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界橋之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袁紹的五萬大軍,公孫瓚的十數萬人馬,全都擺開在了這個廣闊的地界上,密布於兩邊,楚河漢界,涇渭分明。

  隨著一通鼓罷,袁紹與公孫瓚打馬相見。袁紹先讓人押上公孫范,在公孫瓚面前好好的羞辱了一番。公孫瓚要人,袁紹自然不給,兩人話談不到一處,只好刀兵相見。

  此次袁紹與公孫瓚之間進行的界橋大戰,是自董卓之亂以來,關東起兵將領之間所進行的第一次大內戰,雙方總共投入兵力接近二十萬。

  然而,此次戰役與熟知的歷史不同,袁紹撇用麴義的先登營,改用心腹大將文丑、顏良等人。在排兵布陣上,袁紹鎮守中軍,文丑、顏良為前後鋒,張郃、高覽為左右翼。袁紹這次為了表示與公孫瓚一斗之決心,更是將親兵衛轅門營單獨劃出,讓外甥高幹帶領,在中軍效力,而他身邊只留下了轅門司馬韓猛所領的一百大戟士,他如此安排倒是有點破釜沉舟的味道了。

  當然,袁紹也不是一味的蠻幹,他也很是清楚,公孫瓚雖然在人數上占據優勢,但公孫瓚的人馬多數還是收編自東光一戰所俘虜的黃巾,這樣一來戰鬥力自然難以保證,再加上前有陳諾破公孫瓚精銳白馬義從,袁紹也就更加堅定公孫瓚無所為了。

  前時,袁紹因忌憚陳諾再立大功,故而將其調回後方,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只是因為陳諾這次來不但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且親手捉拿了公孫范,也算得是立了大功一件。再說,在決定與公孫瓚開啟大戰之前,袁紹也已經與公孫瓚進行了短暫的接觸,數戰下來,他也深知公孫瓚也並非泥捏的,而且此戰關係重大,是不可大意,故而有意要再次啟用陳諾。

  陳諾於是趁機請求袁紹重用麴義,將麴義從曲周調回廣宗。

  對於麴義,袁紹是又愛又恨。本來,袁紹對於麴義還有他所領的那支人馬是極為看重的,也想要重用此人。只是,麴義跟陳諾走得近,又跟陳諾結成了生死兄弟,加上他身份頗為尷尬,在此關鍵時刻為袁紹所忌憚,故而有意要打壓麴義。如今麴義人馬幾乎為文丑所奪,量也對袁紹起不了威脅,故而聽從陳諾意見,將麴義從曲周召了回來,但並沒有給他添置人馬,只讓麴義隨軍聽命。

  此次界橋之戰,袁紹雖啟用了陳諾、麴義二人,但袁紹卻並沒有將他們派到前線,只讓他二人領本部人馬在外圍游弋,充作游騎,擺明是不想給他們立功的機會。

  陳諾並不這麼以為,心裡反而隱隱擔了憂慮。這仗未打,袁紹已經起了輕敵之心,只怕要敗啊。而若袁紹大敗,則冀州必然不保,那麼他跟郭嘉在鄴城的『隆中對』豈不是就要泡湯了,所以頗為憂心。若公孫瓚得了冀州,他只怕也就很難再在冀州立足了,根本不保何以繼續養望?所以,在陳諾看來,界橋之戰,袁紹只能勝不能負。起碼,目前應該保證袁紹立足冀州,與公孫瓚的幽州形成均衡之勢,那麼才更加符合陳諾的利益。

  陳諾仗未打先慮敗,他看了麴義一眼,心裡也已經有了計較。

  麴義雖然一時不得志,但他畢竟是久戰之將,且帶兵經驗豐富,打仗不怕死,是個難得的猛將,可獨當一面。只可惜,他手上的精銳人馬全都被文丑奪了,如今不到百數之人,是絕對起不到作用的。而麴義若能在此戰立功,那麼對於他陳諾來說是絕對的有益無害,麴義現在所缺,除了機遇,唯兵耳。

  陳諾手上有兵馬三千,當即從自己人馬里挑選出千餘人,將其交給麴義帶領。麴義一時還沒明白,陳諾當即與他密言了幾句,讓他悄悄帶兵往東埋伏。麴義雖困惑,但大哥陳諾既然這麼說了,他也是二話不說,點頭同意了。陳諾又將將軍朱靈借給他,隨麴義一同前往。

  麴義這邊一走,陳諾則是優哉游哉的坐在馬背上,隨時聽偵騎不間斷的報告界橋那邊的戰況。袁紹讓他當游騎,無非是教他帶兵左右偵查,防範公孫瓚派偏師從他路襲擊廣宗,所以界橋那邊打得再熱火朝天,似乎跟他都沒有關係了,倒是可以暫時養精蓄銳,等候時機的到來。

  只是他這次奉命出兵,心知此戰變數難定,故而刻意留了兩三百之數的人馬給趙雪,讓趙雪留在廣宗大營駐守。

  公孫瓚與袁紹之戰,自上午一直打到了下午,雙方死傷慘烈。上午時,公孫瓚以收編的青州黃巾為前部,被袁紹大將文丑、顏良大軍所破,袁紹軍士氣大振。但到下午,公孫瓚派出幽州步騎加入戰場,雙方立即陷入了苦戰。袁紹的精銳本來都在前部,上午一戰力氣有所損耗,而等到公孫瓚派出精銳來殺時,文丑、顏良等已成疲憊之師了,一時陷入僵局。

