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阿爹我能跟你去江南不?」
王妃去報國寺是還願,成日不是抄經就是念佛,顧雲秋對此已經不感興趣了。
何況他現在有別的賺錢營生,也用不上榆錢子了。
田莊上的事有蔣叔看顧,雲琜錢莊那邊有榮伯和朱先生,顧雲秋自己一個人待在王府也是無趣,倒不如去江南看看。
前世今生,兩世了,他都還沒去過江南呢。
寧王垂眸看著兒子亮晶晶的眼睛,拒絕的話到嘴邊,卻半天開不了口。
他這回是去浙府南倉,根本不進城。
南倉在天目山下,距離杭城還有少說四五十里,那裡確實空氣清新、翠竹遍布,但卻遠離西湖、斷橋還有姑蘇畫舫、金陵的繁華。
何況轉運糧草是軍情,來迴路上可一點時間耽擱不得。
見寧王為難,顧雲秋想了想,輕輕扯他袖子,「阿爹帶我去,之後我可以自己回來。」
寧王抿抿嘴,有點不願意。
雖說顧雲秋已經十五了,跟他同年同月出生在報國寺的小和尚,七八歲就能自己在京城裡化緣、傳道。
可……
寧王猶豫再三,雖鬆了口,但還是疾步走向書房,「我再給陛下上一道摺子,請求增派一隊五十人的銀甲衛跟著南下,到時留下來跟著你。」
呀。
顧雲秋樂:父王這是答應了。
他高高興興跳起來,撲過去給寧王一個大大的擁抱,「謝謝阿爹!」
寧王看著兒子紅撲撲的臉蛋,忍不住嘖了一聲,一邊拍拍他的肩膀轉身出門,一邊小聲嘀咕道:
「不成不成,我看還是增派兩隊一百人吧……」
兒子這般可愛,別給壞人拐走了。
寧王去寫奏摺,王妃也沒閒著,自己去報國寺的東西不收拾了,直接轉身過來幫顧雲秋收拾去江南的東西——
一千兩一張的衍源莊票,拿上一沓。
春日需用的各色輕衫、半袖,披風、斗笠,登山用的木屐搜羅一箱。
防蚊蟲的藥膏、香粉、香包若干,家裡的大夫也乾脆帶上一個。
「還有,嬤嬤,」王妃一邊蹲在顧雲秋的衣櫃旁收拾,一邊轉身吩咐,「去把觀月堂的幾個廚子都找來,秋秋,你待會兒看看挑一個帶上。」
顧雲秋:???
廚子……都要帶的嗎?
他就是好奇想去江南看看,順便考慮考慮除了錢莊他能不能做點像是周山、周老闆那樣倒買倒賣、販賣絹帛的生意。
「阿娘,廚子就不用了吧……?」
「要的要的,」王妃不容他拒絕,一轉眼就收拾出行李滿噹噹的兩三箱,「杭城的飯菜嘗嘗還好,吃久了你吃不慣的。」
顧雲秋:「……」
眼見攔不住王妃,顧雲秋只能轉身讓點心研墨。
——小和尚還在徑山寺呢。
李從舟要待到六月初四韋陀佛誕後,正巧現在是三月里。
顧雲秋捲起袖子,認認真真趴下來給小和尚寫信:
徑山上的綠竹、寺里通徑天目的奇景,他也可以去看看。
……
然而顧雲秋這封信送到江南時,李從舟正著急下山。
經過半年多忙碌,徑山寺內需要他們幫忙的事情逐漸減少。
師兄明義都三天兩頭不在山上,圓准禪師也給寺監打過招呼,不用給他們記名監管。
明義來過江南幾回,也有些狐朋狗友在城裡,夜宿畫舫的事也不是沒有。
李從舟不學師兄這些,離開時,還是給寺監說了聲,藉口他今日要下山訪友,晚上不回來,請寺監不用等他。
寺監看著十五歲已有七八尺高的小伙子,點點頭沒說什麼。
信使就是在這個時候到的,又是那扎滿了紅粉花綢的信箋。
李從舟眼下沒時間細看,只能先謝過信差、將信揣進前襟,就匆匆往山下趕著去和烏影匯合——
二月中和,江南百姓以裝有百穀的青囊互贈:
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萬松書院上,卻起了場不大不小的火災。
剛開始的火勢不小,很快點燃了仰聖門後的一排平房,正在翻修的明道堂更是一觸即燃,熊熊烈火眼看就要將書院上下三百多人困死。
結果中和節過,仲春的江南已經有雨。
萬松書院又在山中,大火燒起的滾滾濃煙升空,被山風一卷,很快就移來了一團墨色濃雲——
青白閃電劈下,頃刻間,暴雨驟降。
由此,書院師生倖免於難,僅僅損毀了一部分晾曬在明道堂附近、已經修繕完畢的青紅冊。
幾個學生受驚淋雨感染風寒,其餘人等皆沒什麼大礙。
萬松書院本不關李從舟的事,但現在書院裡有那要緊的青紅冊,又是和前世一樣的突然起火——
望火樓官兵前去調查,只說是監修的工人沒收好木料、書院的書生晚上點燈看書沒顧好紙張和燭火,沒什麼特別的異常。
但烏影暗中潛入調查後,卻發現事情根本沒有那麼簡單。
——被師生清洗過的明道堂地面上,殘留水漬中浮著一圈在日光下顯得五彩斑斕的油。
