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頁
繼續北上後,始皇帝短暫停留於雲中、上谷等地後,經過涿郡,抵達了泰山。
泰山封禪,一直是始皇帝的願望,始皇帝在聽天幕的時候,本期待著天幕能說一說泰山封禪這事的情況,結果天幕一個字都沒提。
這三年裡,始皇帝想起泰山封禪的事情,就不由得嘀咕,泰山封禪這麼大的事兒,為何後世人毫不在意的樣子,難道是自己沒有進行泰山封禪?
始皇帝覺得可能性不大,若不泰山封禪,何得以證明一統天下之功被天地承認了?如果不是這樣,那有可能是,泰山封禪這件事,並沒有讓後人十分注意。
想到自己在位十年便病逝,秦十多年便滅亡,估計在許多人眼裡,泰山封禪是失敗了的,估計後世不願意提泰山封禪,也是這個緣故。
這次,始皇帝準備得更加充分,泰山封禪除了是遵從上古法統,讓天地承認大秦的合理性,同時也是收服齊魯儒生文人的一次重要機會。
抵達齊魯之地之前,李斯還有些擔心:「陛下,齊魯之士傲氣,怕是不好收服啊!」
始皇帝道:「他們有傲的底氣,但傲也會留下漏洞和把柄。若孔孟二聖還在,我還會忌憚幾分,可如今的齊魯之士固守典章,不足為懼。」
李斯看著自家皇帝那胸有成竹的模樣,心中十分驚訝,看來皇帝是早已經有了成算。
等到了濟北郡,始皇帝以聽取齊魯儒生們關於泰山封禪的見解的名義,將各地的儒生,都召到了駐蹕之處。
李斯說的沒錯,這些齊魯之地的儒生,確實十分傲慢,對始皇帝這個天子,也並不十分尊敬,甚至對他的皇帝頭銜都隱隱有些奚落和嘲諷。
李斯和公子將閭都時常氣憤,始皇帝看上去卻不太在意。
很快許多儒生陸續趕來,即便是看不起這位已經成為了天下之主的秦王,可是秦王來泰山封禪,依舊需要他們的指導,就是他們顯擺和打擊這位新皇的好機會。
直白地說,許多人就是抱著打臉和指指點點的目的來的。
結果,始皇帝開宴招待諸位儒生,禮節上挑不出錯來不說,說起封禪大典的事,始皇帝也準備充分,對儒生們提出的步驟與規矩,與他們進行了仔細的探討。
將閭和李斯二人按照始皇帝的豐富,跪坐在他身後,將他與儒生們的對話,一字一句都記下來。
這些儒家儒生不就是愛搞這種言行記錄咩?始皇帝也學一學。
儒生們本以為,始皇帝並不尊崇儒學,所以對儒家的經典與觀點並不熟悉,或者說,解析並不深刻,但他們沒想到,立國以來,始皇帝一直堅持對各家的思想與觀念進行研究與吸納,不少還實踐出了結果。
更何況,始皇帝聽了六期天幕,也不是白聽的,天幕雖未著重講過儒家思想對後世政治的影響,但始皇帝從幾期內容中,也琢磨出了後人對儒學的改造和利用的點來。
作為天賦卓絕的政治家,始皇帝從各朝的施政風格中,也能解讀出許多有用的信息來。
於是,第一日上午,話題還能勉強回到泰山封禪之事上,到了下午,許多儒生便忍不住了,與始皇帝相抗辯的過程中,將話題越扯越遠,越扯越深奧。
始皇帝本不喜歡這種爭來爭去的,他往日的做事風格,就是看準了目標,覺得方法能達到目標,就開干。
可這次與齊魯儒生們的抗辯中,始皇帝大多掌握著主動權,力壓一眾儒生,讓始皇帝也體會到了,為何戰國之時,各派各家都愛坐而論道了。
始皇帝在舌戰群儒五日後,齊魯儒生終於明白,始皇帝在政治上的天賦無人能及,他不僅十分熟悉儒家,對法家、道家等各家,都十分熟稔。即便是說到學術一些的領域,始皇帝不那麼熟悉,也能憑藉著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將眾人一一駁倒。
許多儒生在被始皇帝重塑了三觀後,對始皇帝的態度,更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從最初的輕視鄙夷,變成了推崇。
即便始皇帝不是儒家人,但能對儒學有如此深刻的見地,有如此具有前瞻性的目光,非凡人能比。
在最後一日,始皇帝向齊魯儒生們,表達了自己對孔孟二聖的推崇:「孔孟二聖之言,對朕有深刻啟發。那日,在不知道第幾遍讀到孔聖的『有教無類』之語時,朕心中便獲得了一絲靈犀,想要教化天下之眾。若朕想實現這一想法,就需要像爾等這般的能人襄助。」
興教科文,是始皇帝心中已經有了雛形的計劃,若不能進行教育普及,便無法進行下一步的科舉制的推行。
齊魯儒生被始皇帝駁倒,又聽到始皇帝這番言語,心中受到感動的同時,也有生出了希望,始皇帝這意思是,要將儒學推行到天下?
