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頁
這亦是有史以來,中原鐵騎深入草原最北的一次。
夜幕降臨之際,曾被那位西北藩王一劍劈成廢墟的君子府,雖早已重現當年的高庭深院,但仍是遮掩不住日漸顯現的式微蕭條。
那間曾招待過那襲青衫的雅閣內,有一個面容蒼白的年輕女子躺在窗沿下,餘暉越過窗欞輕輕撫上她的臉龐,更顯得暮氣沉沉,仿佛行將就木的老人,可她本應正值風華。
幾名女婢在此時端著洗漱器皿走入屋內,欠身施禮後,手腳麻利的替年輕女子擦身梳洗,從始至終女子都沒有任何反應,如同一個毫無生氣的木偶任人擺布。待女婢收拾乾淨離去,那個一直站在廊下的老者才緩緩步入屋內。
老者看著眼前不在君臨天下,性情大變的女子,眼神有怨憤,有悔恨,有殺意,北固山一戰,老者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古陽關前,又失去了一個愛徒,最最得意的弟子如今也杳無音訊。老者的恨意天經地義,但最終都歸於平靜。
偏著頭望向窗外的女子忽然輕聲笑道:「鄧君集,你若這麼恨我,恨北契朝廷,為何當時不乾脆殺了我,冒著性命之憂跑去清風山把我救回來,又放在眼皮子底下徒增怨恨,何苦來哉?」
老者神情複雜,許久才沉聲道:「君子府雖身在江湖,但絕不做那大逆不道的弒君之舉。」
女子好笑道:「大逆不道?怕不是老帝師為保我一命,與你做了筆買賣吧?」
老者也不隱瞞,直言道:「江神子與我許諾,可保君子府十年相安無事,十年之內,長恭定會回來。」
女子好似早已料到,一笑置之,轉而問道:「聽說北雍已經打到龍石州了,宇文盛及可趕得及回朝營救?」
老者沉吟片刻道:「據北院傳來的消息,即便宇文將軍趕不上,亦可守住花溪終南二州,北雍如今後援疲憊,南庭雖破碎,但收復回來也是遲早的事,老帝師囑咐這些瑣碎小事無需陛下操勞,北院始終是王帳中樞,有蕭荀游良佐兩位大人,陛下只需安心修養便是。」
安心修養?
那日李長安並非心生憐憫才未曾痛下殺手,留下了她的性命,卻斬斷了她的脊骨,根根寸斷,以後即便傷勢痊癒,她也只能躺在床榻上度過餘生,吃飯喝水穿衣洗漱,樣樣都需要人服侍,連咬舌自盡的氣力都沒有。如同廢人的她如何還能坐上鐵王座,如何還能成為一國之君?
何謂生不如死,這便是。
女子沉默良久,緩緩轉過頭,滿臉疲憊的盯著老者,「鄧君集,我只問你最後一言,莫要欺瞞,謝時是不是沒死,他究竟是被囚禁在困龍關,還是跟著那支騎軍一同北上了?」
老者默然不語。
女子自嘲一笑,不再看他,小聲呢喃道:「你走吧,我乏了。」
窗外,最後一縷餘暉即將落下牆頭,如同她短短二十八載的人生。
她緩緩合上眼,輕輕笑了起來,「其實現在想想,若中原沒有你,江湖沒有你,好像也沒什麼值得去看的……」
她沉沉睡去,眼底那顆淚痣,晶瑩剔透。
隆冬時節,長安城的頭場雪比往年來的遲了些。
北雍騎軍一路高歌挺進草原的捷報如同這場瑞雪姍姍來遲,但西北的勝仗沒有給人心惶惶的帝都帶來一絲撫慰。
天子腳下,這座首善之城,沒人想過竟有兵臨城下的一日。
徐州大定之後,潰不成軍的東北叛軍要麼重新歸順朝廷,要麼另尋山頭落草為寇,那支曾大放異彩的青州騎則在齊家父子兵行險招下跑去西北投誠了燕字軍,大有「與其碌碌無為不如戰死邊關」的壯烈意味。