王妃去報國寺是還願,成日不是抄經就是念佛,顧雲秋對此已經不感興趣了。
何況他現在有別的賺錢營生,也用不上榆錢子了。
田莊上的事有蔣叔看顧,雲琜錢莊那邊有榮伯和朱先生,顧雲秋自己一個人待在王府也是無趣,倒不如去江南看看。
前世今生,兩世了,他都還沒去過江南呢。
寧王垂眸看著兒子亮晶晶的眼睛,拒絕的話到嘴邊,卻半天開不了口。
他這回是去浙府南倉,根本不進城。
南倉在天目山下,距離杭城還有少說四五十里,那裡確實空氣清新、翠竹遍布,但卻遠離西湖、斷橋還有姑蘇畫舫、金陵的繁華。
何況轉運糧草是軍情,來迴路上可一點時間耽擱不得。
見寧王為難,顧雲秋想了想,輕輕扯他袖子,「阿爹帶我去,之後我可以自己回來。」
寧王抿抿嘴,有點不願意。
雖說顧雲秋已經十五了,跟他同年同月出生在報國寺的小和尚,七八歲就能自己在京城裡化緣、傳道。
可……
寧王猶豫再三,雖鬆了口,但還是疾步走向書房,「我再給陛下上一道摺子,請求增派一隊五十人的銀甲衛跟著南下,到時留下來跟著你。」
呀。
顧雲秋樂:父王這是答應了。
他高高興興跳起來,撲過去給寧王一個大大的擁抱,「謝謝阿爹!」
寧王看著兒子紅撲撲的臉蛋,忍不住嘖了一聲,一邊拍拍他的肩膀轉身出門,一邊小聲嘀咕道:
「不成不成,我看還是增派兩隊一百人吧……」
兒子這般可愛,別給壞人拐走了。
寧王去寫奏摺,王妃也沒閒著,自己去報國寺的東西不收拾了,直接轉身過來幫顧雲秋收拾去江南的東西——
一千兩一張的衍源莊票,拿上一沓。
春日需用的各色輕衫、半袖,披風、斗笠,登山用的木屐搜羅一箱。
防蚊蟲的藥膏、香粉、香包若干,家裡的大夫也乾脆帶上一個。
「還有,嬤嬤,」王妃一邊蹲在顧雲秋的衣櫃旁收拾,一邊轉身吩咐,「去把觀月堂的幾個廚子都找來,秋秋,你待會兒看看挑一個帶上。」
顧雲秋:???
廚子……都要帶的嗎?
他就是好奇想去江南看看,順便考慮考慮除了錢莊他能不能做點像是周山、周老闆那樣倒買倒賣、販賣絹帛的生意。
「阿娘,廚子就不用了吧……?」
「要的要的,」王妃不容他拒絕,一轉眼就收拾出行李滿噹噹的兩三箱,「杭城的飯菜嘗嘗還好,吃久了你吃不慣的。」
顧雲秋:「……」
眼見攔不住王妃,顧雲秋只能轉身讓點心研墨。
——小和尚還在徑山寺呢。
李從舟要待到六月初四韋陀佛誕後,正巧現在是三月里。
顧雲秋捲起袖子,認認真真趴下來給小和尚寫信:
徑山上的綠竹、寺里通徑天目的奇景,他也可以去看看。
……
然而顧雲秋這封信送到江南時,李從舟正著急下山。
經過半年多忙碌,徑山寺內需要他們幫忙的事情逐漸減少。
師兄明義都三天兩頭不在山上,圓准禪師也給寺監打過招呼,不用給他們記名監管。
明義來過江南幾回,也有些狐朋狗友在城裡,夜宿畫舫的事也不是沒有。
李從舟不學師兄這些,離開時,還是給寺監說了聲,藉口他今日要下山訪友,晚上不回來,請寺監不用等他。
寺監看著十五歲已有七八尺高的小伙子,點點頭沒說什麼。
信使就是在這個時候到的,又是那扎滿了紅粉花綢的信箋。
李從舟眼下沒時間細看,只能先謝過信差、將信揣進前襟,就匆匆往山下趕著去和烏影匯合——
二月中和,江南百姓以裝有百穀的青囊互贈:
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萬松書院上,卻起了場不大不小的火災。
剛開始的火勢不小,很快點燃了仰聖門後的一排平房,正在翻修的明道堂更是一觸即燃,熊熊烈火眼看就要將書院上下三百多人困死。
結果中和節過,仲春的江南已經有雨。
萬松書院又在山中,大火燒起的滾滾濃煙升空,被山風一卷,很快就移來了一團墨色濃雲——
青白閃電劈下,頃刻間,暴雨驟降。
由此,書院師生倖免於難,僅僅損毀了一部分晾曬在明道堂附近、已經修繕完畢的青紅冊。
幾個學生受驚淋雨感染風寒,其餘人等皆沒什麼大礙。
萬松書院本不關李從舟的事,但現在書院裡有那要緊的青紅冊,又是和前世一樣的突然起火——
望火樓官兵前去調查,只說是監修的工人沒收好木料、書院的書生晚上點燈看書沒顧好紙張和燭火,沒什麼特別的異常。
但烏影暗中潛入調查後,卻發現事情根本沒有那麼簡單。
——被師生清洗過的明道堂地面上,殘留水漬中浮著一圈在日光下顯得五彩斑斕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