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頁
不得不說,古代祖先不止會武,文也不錯。
唯獨厚古籍里夾著一本近代薄薄的日記本不一樣,裡面寫著毛筆簪花小楷,高逸靑婉,流暢瘦潔,一定是個美人所寫。
只是記錄里寫得都是天氣、下地種田、砍材做飯、孝敬父母、躲避戰亂、兒子活潑等各類日常農婦紀錄,什麼風花雪月、詩詞歌賦都沒有,跟書法完全不配。
但親切清淡地流水般描述,字裡行間像是在對某人訴說著婉約的愛慕、思念與牽掛,以及對他保家衛國的支持崇拜,還有無奈,令品讀的人不知不覺眼眶濕潤。
甜妹兒揉揉發圈的眼睛,她早猜測到這是誰的筆記,嘟噥罵一句:「傻師父!傻師娘,都是傻呼呼一家。」
師娘責怪是這個混亂世道,日日都祈禱著丈夫能從戰亂里活下來。
她給夏老爺子生兒育女,永不後悔。
但願這世上再無戰亂,一家人能平平安安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生活。
筆記本里還夾著一個顏色暗淡的正方形黃色符,上面寫著平安二字。夾符那一頁,沒有其他字跡,都是夏老爺子的名字。
望你平安!
夏老爺子果然是個蠢師父。
他恐怕二十年很本沒打開過這個木匣子,恐怕很本不知道這裡還有一本特別的心情日常筆記。
「師娘筆記寫得真好。」
表哥王溢希的一堆課外書籍,甜妹兒看數遍,但讀書筆記因為太過忙碌,做得七零八落,還沒二姐思丫頭做得強。
但她們的鉛筆字原比不上這些毛筆字整齊有序,書上連一個墨水黑點都沒有,乾淨清爽整潔,用通俗易懂的文言詞彙。
其中部分祖先有寫極少量的『通假字』,又可稱先人錯別字。
甜妹兒把特別筆記本放到一邊,收拾好心情,快速翻一本又一本先人筆記,她想找尋自己想要了解的,比如苗蠱,彝族智者、彝族狩獵毒等等。
光明正大的正規比武她一點都不怕。
最怕什麼見血封喉毒、蠱蟲寄生蟲、巫師詛咒術之類的,簡直防不勝防。尤其是蠱與巫術——跟空間與楊神婆一樣,特別特別地不科學。
「苗寨?」
翻過一疊書籍,她終於在裡面找到兩本關於夷人村的經歷與介紹。
本省苗族有數千年歷史,但本地苗族卻並不是原著民,是因為歷史上幾次外來人口填蜀地,家庭有可能被迫遷徙的,至於厲害蠱苗為何如此,這就不知道。
至於為何選擇多民族聚居區,或許那裡風水太好,人人都爭搶著要建村落。這完全處於某看筆記娃娃不靠譜地猜測。
直到清初,他們還保持著為亡故者指路的祭祀儀式,即「引領亡魂,沿著祖先遷來的路線,回到祖先故地去見祖公祖婆。」
因而有趕屍引魂的習俗,中級趕屍人需要揉搓屍體技術、避免僵硬,有時候鎮上漢族居民,遇到他們也不算神奇。
本地蠱苗其實很少害人,聲名並不顯赫,只在當地鎮村之間流傳。他們練蠱並不是害人,比如噬心蠱,只是為引族人回家。
甜妹兒:……鬼故事竟然可能是真的!科學呢?被狗吃啦?
書籍後備註有一行字,簡單意思為:
趕屍引魂是在苗寨里聽說,並未見到過蠱毒,可見當地苗族人心善,並不害人,否則最古老的原著民羌族水族不會允許他們在此安家落戶。
不止一位夏家祖先去過夷人村落,並且與部分村落漢子們還有朋友交情,在封建社會,他們只是缺少與外界交流而已,並不胡亂吃人害人殺人,否則早被滅稱渣渣。
畢竟,嘉州一向能人異士居多,消滅數個村落沒多大問題,靠總人口贏。
當然,筆記里有寫,有些村落風俗,夏氏祖先也有一點看不習慣,跟他們看不習慣漢族習慣一樣。
比如新娘新郎喜床掐架什麼,他實在不懂女人為何可以打丈夫不裹腳,亂糟糟地無禮,有位天倫,女子就該相互教子、三從四德、溫柔賢淑。
關於這一點風俗,夏氏這位祖先嘮叨一整篇禮教問題,對於民風彪悍的女人,竟似心裡十分不滿。
祖先也不是人人都靠譜。
對此問題,甜妹兒只想笑贊道:
「打得妙妙妙!」
關於蠱,遊記里也有少量記載。
蠱原指生於器皿當中的蟲子,或穀物腐敗以後,所生出的飛蛾,以及其它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子。
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使人神志混亂。
而本地苗族蠱是人為製作的。
將毒蟲搜集起來,放在一個用自己血泡製的黑瓦罐里,邊念古老苗咒語,邊用鮮血養它們。每月清理,把死掉的燒成灰再放進罐子,繼續用咒語以及自己鮮血養。
念什麼咒,就養出什麼樣的蠱蟲來。
通常半年至一年,越高級蠱,需要時間越長。
「九蛭出一蠱」,養蠱很慢很難,有時養數年,但瓦罐里的蟲全部死掉,需要重新再來,有的終其一生,未養成高級蠱。
一旦養蠱成功,蠱要定期細人血,這本來就是一種有違天合的反噬。而蠱非正常死亡時,養蠱人也會收到反噬,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苗族人越來越少養蠱,蠱苗族人很少白髮老人,生育子女也有,日漸稀落,養蠱本來就是一件違法自然的壞事。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唯獨厚古籍里夾著一本近代薄薄的日記本不一樣,裡面寫著毛筆簪花小楷,高逸靑婉,流暢瘦潔,一定是個美人所寫。
只是記錄里寫得都是天氣、下地種田、砍材做飯、孝敬父母、躲避戰亂、兒子活潑等各類日常農婦紀錄,什麼風花雪月、詩詞歌賦都沒有,跟書法完全不配。
但親切清淡地流水般描述,字裡行間像是在對某人訴說著婉約的愛慕、思念與牽掛,以及對他保家衛國的支持崇拜,還有無奈,令品讀的人不知不覺眼眶濕潤。
甜妹兒揉揉發圈的眼睛,她早猜測到這是誰的筆記,嘟噥罵一句:「傻師父!傻師娘,都是傻呼呼一家。」
師娘責怪是這個混亂世道,日日都祈禱著丈夫能從戰亂里活下來。
她給夏老爺子生兒育女,永不後悔。
但願這世上再無戰亂,一家人能平平安安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生活。
筆記本里還夾著一個顏色暗淡的正方形黃色符,上面寫著平安二字。夾符那一頁,沒有其他字跡,都是夏老爺子的名字。
望你平安!