看著齊魯儒生臉上熱切的表情,始皇帝自然猜到了他們所想。
只是始皇帝在這三年的實踐中,已經跳出了派別之爭,面對不同的問題,誰家的法子好使,他就用誰家的。
始皇帝想要推行的不僅是儒學,還有各家學說,各家思想與觀點,擇其優而廣之。
泰山封禪,一直是始皇帝的願望,始皇帝在聽天幕的時候,本期待著天幕能說一說泰山封禪這事的情況,結果天幕一個字都沒提。
這三年裡,始皇帝想起泰山封禪的事情,就不由得嘀咕,泰山封禪這麼大的事兒,為何後世人毫不在意的樣子,難道是自己沒有進行泰山封禪?
始皇帝覺得可能性不大,若不泰山封禪,何得以證明一統天下之功被天地承認了?如果不是這樣,那有可能是,泰山封禪這件事,並沒有讓後人十分注意。
想到自己在位十年便病逝,秦十多年便滅亡,估計在許多人眼裡,泰山封禪是失敗了的,估計後世不願意提泰山封禪,也是這個緣故。
這次,始皇帝準備得更加充分,泰山封禪除了是遵從上古法統,讓天地承認大秦的合理性,同時也是收服齊魯儒生文人的一次重要機會。
抵達齊魯之地之前,李斯還有些擔心:「陛下,齊魯之士傲氣,怕是不好收服啊!」
始皇帝道:「他們有傲的底氣,但傲也會留下漏洞和把柄。若孔孟二聖還在,我還會忌憚幾分,可如今的齊魯之士固守典章,不足為懼。」
李斯看著自家皇帝那胸有成竹的模樣,心中十分驚訝,看來皇帝是早已經有了成算。
等到了濟北郡,始皇帝以聽取齊魯儒生們關於泰山封禪的見解的名義,將各地的儒生,都召到了駐蹕之處。
李斯說的沒錯,這些齊魯之地的儒生,確實十分傲慢,對始皇帝這個天子,也並不十分尊敬,甚至對他的皇帝頭銜都隱隱有些奚落和嘲諷。
李斯和公子將閭都時常氣憤,始皇帝看上去卻不太在意。
很快許多儒生陸續趕來,即便是看不起這位已經成為了天下之主的秦王,可是秦王來泰山封禪,依舊需要他們的指導,就是他們顯擺和打擊這位新皇的好機會。
直白地說,許多人就是抱著打臉和指指點點的目的來的。
結果,始皇帝開宴招待諸位儒生,禮節上挑不出錯來不說,說起封禪大典的事,始皇帝也準備充分,對儒生們提出的步驟與規矩,與他們進行了仔細的探討。
將閭和李斯二人按照始皇帝的豐富,跪坐在他身後,將他與儒生們的對話,一字一句都記下來。
這些儒家儒生不就是愛搞這種言行記錄咩?始皇帝也學一學。
儒生們本以為,始皇帝並不尊崇儒學,所以對儒家的經典與觀點並不熟悉,或者說,解析並不深刻,但他們沒想到,立國以來,始皇帝一直堅持對各家的思想與觀念進行研究與吸納,不少還實踐出了結果。
更何況,始皇帝聽了六期天幕,也不是白聽的,天幕雖未著重講過儒家思想對後世政治的影響,但始皇帝從幾期內容中,也琢磨出了後人對儒學的改造和利用的點來。
作為天賦卓絕的政治家,始皇帝從各朝的施政風格中,也能解讀出許多有用的信息來。
於是,第一日上午,話題還能勉強回到泰山封禪之事上,到了下午,許多儒生便忍不住了,與始皇帝相抗辯的過程中,將話題越扯越遠,越扯越深奧。
始皇帝本不喜歡這種爭來爭去的,他往日的做事風格,就是看準了目標,覺得方法能達到目標,就開干。
可這次與齊魯儒生們的抗辯中,始皇帝大多掌握著主動權,力壓一眾儒生,讓始皇帝也體會到了,為何戰國之時,各派各家都愛坐而論道了。
始皇帝在舌戰群儒五日後,齊魯儒生終於明白,始皇帝在政治上的天賦無人能及,他不僅十分熟悉儒家,對法家、道家等各家,都十分熟稔。即便是說到學術一些的領域,始皇帝不那麼熟悉,也能憑藉著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將眾人一一駁倒。
許多儒生在被始皇帝重塑了三觀後,對始皇帝的態度,更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從最初的輕視鄙夷,變成了推崇。
即便始皇帝不是儒家人,但能對儒學有如此深刻的見地,有如此具有前瞻性的目光,非凡人能比。
在最後一日,始皇帝向齊魯儒生們,表達了自己對孔孟二聖的推崇:「孔孟二聖之言,對朕有深刻啟發。那日,在不知道第幾遍讀到孔聖的『有教無類』之語時,朕心中便獲得了一絲靈犀,想要教化天下之眾。若朕想實現這一想法,就需要像爾等這般的能人襄助。」
興教科文,是始皇帝心中已經有了雛形的計劃,若不能進行教育普及,便無法進行下一步的科舉制的推行。
齊魯儒生被始皇帝駁倒,又聽到始皇帝這番言語,心中受到感動的同時,也有生出了希望,始皇帝這意思是,要將儒學推行到天下?
看著齊魯儒生臉上熱切的表情,始皇帝自然猜到了他們所想。
只是始皇帝在這三年的實踐中,已經跳出了派別之爭,面對不同的問題,誰家的法子好使,他就用誰家的。
始皇帝想要推行的不僅是儒學,還有各家學說,各家思想與觀點,擇其優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