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一章:死戰死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將軍!顏良將軍被賊兵圍困!」

  「將軍,賊破我右翼!」

  「將軍,賊人大至,請將軍速速退守廣宗!」

  ……

  一連竄的戰報傳到袁紹的中軍大帳,營內的幕僚早已是聞之色變了。別駕田豐,謀士逢紀等紛紛勸說袁紹趕緊拔寨退守廣宗。袁紹手心裡一片汗漬,心有不甘,一時坐在帥案上不開口。

  也難怪謀士們著急,雖帶來了五萬的大軍,但五萬大軍都先後被各將軍帶出去迎戰了,而此刻留在袁紹身邊的不過轅門營的一百大戟士和數量不多的雜兵,這要賊兵衝到,只怕想逃都來不及了,是以這些謀士紛紛站起,連拉帶勸的將袁紹勸走。

  只是等到袁紹下定決心要走,卻又是實在太晚了,很快就有一支賊兵衝到。這批賊兵不下三五百人,不知是公孫瓚部下的哪支人馬,但這支人馬都是輕騎兵,老遠就放箭射擊,戰鬥力不弱。如今看看騎兵將至,他們想要逃跑只怕也已經來不及了,聽田豐的,暫時擁著袁紹就要躲入旁邊的斷垣之後。

  袁紹畢竟出身名門,最講究氣度,如今日這般逃竄如鼠輩何異,將來說出去豈不是要遭人恥笑,是以死也不肯走了,還抓起頭上的兜鏊,往地上狠狠一摔,大叫:「大丈夫當向前戰死,而今躲入牆間,難道就能求生不死嗎?」

  袁紹說著,將手拔劍,還想拼死一搏。

  田豐老臉一紅,你袁紹可以做做,但不能讓這麼多人陪著你送死啊。如今賊兵才這麼點人衝來,我方必將有救兵至,現在冒然衝殺出去,如匹夫何異?是以田豐不管袁紹怎麼叫,他就是不放袁紹走,一面喝令兩邊士兵保護袁紹後退撤入牆垣。

  轅門司馬韓猛眼看敵騎將至,而一時又沒有救兵到來,他向袁紹請命,讓袁紹先走,他去抵擋一陣。田豐也覺得不可久持,如今各路敗下,只怕一時難以收攏人馬了,只得先回廣宗要緊。是以准了韓猛,讓韓猛帶了百名大戟士上前阻擋,他和逢紀等人則護著袁紹匆匆往廣宗方向撤去。

  韓猛身先士卒,領著百名大戟士衝上前應戰,那些衝上來的騎兵遭遇到抵抗,並沒有耗戰太久,轉而向旁邊繞去,韓猛這才領著餘下的人馬繼續追袁紹而去。若這些人知道剛才跑掉的正是袁軍主帥袁紹,只怕要悔恨得腸子青了吧?畢竟韓猛雖然厲害,但他手上人馬有限,若再堅持衝擊一會,只怕韓猛也必抵擋不去,到時他們再追殺上,也必是大功一件了。

  袁紹可沒有想到今日一敗至斯,一路上還大罵著田豐、逢紀等人,說他們不該架著他往後逃,應該大丈夫向前。但很快,他不敢再這樣說了。韓猛追上來沒有多久,後面公孫瓚的好多支人馬就追了上來,這其中就有將軍鄒丹。這些人多以騎兵為主,就是為專門追擊袁紹來的。面對身後密密麻麻的追兵,袁紹坐在馬背上扯馬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還哪裡罵得出來了,駕起馬來比誰都嫻熟,跑的比誰都快,還是韓猛腳力好,緊緊追在袁紹身後,為袁紹抵擋著那些從後射來的流矢。

  這條路是回廣宗的必經之處,所以鄒丹他們縱然沒有見過袁紹,也是要追過來的。當然,對於這些倉皇在逃的袁軍,鄒丹也並沒有聯繫上其中就有袁紹,只不過是決心一併殺之,然後衝到廣宗城下好斷絕那些敗兵回城。只要控制了此道,那麼袁紹也就休想再回廣宗了。

  與鄒丹這支人馬同來的還有其他幾支,他們大概也跟鄒丹一個心思,無非是想要爭奪頭功,看他們前前後後追來,最少也有萬餘之眾。而再看袁紹身後,轅門營加上那些雜兵不過數百人,如何是他們的對手,若被他們追上,也當真是兇險無比了。那袁紹在馬背上,甚至悔恨起當初在營中不顧田豐等人反對決意要跟公孫瓚一戰以決勝負的決定,現在想來,悔之晚矣,徒奈之何?又想到田豐、沮授二人在他面前多次提起不可冷了陳諾,甚至退而求其次,若當真決心要與公孫瓚一戰,可讓陳諾為先鋒,但袁紹仍是沒有聽從。悔之晚矣!陳諾何在啊!

