

  陳諾便把當日袁紹捉弄公孫范的事情跟逢紀說了,又說當時他接下渤海印綬,不是有意為之,乃是欲配合袁將軍戲謔公孫范。而今公孫范既然逃回了渤海,袁將軍的氣想必也已經消了,所以這方渤海印綬他是時候該還回來了。

  逢紀輕輕一笑,仔細的看了陳諾兩眼,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這件事情其實逢紀他是知道的,此事後不久,逢紀與袁紹在一次談話中,袁紹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有後悔將渤海印綬隨便送給陳諾的意思。袁紹當時還刻意吩咐他,反正此事還並未張揚出去,所以讓他找個機會跟陳諾說說,讓陳諾悄悄將印綬送回來。

  對於這件事情,逢紀雖然答應著,但他同時明白,要辦成此事只怕不易。要知道,袁紹既然親手將渤海印綬交給了陳諾,那麼也就是承認陳諾為渤海之主,哪有因為自己一時糊塗的理由又要要回渤海印綬的,這不是羞辱人麼?所以這件事情逢紀也覺得為難,加上決戰日期臨近,怕陳諾心寒,更怕此事會印象到其他將士的士氣,所以一直未曾拜會過陳諾。今日陳諾之來,倒是給了逢紀小小一個意外。

  不過,現在情況好像是發生了一些變化。

  界橋之戰,誰都知道,袁紹將敗,陳諾分兵助戰,若不是陳諾分出的這兩千兵馬,加上他與張郃聯手再破白馬,此戰焉能以逆勢取勝?而此戰後,袁紹與逢紀談話中,難得讚揚陳諾忠心可嘉,也再沒有提渤海印綬之事。逢紀這人最能揣摩人心,對袁紹那更是了如指掌,不然也不能得到袁紹如此重用。他當時也聽得出來,經過此戰,陳諾不但在軍中確立了威望,更得到了袁紹的信賴,是不可輕易搖動的了。而他,既然明白陳諾崛起之勢已經不可擋,那麼也只能是選擇拉攏了。

  陳諾送過來的印綬逢紀沒有客氣,伸手接過,隨之笑道:「也罷,這渤海印綬暫時就放在我這裡,等過兩天再讓袁將軍親手賞賜給將軍你罷。」

  陳諾也沒當真,撇過此事,又與他談起了公孫瓚。逢紀點了點頭,也沒瞞他,將袁紹即將再次發兵渤海的事情跟陳諾說了。陳諾則是委婉跟逢紀說他經此一戰後感到身體疲乏,請求逢紀能代為轉言,讓他率部督鎮宛洛,以御西面董卓之欺擾。

  逢紀聽陳諾一說,還以為是說笑,方才仔細看了他兩眼,倒是一點說笑的意味也沒有。他想到一事,拉著陳諾的手,輕嘆一聲:「哎呀,我說陳將軍,你是否還在怪我當初讓你不可太露鋒芒,又在袁將軍入主冀州一事上刻意打壓於將軍?要說起來,當初確實我的不對,可我那也是為了你好啊。你這次自主請求鎮守宛洛,可是因為此戰立了大功,害怕我會忌憚於你?」

  陳諾連連搖頭,說道:「逢大人誤會了,想當初逢大人那也是為了末將好,末將豈有不知之理?逢大人千萬不要有誤會,這次,我是自願鎮守宛洛的。」

  逢紀搖了搖頭,看著他,似有點不解了。想若非心裡沒有別的想法,那麼何以會突然如此行事?想界橋之戰這樣的困難都過來了,而駐守在渤海的公孫瓚已經不足為慮了,這次出征袁紹也必會用他,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立功不難啊,他何以突然又自請去宛洛?想宛洛附近雖然有豫州刺史周昂鎮守在陽城,但那一帶向來是董卓的西涼勢力,他只領本部人馬過去,那不是自找苦吃麼,又與流放何異?

  逢紀自然不知道陳諾的想法,而陳諾也不能直言之,但將請求而已。

  「罷了罷了!」

  逢紀看陳諾請求忠懇,也只好答應他幫助他說項,但袁紹放不放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從逢紀這邊出來,陳諾輕吐了一口氣。

  爾後兩天,袁紹因界橋之戰大賞功臣。

  在此戰中,麴義因為有陳諾給他的一千人馬保護了袁紹殺敵取勝,袁紹命令麴義恢復建制,也就是脫離文丑管制,另增其兵馬千人。麴義謝過,另將陳諾給的的千人還了回去。

  轅門司馬韓猛扈從有功,晉升為轅門校尉,至於外甥高幹則令調他用。

  將軍張郃,因破公孫瓚白馬義從有功,封中郎將。

  另外,將軍顏良、高覽等皆有賞賜,只前鋒文丑督戰不利,差點導致整個戰局失敗,嚴則之。看來袁紹對於他這個心腹還是不忍懲戒的。

  至於此戰最大功臣陳諾,袁紹含笑著,召陳諾上前來,將渤海印綬拿出,交於他。意思再明顯不過,是要提拔陳諾為渤海太守了。雖然目今渤海還在公孫瓚手裡,但袁紹已決意不久將整頓兵馬再戰公孫瓚,是以陳諾這個空頭銜的渤海太守其實還是很划算的。如此一來,陳諾身兼文武,權利可就大了。

  但出乎所有人預料,陳諾並沒有接下渤海印綬,並說明自己願意鎮守宛洛。

  對於這件事情袁紹有考慮過,雖然經過界橋一戰他對陳諾的看法大為改觀,心裡也很明白陳諾雖然是個潛在威脅大,但他目前對他袁氏還算是衷心可嘉的,所以也不再那麼急於忌憚他了。而他拿出渤海印綬出來,就是要試探他的本心,若陳諾敢接下這顆印綬,那麼袁紹或許還真的不敢放心陳諾,但見陳諾再三推辭,他也就放心了。對於要不要讓陳諾繼續隨征渤海,袁紹的確還是有點猶豫的,他想看到陳諾為他立功,但又怕陳諾功勞太大將來不好控制,正好陳諾請求去宛洛鎮守,倒是頗為符合他的想法,自然不無答應的道理。

  袁紹點了點頭,說道:「既然陳將軍都這麼說了,我若不答應,只怕有違人理。這樣吧,渤海太守仍是你的,我同時讓你以武功中郎將鎮守宛洛,如何?」

  既然大度,不如就做得徹底,袁紹對於自己的安排很是得意。

  陳諾若去宛洛,則原來鄴下校尉的身份就不妥了,而『武功』在長安附近,有點讓陳諾去跟董卓爭的味道了。

  陳諾聽袁紹這麼一安排,也不好再說,隨即向袁紹稱謝,算是虛心接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