而令商歌朝廷意想不到的是,做為此番平反的大功臣將軍白起,在接到班師回朝的聖旨之後,大軍非但沒有往西走,反而北上徑直回了兗州邊關。此後無論發去多少道八百里加急的聖旨,都如同石沉大海,最後曾被派遣到徐州督戰的徐士行不得不親自走一趟,不料踏入兗州境內,便杳無音訊。
姜鳳吟所率領的南疆大軍便是在這個時候拔營北上,沿著黔中道,浩浩蕩蕩前往長安城。
大軍在路上行軍一月余,於初冬抵達長安,但並未有入城的跡象,而是在城外三十里處那塊駐馬碑前安營紮寨。大軍圍城不攻一旬後,城內有人瞧見一位似是武陵王的女子在幾名扈從的護衛下進了皇宮,沒過幾日,便有小道消息傳出,女帝陛下龍體抱恙,至今日起再不上朝。
一時間,大街小巷流言肆起,唯一沒有讓城內動亂的緣由是,瞻雲就日兩條大街終日平靜。
朝綱尚在,人心不惑。
距離年關還有半月,長安城恢復了往日的祥和,大軍雖仍舊駐紮在城外,但這麼長時日以來並未造成太大的慌亂,於是乎百姓的日子該如何過還得如何過,畢竟許多人的家業紮根在此,想要背井離鄉也並非易事。
因為臨近年關的緣故,加上西北捷報不斷,大街上也比往常熱鬧了幾分,一輛樸素馬車穿街過巷,緩緩往北城門駛去。
出城時,例行盤查格外嚴厲,但凡有一絲可疑跡象,便會被那些不近人情的護城營官卒按例扣押。駕車的馬夫是個頭戴帽帷的女子,面對凶神惡煞的官卒,她從容掏出一枚鎏金腰牌遞了過去,那官卒只低頭看了一眼,便慌忙跑到一旁,拿給一名校尉模樣的男子確認,兩人神色凝重,一陣眼神交錯後,官卒回到馬車旁,恭敬把腰牌遞還給了女子。
夜幕降臨之際,曾被那位西北藩王一劍劈成廢墟的君子府,雖早已重現當年的高庭深院,但仍是遮掩不住日漸顯現的式微蕭條。
那間曾招待過那襲青衫的雅閣內,有一個面容蒼白的年輕女子躺在窗沿下,餘暉越過窗欞輕輕撫上她的臉龐,更顯得暮氣沉沉,仿佛行將就木的老人,可她本應正值風華。
幾名女婢在此時端著洗漱器皿走入屋內,欠身施禮後,手腳麻利的替年輕女子擦身梳洗,從始至終女子都沒有任何反應,如同一個毫無生氣的木偶任人擺布。待女婢收拾乾淨離去,那個一直站在廊下的老者才緩緩步入屋內。
老者看著眼前不在君臨天下,性情大變的女子,眼神有怨憤,有悔恨,有殺意,北固山一戰,老者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古陽關前,又失去了一個愛徒,最最得意的弟子如今也杳無音訊。老者的恨意天經地義,但最終都歸於平靜。
偏著頭望向窗外的女子忽然輕聲笑道:「鄧君集,你若這麼恨我,恨北契朝廷,為何當時不乾脆殺了我,冒著性命之憂跑去清風山把我救回來,又放在眼皮子底下徒增怨恨,何苦來哉?」
老者神情複雜,許久才沉聲道:「君子府雖身在江湖,但絕不做那大逆不道的弒君之舉。」
女子好笑道:「大逆不道?怕不是老帝師為保我一命,與你做了筆買賣吧?」
老者也不隱瞞,直言道:「江神子與我許諾,可保君子府十年相安無事,十年之內,長恭定會回來。」
女子好似早已料到,一笑置之,轉而問道:「聽說北雍已經打到龍石州了,宇文盛及可趕得及回朝營救?」
老者沉吟片刻道:「據北院傳來的消息,即便宇文將軍趕不上,亦可守住花溪終南二州,北雍如今後援疲憊,南庭雖破碎,但收復回來也是遲早的事,老帝師囑咐這些瑣碎小事無需陛下操勞,北院始終是王帳中樞,有蕭荀游良佐兩位大人,陛下只需安心修養便是。」
安心修養?