  也幸好,有左右翼張郃、高覽兩軍從外圍突破,多少打擊了一下公孫瓚的士氣。但公孫瓚顯然沒有氣餒,這時,又讓將軍鄒丹等督騎接戰。公孫瓚這樣的打發,倒是有像是跟袁紹玩起了車輪戰,前面敗下後面立即補上,緩緩增兵,這樣一來,公孫瓚在人數的優勢上也立即明顯了。而袁紹,眼看前部損失嚴重,不得不讓外甥高幹領轅門營加入戰場,跟公孫瓚耗戰。

  袁紹臨時將轅門營調入中軍戰場,本來也沒有誰當真,就連高幹也以為斷斷用不上,不過是袁紹為激勵將士的一種手段罷了。可事到如今,袁紹也顧不得這些了,為了激勵將士,不得不讓高幹親自監督轅門營殺上。轅門營乃袁紹的直系人馬,又是親衛兵,本該貼身保護在袁紹身周,就算戰況到了再怎麼激烈的地步也是不能輕易派上戰場的,袁紹這麼做,自然也是迫不得已。

  當然,有了袁紹親衛轅門營的加入,顯然戰場上的士氣一下子被帶動了起來,公孫瓚那邊也明顯感到了壓力。公孫瓚虎視戰場,他一直在關心著一件事情,陳諾他到底在哪裡?他為什麼自始至終沒有出現?

  前時,他聽說陳諾被袁紹支回了鄴城,當時公孫瓚就笑了,以為袁紹這邊沒有陳諾,他大可不必憂心了,袁紹必破矣。然而,隨著他從弟公孫范被陳諾活捉的消息傳到他的耳里,他當即是震驚了。非是為了從弟公孫范被捉,而是因為陳諾回來了,且露了這麼一手。在決定界橋之戰初,他還一直憂慮著,若袁紹以陳諾為前鋒,他該怎麼應對?

  公孫瓚雖有廣川之敗,他的白馬義從也因此一蹶不振,但在當初得知陳諾被調後,他還是有那麼一些幻想的。他幽州兵到底以騎兵取得優勢,不可能因為白馬義從的慘敗而不再衝鋒陷陣,更何況白馬義從的不振正是因為有廣川敗績的影子,若能再扳回一陣,說不定就能再次重振白馬義從,所以他在初聞陳諾回鄴,便有意要親督白馬義從衝殺這第一陣的。

  但情況有變,陳諾又突然從鄴城趕了回來,且又立了一功,只怕袁紹又將重用陳諾了。為此,公孫瓚不得不從新考慮了兵力的部署,他可不想再蹈廣川之戰的覆轍了,也根本輸不起。公孫瓚權衡再三,為了穩重起見,只得決定以收編的黃巾軍為前部,讓他們先虛耗對方,然後再將他的幽州本部人馬殺入,就不相信勝不了陳諾。

  可公孫瓚沒有想到,戰爭都進行到現在了,陳諾始終都是沒有出現的跡象。這麼說來,袁紹他可能真的是想棄用陳諾啊。不過,袁紹不用陳諾對公孫瓚來說卻是大大的有利,不正是他公孫瓚所喜聞樂見的嗎?既然確定陳諾不會出現,公孫瓚也是顧慮全無,雄心也慢慢滋長了起來。白馬義從既然是在他手上栽的跟頭,那麼也就能再次爬起來,若這次能夠勝得一陣,何愁白馬義從不能重振?

  公孫瓚信心滿滿,望了一眼身後的兩千騎,手一招,戰鼓立即是轟隆隆的敲響了。

  廣川之戰,白馬義從損失慘重,雖然公孫瓚刻意從其他騎部抽調了一些人馬補入所部,但已經難復舊日的光景了。先不說士氣的萎靡還有人馬數量上的不及,單單從他們胯下的坐騎就不難看出,雖然仍以白色居多,但各色摻雜,完全沒有了當初三千騎一色的雄風了。

  但公孫瓚不管,他要的就是不屈的鬥志,只要有機會,他絕不能眼看著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白馬義從就此消失。

  隨著一通鼓罷,公孫瓚挺起手中雙頭鐵矛,大喝一聲,兩千騎隨著他如水一般,轟然加入了戰場。而袁紹那麼,剛剛上升的一點士氣,被對方白馬義從的加入,又一下子被打壓了回去,鐵騎踐踏,慘呼聲加劇。

  公孫瓚這次冒矢而來,親臨敵陣,他身後的戰騎隨著主帥衝鋒陷陣,也的確讓他們慢慢的找回了當初的感覺,陷敵越深,則士氣越望,戰鬥力自然跟著上升。

  公孫瓚這邊逞雄,袁紹那邊勢頭就不好了,敗績初顯啊。消息報到陳諾那裡,陳諾眉頭一皺,手上緊了緊韁繩,看來,該是他出手的時候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