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頁
畢竟他雖然不愛陳定川,但也不得不承認,那是對大邾最好的人選。
「咳咳……」明煦帝閉了閉眼,「童子昂那裡,問的差不多了,就讓他帶著結果回來吧。」
小太監垂首應下,躬身退出殿室,沒過多久,便帶著手捧口供的童子昂出現在他眼前。
明煦帝靠在龍椅上,呼吸有點急促,手指敲了敲桌面,「不必拿給我看,直接說罷。」
童子昂道是,展開口供念了一遍,並總結道:「……孫二偉自稱,見識了那毒藥的可怕,他不敢相信給他寫信的人了,如今認識到大錯,只求免去活罪,再加上從巡捕房調來的仵作驗過了手帕上的毒藥,東廠亦在潘府核實,本月有人與孫二偉頻繁來信,那摺子上所寫,只怕是真的了。」
「嗯。」明煦帝疲憊地長出了一口氣。
「陛下,還要往下挖嗎?」童子昂小心地問道。
明煦帝雙目無神地盯著栽絨地毯上的一塊淡金色光斑,沉默了很久。
就在童子昂以為他不會再說話時,天子用蒼老而凝重的聲音道:「老大鬧得雞飛狗跳,如今也夠了,他手上的一切事務先收回來,六部本就各司其職,少了他在上頭作威作福,說不定還更好些。」
小太監頭一回聽見天子用這麼輕飄飄的語氣評價皇長子,而每一句話的信息量又如此之大,讓他不禁瞪圓了眼睛。
——原來陛下根本不是蒙在鼓裡,他老人家什麼都知道!
相較於符亮的詫異,童子昂就顯得冷靜多了,他沉聲應了下來,沒有忙著去傳口諭擬聖旨,而是繼續弓著腰,等天子接下來的吩咐。
「定川,讓他回川廬去吧。」明煦帝微微睜開雙眼,理了下龍袍的下擺,「再把李時居叫進來。」
他的目光垂落於桌上的另一本奏本上——那是李時居今早一併交上來的,封面上寫了五個大字——科舉改良策!
此策寫得不長,明煦帝只用了一盞茶功夫就看完了。
剛讀完的時候,他心中隱然有千言萬語,甚至想把這本奏摺扔到地上,狠狠踩上一覺,再把李時居貶到某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當個九品小官消磨一生。
但是再仔細想一想,仿佛又琢磨出一點不同的滋味來。
科舉只考經書後,科場、官場上就都忽略了時務,加上只以功名利祿為勸學目標,重文輕武、輕科技、輕時務的風氣從此形成。
但他陳明煦不是傻子,朝中有西方使臣,對海外諸多發展如實上報。
聽在耳中雖感興起,但耳邊響起更多的是大臣們告誡的箴言——
「若是開了民智,只怕我大邾難以延續萬代啊!」
什麼延續萬達,明煦帝每每聽了這種話總會想笑,史書都讀過,改朝換代那是規律,每一個痴心妄想的皇帝,總會被現實狠狠教做人。
李時居摺子里的頭一句說得很不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最簡單的一首詩,路邊的小兒都會背,怎麼這些當上大臣的,反而畏手畏腳,不敢求新求變呢!
淺淡的腳步聲打斷了明煦帝的思考,李時居在他面前稽首頓首,行五拜之禮。
「起身吧。」龍椅上的天子用渾濁的眼球打量眼前年輕的臣子。
清俊瀟灑、溫潤有禮、見識新穎,這樣的臣子,能寫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臣子,一定會和陳定川一起,為大邾開拓一個嶄新的局面吧。
李時居其實是很自信的。
依照約定抵達宮門外時,也不知道霍定方用了什麼辦法,崔靖和他二人儼然已經裝扮成了大理寺運送犯人的衙役,將孫二偉和仵作驗出來的結果一直送到了她眼皮子跟前。
人證物證俱全,加上後來明煦帝又讓童子昂審問孫二偉,這擺明天子已經將她的話聽進去八成了。
再後來,童子昂說明煦帝要見她,還衝她笑了笑,她便清楚了——
陳定川一定安然度過了此劫!
