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正德皇帝是獨生子,他駕崩的時候又沒有兒子,《皇明祖訓》中有「兄終弟及」一條,朝臣便選中十四歲的興王世子朱厚熜來繼承大統,是為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和他堂兄正德皇帝都是天資聰穎之輩,他生父去世的早,十二歲時便以世子的身份接管王府。】
【然而嘉靖即位不久朝中就出現了大禮儀之爭,也就是他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和祀典問題。禮臣提議皇帝尊孝宗弘治皇帝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嘉靖不允。之後和禮臣一起商議興獻王的封號,與楊廷和為首的正德年間舊臣在關於以誰為皇考以及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
【皇帝的權利最大,這場大禮儀之爭最終以嘉靖的勝利告終。興獻王被追尊為興獻帝,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正德皇帝之上,並改興獻王墓為顯陵。】
朱樉摸摸腦袋,「這算什麼?靠兒子翻身?」
朱棣搖頭晃腦,「沒辦法,人家生的好。」
他們都學過元朝的帝位之爭,這種情況很正常。
自己當不上皇帝沒關係,沒準兒後代哪個子孫機緣巧合當了皇帝,上頭的爹爺爺甚至祖爺爺都能跟著沾光。
兄弟幾個說著悄悄話,忽然覺得背後一陣發涼,抬頭看到他們家老爹正危險的看著他們,連忙端正坐姿假裝剛才什麼都沒有說。
瞪他們也沒用啊,他們又沒說錯。
【嘉靖即位之初勤於政務,整頓朝綱推行新政,嚴懲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勛戚莊園,盡力還田於民,並裁撤司禮監,廢鎮守太監,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吸取前朝宦官亂政的教訓對宦官嚴加管束,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對外戚世襲封爵的制度作了變革,朝中風氣煥然一新。】
老朱眼睛一亮,「這個好這個好,有咱當皇帝的幾分風姿了,這才是老朱家的種該有的樣子。」
朱樉小聲嘟囔,「我感覺爹高興的太早了。」
旁邊的弟弟們,「二哥說的對。」
不是他們對老四的後代沒有信心,而是預感告訴他們事情不會那麼簡單。
這個嘉靖皇帝剛登基就能為了生父和朝臣對著幹,一天兩天也就算了,他竟然爭了足足三年半,怎麼看都不像是好相處的人。
他們前邊說兒子爭氣祖宗爭光是一回事兒,朝堂局勢又是一回事兒,治理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向來只有朝臣黨爭,哪兒有皇帝和朝臣處在對立面的道理?
不正常,再看看。
【嘉靖中期,國家承平日久再次開始走下坡路,皇帝迷信方士尊崇道教,方士、道士利用皇帝求長生履行詐騙,不斷修建齋醮,因此「新政」未能徹底實施,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危機都開始顯現。】
還沒有真正接觸過朝政的小子們倒吸一口涼氣,「竟然沒猜錯,我們可真厲害。」
沐青:弟啊,再說就真的要挨打了。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宮變」,皇帝險些死於宮女之手,宮變之後的嘉靖更加迷信道教追求長生,從此長期不視朝,由權臣嚴嵩執掌大權。】
「差點死於宮女之手?」朱文正聳聳肩,「我以為上一個因為落水而死已經夠離譜了,沒想到還有個更離譜的。」
沐英糾正道,「險些死於宮女之手,並沒有真的死在那個時候。」
【嘉靖晚期邊事廢弛倭患漸起,倭寇僅數十人便洗劫浙、皖、蘇三省,直逼留都南京城下,同時北方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兵臨北京城下,以武力威脅中原互市,「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
朱文正磨了磨牙,「還不如死在那個時候。」
他們大明以武建國,那邊可好,幾十個倭寇就能打到應天府,朝廷的兵都是幹什麼吃的?
互市的主動權從來都是掌握在朝廷手裡,結果到了那邊竟然被蒙古人威脅互市,這和當年中原被蒙古人統治的時候有什麼區別?
