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那孩子胎里弱,蕭副將一直精心養著,好容易養到七歲,卻因出了一場痘,病了三五日,就沒了。
那以後蕭副將不曾再娶,也甚少提子嗣的事。
李從舟捻著珠串,佯做念經,卻是沉眉細想了許久前世的蕭副將。
這位叔,好像確實直到身死都未再娶。
他幫著寧王訓練了一隊又一隊的銀甲衛,待那些小士兵極好,西北大營的孩子都親近他。
李從舟睜眼,明白蕭副將這是喜歡孩子、看見顧雲秋身上的紅疹想起了他早夭的兒子。
反是顧雲秋的思路很不一樣,他偏偏腦袋,非常認真地湊到他耳邊,熱乎乎的氣息灑了他一脖子:
「你說,蕭叔會喜歡什麼樣的女子?我回京請阿娘幫他張羅一個怎麼樣?」
李從舟哭笑不得,側了側頭讓開一點。
他還不知道,原來小紈絝這麼愛管閒事呢。
「也對,你是和尚嘛,問你你也不知道,」顧雲秋自己站站直,「蕭叔人挺好的,就是跟著父王有點忙……」
李從舟不跟他摻和,遠遠繞到一旁。
到七月初八,顧雲秋他們早早到了舉行唱賣會的玲瓏閣。
位置是蕭副將定的,在玲瓏閣三樓視線最好的寶華雅間。
這玲瓏閣是州府建了來專供各家行會唱賣的,一樓外面是全封閉的,樓梯直接通往二樓往上。
一樓正中央放置八盞銅雀立燈,燈柱中央是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
桌子應當是定製的,四足都略微加高了幾寸,桌面幾乎齊肩。
除了這張桌子,以及周圍的銅雀立燈,玲瓏閣一層樓再無他物,二層往上都是挑空的天井,中間吊著月色大泡燈。
每層雅間的迴廊都是暗廊,藏在房間門後。而雅間前方懸帘子、簾下是一圈半人高的木柵欄,無牆無窗、正方便人看外面。
唱賣的東西會有行會的人專門送到八仙桌上,賣師在旁高唱介紹,而客人們就會分別出價,最後價高那位得。
二樓上只記人數,不需要提前預定,人滿一百便不再加號。
再往上高的四五層,距離又太遠看不大真切東西。
所以三樓的遠近剛剛好,大多數貴客都是選擇定在三樓。
顧雲秋心裡瞧熱鬧的心思多一些,倒不拘著一定要買到什麼,且他身上帶的銀子都是王妃、王爺給他的,花著也沒那麼心安理得。
他掏出從杭城帶出來的最後一包香瓜子,依次分給大家吃。
李從舟坐在他旁邊,點心和蕭副將跟在他們身後,顧雲秋沒有厚此薄彼,挨個抓給他們一把,然後自己抱著剩下的布兜兜吃。
李從舟不愛這些,但小紈絝給他,他就捧在手裡,等顧雲秋那邊吃完了,他又還回去,請顧雲秋幫忙解決。
顧雲秋彎彎眼睛,沒多想就接過去吃。
前幾樣拿出來唱賣的東西都很尋常,倒是最後一樣鐵琴瞧著有點意思——
琴是仲尼式,長三尺六寸,重約十六斤,是用一整塊完整的黑鐵鍛造而成,通身不加髹漆,琴面和底部均有蛇腹紋。
琴的背面鑄有兩個八分大字:無音,其下有小篆陰刻了鑄琴大師的名款和燕閒齋琴坊的篆印。
燕銜齋是前朝有名的琴坊,鑄琴的師傅也是前朝名家,
琴名無音,大約是取了「真水無香、良弓無飾」義,上琴絕音、大音希聲,看著像倒名家手筆。
至於那蛇腹紋,是甄別鐵琴年代的一種證據。
《琴譜》上載,經年的鐵琴表面會形成蛇腹、牛毛、梅花、龜裂之類的斷紋,其中又以冰裂紋為最古、梅花紋次之。
台下唱師介紹,說這把無音鐵琴,乃是前朝名師所做,年份有三百餘年,是魯府某著名藏家出讓,才能進入玲瓏閣。
二層幾個富商躍躍欲試,同層的雅間內也傳出議論聲聲:
「世兄,我瞧那琴上的蛇腹紋裂得十分好,又是傳承有序、來自名家,想必確實是前朝大師手作的精品,這個五百兩的要價,也不算貴吧?」
「燕閒齋可是鑄鐵大家,我瞧上面那方印刻得功力深厚,裡面的嵌金絲顏色也好,若非名家大師,如何做得出?我出六百兩!」
……
顧雲秋聽著他們說,目光一直沒有從琴上挪開。
琴用仲尼式,是前唐晚期才盛行,到厲朝才成為琴界主流。但鐵製琴的工藝,卻是興起於厲朝。
因此,這琴的時間上,就有些模糊不清。
而那名家的篆刻的字號——
瞧著卻不像厲朝的習慣,厲朝的工匠印圓而橢,但是這無音琴上的印章卻狹窄細長,不像是前朝手筆,到更像是先漢。
至於兩款燕閒齋的店名閒章,看形狀大小倒是挑不出錯,可嵌在裡頭的金絲卻顯得色彩太過鮮艷,不像經了三百年的東西。
不過這些都是他遠遠隨意一看的想法,具體那琴如何,大約還要那些想拍的藏家交了保證銀上手觀瞧。
「對這琴有興趣?」