夏老爺子果然是個蠢師父。
他恐怕二十年很本沒打開過這個木匣子,恐怕很本不知道這裡還有一本特別的心情日常筆記。
「師娘筆記寫得真好。」
表哥王溢希的一堆課外書籍,甜妹兒看數遍,但讀書筆記因為太過忙碌,做得七零八落,還沒二姐思丫頭做得強。
但她們的鉛筆字原比不上這些毛筆字整齊有序,書上連一個墨水黑點都沒有,乾淨清爽整潔,用通俗易懂的文言詞彙。
其中部分祖先有寫極少量的『通假字』,又可稱先人錯別字。
甜妹兒把特別筆記本放到一邊,收拾好心情,快速翻一本又一本先人筆記,她想找尋自己想要了解的,比如苗蠱,彝族智者、彝族狩獵毒等等。
光明正大的正規比武她一點都不怕。
最怕什麼見血封喉毒、蠱蟲寄生蟲、巫師詛咒術之類的,簡直防不勝防。尤其是蠱與巫術——跟空間與楊神婆一樣,特別特別地不科學。
「苗寨?」
翻過一疊書籍,她終於在裡面找到兩本關於夷人村的經歷與介紹。
本省苗族有數千年歷史,但本地苗族卻並不是原著民,是因為歷史上幾次外來人口填蜀地,家庭有可能被迫遷徙的,至於厲害蠱苗為何如此,這就不知道。
至於為何選擇多民族聚居區,或許那裡風水太好,人人都爭搶著要建村落。這完全處於某看筆記娃娃不靠譜地猜測。
直到清初,他們還保持著為亡故者指路的祭祀儀式,即「引領亡魂,沿著祖先遷來的路線,回到祖先故地去見祖公祖婆。」
因而有趕屍引魂的習俗,中級趕屍人需要揉搓屍體技術、避免僵硬,有時候鎮上漢族居民,遇到他們也不算神奇。
本地蠱苗其實很少害人,聲名並不顯赫,只在當地鎮村之間流傳。他們練蠱並不是害人,比如噬心蠱,只是為引族人回家。
甜妹兒:……鬼故事竟然可能是真的!科學呢?被狗吃啦?
書籍後備註有一行字,簡單意思為:
趕屍引魂是在苗寨里聽說,並未見到過蠱毒,可見當地苗族人心善,並不害人,否則最古老的原著民羌族水族不會允許他們在此安家落戶。
不止一位夏家祖先去過夷人村落,並且與部分村落漢子們還有朋友交情,在封建社會,他們只是缺少與外界交流而已,並不胡亂吃人害人殺人,否則早被滅稱渣渣。
畢竟,嘉州一向能人異士居多,消滅數個村落沒多大問題,靠總人口贏。
當然,筆記里有寫,有些村落風俗,夏氏祖先也有一點看不習慣,跟他們看不習慣漢族習慣一樣。
比如新娘新郎喜床掐架什麼,他實在不懂女人為何可以打丈夫不裹腳,亂糟糟地無禮,有位天倫,女子就該相互教子、三從四德、溫柔賢淑。
關於這一點風俗,夏氏這位祖先嘮叨一整篇禮教問題,對於民風彪悍的女人,竟似心裡十分不滿。
祖先也不是人人都靠譜。
對此問題,甜妹兒只想笑贊道:
「打得妙妙妙!」
關於蠱,遊記里也有少量記載。
蠱原指生於器皿當中的蟲子,或穀物腐敗以後,所生出的飛蛾,以及其它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子。
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使人神志混亂。
而本地苗族蠱是人為製作的。
將毒蟲搜集起來,放在一個用自己血泡製的黑瓦罐里,邊念古老苗咒語,邊用鮮血養它們。每月清理,把死掉的燒成灰再放進罐子,繼續用咒語以及自己鮮血養。
念什麼咒,就養出什麼樣的蠱蟲來。
通常半年至一年,越高級蠱,需要時間越長。
「九蛭出一蠱」,養蠱很慢很難,有時養數年,但瓦罐里的蟲全部死掉,需要重新再來,有的終其一生,未養成高級蠱。
一旦養蠱成功,蠱要定期細人血,這本來就是一種有違天合的反噬。而蠱非正常死亡時,養蠱人也會收到反噬,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苗族人越來越少養蠱,蠱苗族人很少白髮老人,生育子女也有,日漸稀落,養蠱本來就是一件違法自然的壞事。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