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頁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廟號太祖,葬明孝陵。】
【總結: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此等逆襲除了老朱還有誰?】
開國皇帝放到視頻里只有寥寥幾句,不過朱元璋看上去還挺滿意。
老朱樂呵呵的戳戳旁邊的髮妻,「妹子,你聽到沒,神仙說咱活了七十多呢。」
人到七十古來稀,他前半輩子活的精彩紛呈,沒想到竟然還能活到七十多,很好很好,這個歲數他滿意的很。
馬皇后沒忍住翻了個白眼,現在是高興壽數的時候嗎?好歹看看神仙說的「洪武之治」行不行?
盛世稱「治」,神仙說他們洪武年間是個盛世,這難道不更值得高興嗎?
然而滿殿中只有她自己耐著性子記下神仙剛才說的話,老朱這會兒懷裡抱著個剛學會走路的小閨女,完全不像當初見到「神跡」時那麼慎重,現在更多的是把忽然冒出來的這玩意兒當成逗樂的。
他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該懂的他都懂,不至於再將神仙透露出來的消息奉為圭臬。
神仙說的好他就信,神仙說的不好他就不信,左右神仙只是透露消息給他們,又沒有親身下來干涉凡間事務,他們信或不信還能礙著神仙不成?
朱元璋自己有主意,神仙說他當皇帝當的好他覺得是理所當然,神仙說他當的不好他才生氣。
幸好這次沒和之前那次一樣說他登基之後殺瘋了,幾句話說完正好,省得講的太細動搖人心。
朱標旁邊,四五個年歲差不多的半大少年興奮不已,「接下來是不是要到大哥了?」
「額,不是。」朱標下意識往沐青那邊挪挪。
他在神仙那邊是英年早逝,文青哥在神仙那邊直接幼年早夭,他們倆半斤八兩,最適合這時候抱團取暖。
沐青:行吧。
底下的弟弟們難以置信,「為什麼不是大哥?不是大哥還能是誰?」
朱樉大驚失色,「難不成是我?」
他他他他他他、他何德何能啊?
一句話說出來,現場一片沉默,然後他就被其他弟弟拉出去胖揍了一頓。
朱文正樂的不行,「好小子,比我當年都敢想。」
【朱元璋病逝後傳位太孫朱允炆,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史稱建文帝,在位四年。】
正在打架的半大小子們齊齊抬頭,「啊?」
哪有皇帝去世後直接傳位孫子的?他們大哥呢?
朱標無奈,「別鬧了,都回來,想問什麼等神跡消失之後再問,現在都消停點。」
大哥呢?大哥當然是沒了啊!
【建文帝於洪武二十五年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繼位,他繼位後一改洪武之苛政,親賢好學大赦天下,旌表節孝賑濟災民,為加強中央集權用齊泰、黃子澄之計削藩,導致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被廢。建文四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此後建文帝下落不明。】
【建文帝在位四年,期間優容文士寬刑省獄,一改洪武帝的嚴刑峻法,史稱「建文新政」,但是他的建文新政並不切合實際,於國家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總結:八成被身邊的讀書人給忽悠瘸了。】
所有人:……
朱榑:「齊王是誰?」
朱桂:「代王是誰?」
朱楩:「岷王是誰?」
朱柏:「還有那個湘王,竟然被侄子逼到自焚,他也太慘了吧。」
沐青欲言又止,止言又欲,老弟們,刀子扎自己身上了哈。
不管以前有沒有見過神跡,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上頭的老朱身上。
繼任的皇帝是上一任皇帝挑出來的,無論是誰都經過上一任皇帝的教導,他們爹當皇帝那麼靠譜,怎麼教出來那麼個不靠譜的玩意兒?
這才第二任皇帝就弄出這麼些事情,咋滴,大明還要學秦朝二世而亡?
老朱眉頭一豎,「看咱幹啥?咱沒有叫朱允炆的孫子!」
當年神仙透露出來的消息不少,他早就被那個叫朱允炆的孫子給氣的死去活來,所以在給孫子取名的時候直接避開這個名字。
連著神仙說標兒長子早逝,所以標兒家的長子出生後特意取了個神仙沒提過的名字。
要不是當時標兒已經長大,私底下叫已經叫習慣了,他兒子的書面名字和小名都得換。
只要換了名字,神仙說的英年早逝的就不是他兒子。
同理,他只認他自己,神仙后頭提到的他都不認。
和他沒有關係!