那日李長安並非心生憐憫才未曾痛下殺手,留下了她的性命,卻斬斷了她的脊骨,根根寸斷,以後即便傷勢痊癒,她也只能躺在床榻上度過餘生,吃飯喝水穿衣洗漱,樣樣都需要人服侍,連咬舌自盡的氣力都沒有。如同廢人的她如何還能坐上鐵王座,如何還能成為一國之君?
何謂生不如死,這便是。
女子沉默良久,緩緩轉過頭,滿臉疲憊的盯著老者,「鄧君集,我只問你最後一言,莫要欺瞞,謝時是不是沒死,他究竟是被囚禁在困龍關,還是跟著那支騎軍一同北上了?」
老者默然不語。
女子自嘲一笑,不再看他,小聲呢喃道:「你走吧,我乏了。」
窗外,最後一縷餘暉即將落下牆頭,如同她短短二十八載的人生。
她緩緩合上眼,輕輕笑了起來,「其實現在想想,若中原沒有你,江湖沒有你,好像也沒什麼值得去看的……」
她沉沉睡去,眼底那顆淚痣,晶瑩剔透。
隆冬時節,長安城的頭場雪比往年來的遲了些。
北雍騎軍一路高歌挺進草原的捷報如同這場瑞雪姍姍來遲,但西北的勝仗沒有給人心惶惶的帝都帶來一絲撫慰。
天子腳下,這座首善之城,沒人想過竟有兵臨城下的一日。
徐州大定之後,潰不成軍的東北叛軍要麼重新歸順朝廷,要麼另尋山頭落草為寇,那支曾大放異彩的青州騎則在齊家父子兵行險招下跑去西北投誠了燕字軍,大有「與其碌碌無為不如戰死邊關」的壯烈意味。
而令商歌朝廷意想不到的是,做為此番平反的大功臣將軍白起,在接到班師回朝的聖旨之後,大軍非但沒有往西走,反而北上徑直回了兗州邊關。此後無論發去多少道八百里加急的聖旨,都如同石沉大海,最後曾被派遣到徐州督戰的徐士行不得不親自走一趟,不料踏入兗州境內,便杳無音訊。
姜鳳吟所率領的南疆大軍便是在這個時候拔營北上,沿著黔中道,浩浩蕩蕩前往長安城。
大軍在路上行軍一月余,於初冬抵達長安,但並未有入城的跡象,而是在城外三十里處那塊駐馬碑前安營紮寨。大軍圍城不攻一旬後,城內有人瞧見一位似是武陵王的女子在幾名扈從的護衛下進了皇宮,沒過幾日,便有小道消息傳出,女帝陛下龍體抱恙,至今日起再不上朝。
一時間,大街小巷流言肆起,唯一沒有讓城內動亂的緣由是,瞻雲就日兩條大街終日平靜。
朝綱尚在,人心不惑。
距離年關還有半月,長安城恢復了往日的祥和,大軍雖仍舊駐紮在城外,但這麼長時日以來並未造成太大的慌亂,於是乎百姓的日子該如何過還得如何過,畢竟許多人的家業紮根在此,想要背井離鄉也並非易事。
因為臨近年關的緣故,加上西北捷報不斷,大街上也比往常熱鬧了幾分,一輛樸素馬車穿街過巷,緩緩往北城門駛去。
出城時,例行盤查格外嚴厲,但凡有一絲可疑跡象,便會被那些不近人情的護城營官卒按例扣押。駕車的馬夫是個頭戴帽帷的女子,面對凶神惡煞的官卒,她從容掏出一枚鎏金腰牌遞了過去,那官卒只低頭看了一眼,便慌忙跑到一旁,拿給一名校尉模樣的男子確認,兩人神色凝重,一陣眼神交錯後,官卒回到馬車旁,恭敬把腰牌遞還給了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