身邊突然傳來的聲音嚇了顧雲秋一跳,轉頭過去,發現李從舟不知何時停下了捻念珠的手,詢問地看他。
那以後蕭副將不曾再娶,也甚少提子嗣的事。
李從舟捻著珠串,佯做念經,卻是沉眉細想了許久前世的蕭副將。
這位叔,好像確實直到身死都未再娶。
他幫著寧王訓練了一隊又一隊的銀甲衛,待那些小士兵極好,西北大營的孩子都親近他。
李從舟睜眼,明白蕭副將這是喜歡孩子、看見顧雲秋身上的紅疹想起了他早夭的兒子。
反是顧雲秋的思路很不一樣,他偏偏腦袋,非常認真地湊到他耳邊,熱乎乎的氣息灑了他一脖子:
「你說,蕭叔會喜歡什麼樣的女子?我回京請阿娘幫他張羅一個怎麼樣?」
李從舟哭笑不得,側了側頭讓開一點。
他還不知道,原來小紈絝這麼愛管閒事呢。
「也對,你是和尚嘛,問你你也不知道,」顧雲秋自己站站直,「蕭叔人挺好的,就是跟著父王有點忙……」
李從舟不跟他摻和,遠遠繞到一旁。
到七月初八,顧雲秋他們早早到了舉行唱賣會的玲瓏閣。
位置是蕭副將定的,在玲瓏閣三樓視線最好的寶華雅間。
這玲瓏閣是州府建了來專供各家行會唱賣的,一樓外面是全封閉的,樓梯直接通往二樓往上。
一樓正中央放置八盞銅雀立燈,燈柱中央是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
桌子應當是定製的,四足都略微加高了幾寸,桌面幾乎齊肩。
除了這張桌子,以及周圍的銅雀立燈,玲瓏閣一層樓再無他物,二層往上都是挑空的天井,中間吊著月色大泡燈。
每層雅間的迴廊都是暗廊,藏在房間門後。而雅間前方懸帘子、簾下是一圈半人高的木柵欄,無牆無窗、正方便人看外面。
唱賣的東西會有行會的人專門送到八仙桌上,賣師在旁高唱介紹,而客人們就會分別出價,最後價高那位得。
二樓上只記人數,不需要提前預定,人滿一百便不再加號。
再往上高的四五層,距離又太遠看不大真切東西。
所以三樓的遠近剛剛好,大多數貴客都是選擇定在三樓。
顧雲秋心裡瞧熱鬧的心思多一些,倒不拘著一定要買到什麼,且他身上帶的銀子都是王妃、王爺給他的,花著也沒那麼心安理得。
他掏出從杭城帶出來的最後一包香瓜子,依次分給大家吃。
李從舟坐在他旁邊,點心和蕭副將跟在他們身後,顧雲秋沒有厚此薄彼,挨個抓給他們一把,然後自己抱著剩下的布兜兜吃。
李從舟不愛這些,但小紈絝給他,他就捧在手裡,等顧雲秋那邊吃完了,他又還回去,請顧雲秋幫忙解決。
顧雲秋彎彎眼睛,沒多想就接過去吃。
前幾樣拿出來唱賣的東西都很尋常,倒是最後一樣鐵琴瞧著有點意思——
琴是仲尼式,長三尺六寸,重約十六斤,是用一整塊完整的黑鐵鍛造而成,通身不加髹漆,琴面和底部均有蛇腹紋。
琴的背面鑄有兩個八分大字:無音,其下有小篆陰刻了鑄琴大師的名款和燕閒齋琴坊的篆印。
燕銜齋是前朝有名的琴坊,鑄琴的師傅也是前朝名家,
琴名無音,大約是取了「真水無香、良弓無飾」義,上琴絕音、大音希聲,看著像倒名家手筆。
至於那蛇腹紋,是甄別鐵琴年代的一種證據。
《琴譜》上載,經年的鐵琴表面會形成蛇腹、牛毛、梅花、龜裂之類的斷紋,其中又以冰裂紋為最古、梅花紋次之。
台下唱師介紹,說這把無音鐵琴,乃是前朝名師所做,年份有三百餘年,是魯府某著名藏家出讓,才能進入玲瓏閣。
二層幾個富商躍躍欲試,同層的雅間內也傳出議論聲聲:
「世兄,我瞧那琴上的蛇腹紋裂得十分好,又是傳承有序、來自名家,想必確實是前朝大師手作的精品,這個五百兩的要價,也不算貴吧?」
「燕閒齋可是鑄鐵大家,我瞧上面那方印刻得功力深厚,裡面的嵌金絲顏色也好,若非名家大師,如何做得出?我出六百兩!」
……
顧雲秋聽著他們說,目光一直沒有從琴上挪開。
琴用仲尼式,是前唐晚期才盛行,到厲朝才成為琴界主流。但鐵製琴的工藝,卻是興起於厲朝。
因此,這琴的時間上,就有些模糊不清。
而那名家的篆刻的字號——
瞧著卻不像厲朝的習慣,厲朝的工匠印圓而橢,但是這無音琴上的印章卻狹窄細長,不像是前朝手筆,到更像是先漢。
至於兩款燕閒齋的店名閒章,看形狀大小倒是挑不出錯,可嵌在裡頭的金絲卻顯得色彩太過鮮艷,不像經了三百年的東西。
不過這些都是他遠遠隨意一看的想法,具體那琴如何,大約還要那些想拍的藏家交了保證銀上手觀瞧。
「對這琴有興趣?」
身邊突然傳來的聲音嚇了顧雲秋一跳,轉頭過去,發現李從舟不知何時停下了捻念珠的手,詢問地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