【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年號永樂,史稱永樂大帝。】
【洪武三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意欲削藩,與朝臣密謀剷除諸王。前有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被廢,朱棣為求自保遂於北平起兵,建文四年攻破應天即皇帝位。】
【朱棣登基後繼續實行削藩,設內閣東廠穩固統治,遷都北京疏浚運河,五次親政蒙古,積極經營邊疆,派鄭和下西洋弘揚國威,並編修《永樂大典》流傳後世。但他五征漠北出兵安南皆耗費巨大國力,削藩削的不徹底也為日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總結: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此等逆襲除了老朱還有誰?】
開國皇帝放到視頻里只有寥寥幾句,不過朱元璋看上去還挺滿意。
老朱樂呵呵的戳戳旁邊的髮妻,「妹子,你聽到沒,神仙說咱活了七十多呢。」
人到七十古來稀,他前半輩子活的精彩紛呈,沒想到竟然還能活到七十多,很好很好,這個歲數他滿意的很。
馬皇后沒忍住翻了個白眼,現在是高興壽數的時候嗎?好歹看看神仙說的「洪武之治」行不行?
盛世稱「治」,神仙說他們洪武年間是個盛世,這難道不更值得高興嗎?
然而滿殿中只有她自己耐著性子記下神仙剛才說的話,老朱這會兒懷裡抱著個剛學會走路的小閨女,完全不像當初見到「神跡」時那麼慎重,現在更多的是把忽然冒出來的這玩意兒當成逗樂的。
他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該懂的他都懂,不至於再將神仙透露出來的消息奉為圭臬。
神仙說的好他就信,神仙說的不好他就不信,左右神仙只是透露消息給他們,又沒有親身下來干涉凡間事務,他們信或不信還能礙著神仙不成?
朱元璋自己有主意,神仙說他當皇帝當的好他覺得是理所當然,神仙說他當的不好他才生氣。
幸好這次沒和之前那次一樣說他登基之後殺瘋了,幾句話說完正好,省得講的太細動搖人心。
朱標旁邊,四五個年歲差不多的半大少年興奮不已,「接下來是不是要到大哥了?」
「額,不是。」朱標下意識往沐青那邊挪挪。
他在神仙那邊是英年早逝,文青哥在神仙那邊直接幼年早夭,他們倆半斤八兩,最適合這時候抱團取暖。
沐青:行吧。
底下的弟弟們難以置信,「為什麼不是大哥?不是大哥還能是誰?」
朱樉大驚失色,「難不成是我?」
他他他他他他、他何德何能啊?
一句話說出來,現場一片沉默,然後他就被其他弟弟拉出去胖揍了一頓。
朱文正樂的不行,「好小子,比我當年都敢想。」
【朱元璋病逝後傳位太孫朱允炆,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史稱建文帝,在位四年。】
正在打架的半大小子們齊齊抬頭,「啊?」
哪有皇帝去世後直接傳位孫子的?他們大哥呢?
朱標無奈,「別鬧了,都回來,想問什麼等神跡消失之後再問,現在都消停點。」
大哥呢?大哥當然是沒了啊!
【建文帝於洪武二十五年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繼位,他繼位後一改洪武之苛政,親賢好學大赦天下,旌表節孝賑濟災民,為加強中央集權用齊泰、黃子澄之計削藩,導致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被廢。建文四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此後建文帝下落不明。】
【建文帝在位四年,期間優容文士寬刑省獄,一改洪武帝的嚴刑峻法,史稱「建文新政」,但是他的建文新政並不切合實際,於國家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總結:八成被身邊的讀書人給忽悠瘸了。】
所有人:……
朱榑:「齊王是誰?」
朱桂:「代王是誰?」
朱楩:「岷王是誰?」
朱柏:「還有那個湘王,竟然被侄子逼到自焚,他也太慘了吧。」
沐青欲言又止,止言又欲,老弟們,刀子扎自己身上了哈。
不管以前有沒有見過神跡,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上頭的老朱身上。
繼任的皇帝是上一任皇帝挑出來的,無論是誰都經過上一任皇帝的教導,他們爹當皇帝那麼靠譜,怎麼教出來那麼個不靠譜的玩意兒?
這才第二任皇帝就弄出這麼些事情,咋滴,大明還要學秦朝二世而亡?
老朱眉頭一豎,「看咱幹啥?咱沒有叫朱允炆的孫子!」
當年神仙透露出來的消息不少,他早就被那個叫朱允炆的孫子給氣的死去活來,所以在給孫子取名的時候直接避開這個名字。
連著神仙說標兒長子早逝,所以標兒家的長子出生後特意取了個神仙沒提過的名字。
要不是當時標兒已經長大,私底下叫已經叫習慣了,他兒子的書面名字和小名都得換。
只要換了名字,神仙說的英年早逝的就不是他兒子。
同理,他只認他自己,神仙后頭提到的他都不認。
和他沒有關係!
【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年號永樂,史稱永樂大帝。】
【洪武三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意欲削藩,與朝臣密謀剷除諸王。前有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被廢,朱棣為求自保遂於北平起兵,建文四年攻破應天即皇帝位。】
【朱棣登基後繼續實行削藩,設內閣東廠穩固統治,遷都北京疏浚運河,五次親政蒙古,積極經營邊疆,派鄭和下西洋弘揚國威,並編修《永樂大典》流傳後世。但他五征漠北出兵安南皆耗費巨大國力,削藩削的不徹底也為日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