  袁紹這樣懊惱的想著,不想早有陳諾安排了麴義在此專等袁紹等。麴義初聽陳諾這麼安排還是有點吃驚的,難道大哥已經預算到袁紹將敗乎?他此時也沒有功夫想這些了,待袁紹的兵馬一過,鄒丹等半入,麴義立即是讓人檑木巨石伺候,從山道兩邊殺了出來,給鄒丹等來了一個措手不及。

  麴義其人本來就殺人不眨眼,十分的勇猛,而他手上借來的這些將士也多青州之兵,青州兵勇,跟隨麴義殺出,那也是毫不含糊,皆能以一當十。如此狹路相逢,不戰即死,能不死戰?加上旁有猛將朱靈助戰,兩猛然開路,那當真是彪悍無比。鄒丹看見昔日大敵麴義,也是不忿,打馬前來與戰,居然跟麴義殺了十數個回合,只是力有不逮,不得不打馬而走。

  麴義等人突然截住公孫瓚人馬廝殺,也一下子減輕了袁紹等人的壓力。袁紹不急著跑了,眼看著己方人馬抵擋住了賊兵,方才有一雪前恥的想法,故而喝令旁邊韓猛也上前助陣,他還想臨時督戰。但田豐、逢紀等絕不會陪著袁紹在此冒險,雖然麴義等人馬強壯暫時攔住了追兵,但要想反敗為勝談何容易,又在此危險之地,當逗留不得,紛紛勸袁紹回城。

  袁紹也自知兵馬散亂,敗局已定,但就是不肯服輸,若當真回了廣宗,只怕再想扳本也難了。他心裡焦急著,左右下不了決心,但聽田豐等人說得也有道理,不得不點頭認輸,就要扯馬回城。但就在這時,廣宗後方又來了一彪人馬,有七八百之數,當頭一人自稱潘璋,向袁紹拱手,說道:「陳將軍勸將軍勿要回城,若是回城,只怕士氣跌落,再難反敗矣。今陳將軍特派末將等前來助戰,務請將軍殺回界橋,以重振軍心!」

  袁紹聽後大喜,連連道:「陳將軍知我心矣!」再也不顧他人反對,立即傳令反擊,全軍向前不得後退。

  潘璋當即領著人馬加入戰場,保護袁紹督戰。袁紹還奇怪著麴義手上原本只不過百人的,如今多出了十數倍了,聽潘璋一說,方知是陳諾臨時調撥給他。袁紹點了點頭,再想到潘璋所帶來的七八百之數,那麼也就是說,陳諾已經分出了三分之一強的人馬來保護他袁紹,袁紹也不由心下一陣慚愧。若沒有陳諾分出的這將及兩千的人馬,只怕他今天就要丟大臉了。這樣想著,袁紹更加不能辜負了陳諾的美意了,是必奮死殺回去。

  袁紹既然決定死戰,他們一行人也快到廣宗城下了,那麼那點留守的人馬也沒不必要按兵不動了,便讓田豐、逢紀等先回去,將城內外的人馬全都調來,以做全力一搏。

  袁紹這邊親自督戰著,士氣也一下子上升了過來,反撲了回去。那鄒丹等先行追到的,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是損兵折將,眼看袁紹一方已經占據了上風,不敢硬拼,紛紛往回折去。但公孫瓚人馬畢竟有十數萬之眾,這邊敗退,他處自然又有人馬補上,不過因為這邊的敗退,自然影響到了全軍的士氣,被袁紹反殺回來,倒是弄得手足無措了。

  廣宗那邊,又有偏將領了僅剩的三五千人馬,全都將其投入了戰場,做了最後拼搏。袁紹既然將後路都斷了,自然是只求一戰,非勝即敗!他眼看著公孫瓚人馬節節敗退,當真是眼睛的歐紅了,拔出劍來,衝上前去,喝令兩邊斬殺。又有將軍顏良、高覽聽聞袁紹的中軍大營被賊擊破,趕緊是率部往回救應,此時也已經跟袁紹等所部人馬會合,士氣大振。

  袁紹這邊雖然努力逆轉著形勢,但縱觀整個戰場,還是多數慘敗。顏良雖然負傷衝出重圍,卻是損兵折將;如高覽之輩,也是在撤圍來救袁紹時折失了不少人馬;而將軍文丑因為沖在最前面,所部人馬折損得更是嚴重了,若非他從麴義那邊騙了些西涼人馬,只怕損失遠遠不至於此。文丑負傷嚴重,也無法再戰了,不知被賊軍衝到何處了。

  至於將軍張郃,在這些人馬當中損失還算小的,但畢竟他為右翼,要破公孫瓚兵鋒,承擔的壓力卻也很大。如顏良、文丑等相繼撤退,獨有他在前抵抗,他雖然善於調動士卒,奈何敵眾我寡,很快被賊兵圍在了當中,一時無法脫困。

  張郃帶著士卒殊死奮戰,眼看著身旁部下一個個倒下,張郃是愈發的被激怒了,帶著士卒往斜刺里衝殺,但賊人圍兵沖沖,一時卻又殺不開,難道今天就要葬身於此?罷了!男兒生於襁褓死於沙場,又有什麼好怨的!

  「張將軍,某來助將軍一臂之力,何如?」

  張郃死志已定,倒是沒有想到重圍被打開,陳諾領著一彪人馬殺了進來,不由精神大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