年紀小的沒見過當年的場面,他們這些經歷過天災人禍還要被蒙古朝廷壓迫的卻記的清清楚楚。
要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誰都不會拼著性命去造反。
半大小子們聽著他們文正哥罵罵咧咧悄悄挪到朱標身後,「大哥,你小時候外面是什麼樣子?和神仙說的一樣慘嗎?」
朱標面色如常,「我出生的時候爹已經起兵好幾年了,這事兒應該問文正哥他們。」
朱文正扭頭,「問我幹什麼,直接問爹。」
他當年才哪兒到哪兒,他們爹才是真的吃盡了苦頭。
問文英文青也行,他們倆逃難的時候身邊連個大人都沒有,要不是被娘撿回家怕是都得餓死在外面。
眼看著他越說越離譜,沐青趕緊撿了塊點心塞他嘴裡,「哥你快別說了,再說我哥能當場哭出來。」
果不其然,旁邊的沐英已經開始眼眶紅紅。
從來沒見過這場面的弟弟們驚奇不已,有故事,一定有故事。
文英哥可是他們家最最最最穩重的娃,雖然年紀比不過文正哥文忠哥,但是靠譜程度絕對排在其他哥哥前面。
能讓文英哥都紅了眼眶,當年的殘酷肯定超乎他們的想像。
沐青無奈扶額,「行了行了,都回去坐好。」
他已經在「神仙」口中死了一次又一次,真的不想再苦哈哈的安慰人了。
【嘉靖皇帝和他堂兄正德皇帝都是天資聰穎之輩,他生父去世的早,十二歲時便以世子的身份接管王府。】
【然而嘉靖即位不久朝中就出現了大禮儀之爭,也就是他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和祀典問題。禮臣提議皇帝尊孝宗弘治皇帝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嘉靖不允。之後和禮臣一起商議興獻王的封號,與楊廷和為首的正德年間舊臣在關於以誰為皇考以及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
【皇帝的權利最大,這場大禮儀之爭最終以嘉靖的勝利告終。興獻王被追尊為興獻帝,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正德皇帝之上,並改興獻王墓為顯陵。】
朱樉摸摸腦袋,「這算什麼?靠兒子翻身?」
朱棣搖頭晃腦,「沒辦法,人家生的好。」
他們都學過元朝的帝位之爭,這種情況很正常。
自己當不上皇帝沒關係,沒準兒後代哪個子孫機緣巧合當了皇帝,上頭的爹爺爺甚至祖爺爺都能跟著沾光。
兄弟幾個說著悄悄話,忽然覺得背後一陣發涼,抬頭看到他們家老爹正危險的看著他們,連忙端正坐姿假裝剛才什麼都沒有說。
瞪他們也沒用啊,他們又沒說錯。
【嘉靖即位之初勤於政務,整頓朝綱推行新政,嚴懲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勛戚莊園,盡力還田於民,並裁撤司禮監,廢鎮守太監,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吸取前朝宦官亂政的教訓對宦官嚴加管束,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對外戚世襲封爵的制度作了變革,朝中風氣煥然一新。】
老朱眼睛一亮,「這個好這個好,有咱當皇帝的幾分風姿了,這才是老朱家的種該有的樣子。」
朱樉小聲嘟囔,「我感覺爹高興的太早了。」
旁邊的弟弟們,「二哥說的對。」
不是他們對老四的後代沒有信心,而是預感告訴他們事情不會那麼簡單。
這個嘉靖皇帝剛登基就能為了生父和朝臣對著幹,一天兩天也就算了,他竟然爭了足足三年半,怎麼看都不像是好相處的人。
他們前邊說兒子爭氣祖宗爭光是一回事兒,朝堂局勢又是一回事兒,治理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向來只有朝臣黨爭,哪兒有皇帝和朝臣處在對立面的道理?
不正常,再看看。
【嘉靖中期,國家承平日久再次開始走下坡路,皇帝迷信方士尊崇道教,方士、道士利用皇帝求長生履行詐騙,不斷修建齋醮,因此「新政」未能徹底實施,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危機都開始顯現。】
還沒有真正接觸過朝政的小子們倒吸一口涼氣,「竟然沒猜錯,我們可真厲害。」
沐青:弟啊,再說就真的要挨打了。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宮變」,皇帝險些死於宮女之手,宮變之後的嘉靖更加迷信道教追求長生,從此長期不視朝,由權臣嚴嵩執掌大權。】
「差點死於宮女之手?」朱文正聳聳肩,「我以為上一個因為落水而死已經夠離譜了,沒想到還有個更離譜的。」
沐英糾正道,「險些死於宮女之手,並沒有真的死在那個時候。」
【嘉靖晚期邊事廢弛倭患漸起,倭寇僅數十人便洗劫浙、皖、蘇三省,直逼留都南京城下,同時北方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兵臨北京城下,以武力威脅中原互市,「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
朱文正磨了磨牙,「還不如死在那個時候。」
他們大明以武建國,那邊可好,幾十個倭寇就能打到應天府,朝廷的兵都是幹什麼吃的?
互市的主動權從來都是掌握在朝廷手裡,結果到了那邊竟然被蒙古人威脅互市,這和當年中原被蒙古人統治的時候有什麼區別?
年紀小的沒見過當年的場面,他們這些經歷過天災人禍還要被蒙古朝廷壓迫的卻記的清清楚楚。
要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誰都不會拼著性命去造反。
半大小子們聽著他們文正哥罵罵咧咧悄悄挪到朱標身後,「大哥,你小時候外面是什麼樣子?和神仙說的一樣慘嗎?」
朱標面色如常,「我出生的時候爹已經起兵好幾年了,這事兒應該問文正哥他們。」
朱文正扭頭,「問我幹什麼,直接問爹。」
他當年才哪兒到哪兒,他們爹才是真的吃盡了苦頭。
問文英文青也行,他們倆逃難的時候身邊連個大人都沒有,要不是被娘撿回家怕是都得餓死在外面。
眼看著他越說越離譜,沐青趕緊撿了塊點心塞他嘴裡,「哥你快別說了,再說我哥能當場哭出來。」
果不其然,旁邊的沐英已經開始眼眶紅紅。
從來沒見過這場面的弟弟們驚奇不已,有故事,一定有故事。
文英哥可是他們家最最最最穩重的娃,雖然年紀比不過文正哥文忠哥,但是靠譜程度絕對排在其他哥哥前面。
能讓文英哥都紅了眼眶,當年的殘酷肯定超乎他們的想像。
沐青無奈扶額,「行了行了,都回去坐好。」
他已經在「神仙」口中死了一次又一次,真的不想再苦哈哈的安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