但是李時居沒想到,科舉改良策竟然也能進行地如此推進下來。
她甚至已經在心中做好了與朝廷周旋上好幾年的準備。
就算將她貶官到京外之地,只要她還有上摺子的權利,她便一定會將此事行進到底。
然而提心弔膽地走進來行完了禮,卻聽明煦帝幽幽開口道:「既然潘石死了,這禮部尚書的位置倒是適合此策,李愛卿若是擔得起,朕不妨給你個機會,放手一搏。」
李時居驚喜地睜大了眼,愣了片刻方拜下去,「謝陛下!」
明煦帝「嗯」了一聲,「若是辦得不好,朕就貶你去黃州當縣令。」
有點壓力才有動力,李時居心領神會地拜下去,「臣必竭股肱之力!」
從紫宸殿出來的時候,李時居還在琢磨明煦帝的轉變。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比如四年前,皇帝願意重開武科舉,讓當時的小公主進國子監學武,放任崔皇后重用女武官尚之玉……
看來這位天子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麼古板,能生出陳定川這麼清潔正直、芝蘭玉樹的翩翩君子,也並非是基因突變。
那廂童子昂已經忙著擬旨去了,李時居自然也不敢懈怠。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咳咳……」明煦帝閉了閉眼,「童子昂那裡,問的差不多了,就讓他帶著結果回來吧。」
小太監垂首應下,躬身退出殿室,沒過多久,便帶著手捧口供的童子昂出現在他眼前。
明煦帝靠在龍椅上,呼吸有點急促,手指敲了敲桌面,「不必拿給我看,直接說罷。」
童子昂道是,展開口供念了一遍,並總結道:「……孫二偉自稱,見識了那毒藥的可怕,他不敢相信給他寫信的人了,如今認識到大錯,只求免去活罪,再加上從巡捕房調來的仵作驗過了手帕上的毒藥,東廠亦在潘府核實,本月有人與孫二偉頻繁來信,那摺子上所寫,只怕是真的了。」
「嗯。」明煦帝疲憊地長出了一口氣。
「陛下,還要往下挖嗎?」童子昂小心地問道。
明煦帝雙目無神地盯著栽絨地毯上的一塊淡金色光斑,沉默了很久。
就在童子昂以為他不會再說話時,天子用蒼老而凝重的聲音道:「老大鬧得雞飛狗跳,如今也夠了,他手上的一切事務先收回來,六部本就各司其職,少了他在上頭作威作福,說不定還更好些。」
小太監頭一回聽見天子用這麼輕飄飄的語氣評價皇長子,而每一句話的信息量又如此之大,讓他不禁瞪圓了眼睛。
——原來陛下根本不是蒙在鼓裡,他老人家什麼都知道!
相較於符亮的詫異,童子昂就顯得冷靜多了,他沉聲應了下來,沒有忙著去傳口諭擬聖旨,而是繼續弓著腰,等天子接下來的吩咐。
「定川,讓他回川廬去吧。」明煦帝微微睜開雙眼,理了下龍袍的下擺,「再把李時居叫進來。」
他的目光垂落於桌上的另一本奏本上——那是李時居今早一併交上來的,封面上寫了五個大字——科舉改良策!
此策寫得不長,明煦帝只用了一盞茶功夫就看完了。
剛讀完的時候,他心中隱然有千言萬語,甚至想把這本奏摺扔到地上,狠狠踩上一覺,再把李時居貶到某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當個九品小官消磨一生。
但是再仔細想一想,仿佛又琢磨出一點不同的滋味來。
科舉只考經書後,科場、官場上就都忽略了時務,加上只以功名利祿為勸學目標,重文輕武、輕科技、輕時務的風氣從此形成。
但他陳明煦不是傻子,朝中有西方使臣,對海外諸多發展如實上報。
聽在耳中雖感興起,但耳邊響起更多的是大臣們告誡的箴言——
「若是開了民智,只怕我大邾難以延續萬代啊!」
什麼延續萬達,明煦帝每每聽了這種話總會想笑,史書都讀過,改朝換代那是規律,每一個痴心妄想的皇帝,總會被現實狠狠教做人。
李時居摺子里的頭一句說得很不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最簡單的一首詩,路邊的小兒都會背,怎麼這些當上大臣的,反而畏手畏腳,不敢求新求變呢!
淺淡的腳步聲打斷了明煦帝的思考,李時居在他面前稽首頓首,行五拜之禮。
「起身吧。」龍椅上的天子用渾濁的眼球打量眼前年輕的臣子。
清俊瀟灑、溫潤有禮、見識新穎,這樣的臣子,能寫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臣子,一定會和陳定川一起,為大邾開拓一個嶄新的局面吧。
李時居其實是很自信的。
依照約定抵達宮門外時,也不知道霍定方用了什麼辦法,崔靖和他二人儼然已經裝扮成了大理寺運送犯人的衙役,將孫二偉和仵作驗出來的結果一直送到了她眼皮子跟前。
人證物證俱全,加上後來明煦帝又讓童子昂審問孫二偉,這擺明天子已經將她的話聽進去八成了。
再後來,童子昂說明煦帝要見她,還衝她笑了笑,她便清楚了——
陳定川一定安然度過了此劫!
但是李時居沒想到,科舉改良策竟然也能進行地如此推進下來。
她甚至已經在心中做好了與朝廷周旋上好幾年的準備。
就算將她貶官到京外之地,只要她還有上摺子的權利,她便一定會將此事行進到底。
然而提心弔膽地走進來行完了禮,卻聽明煦帝幽幽開口道:「既然潘石死了,這禮部尚書的位置倒是適合此策,李愛卿若是擔得起,朕不妨給你個機會,放手一搏。」
李時居驚喜地睜大了眼,愣了片刻方拜下去,「謝陛下!」
明煦帝「嗯」了一聲,「若是辦得不好,朕就貶你去黃州當縣令。」
有點壓力才有動力,李時居心領神會地拜下去,「臣必竭股肱之力!」
從紫宸殿出來的時候,李時居還在琢磨明煦帝的轉變。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比如四年前,皇帝願意重開武科舉,讓當時的小公主進國子監學武,放任崔皇后重用女武官尚之玉……
看來這位天子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麼古板,能生出陳定川這麼清潔正直、芝蘭玉樹的翩翩君子,也並非是基因突變。
那廂童子昂已經忙著擬旨去了,李時居自然也不敢懈怠。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