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頁
「所以,他們明明自幼相知,最後還是分道揚鑣了嗎?」學生們思考了片刻說道,「但是,皇帝和丞相的矛盾一定會割裂國家,可史書上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豈止是沒有記載,秦甚至還延續了很多年。
「所以,雖然中華一統碑是顧丞相提出建造,也是在他任上開始的,但最後上面主持建造的丞相名字並不是他啊。」
「衍先生的意思是,最後丞相辭職了?」這樣也說得通,「但是,最後始皇帝也沒有真的攻打羅馬哦。」一個學生說。
「是啊,最後始皇帝也沒有攻打羅馬。」進攻歐洲是在扶蘇後的三代才開始的。
將學生們打發去吃飯,顧衍偏頭透過窗戶看向遠處的秦嶺山。他眯著眼睛,回想起自己最後的那段時光。
其實他提交辭呈的時候,已經放棄勸說嬴政了。多年摯友、君臣最後還是走到了那一步,而且因為嬴政的不理解,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呂雉甚至來勸過他,讓他妥協至少不用這樣辛苦。當時他在病榻上咳嗽了兩聲,勉強的笑著說,「我與陛下早就有所共識,我們不過是在完成自己理想的路上攜手的旅伴,如果不再走在同一條路上,那便是道別的時候。如今國家剛剛安定,南方和北方也不過才真正臣服,此時出兵不過是在抽取大秦的鮮血和活力,如果真的開戰會抽乾大秦的啊!娥姁應該是知道和平和安定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是多麼重要的。」他沒有稱呼呂雉為御史大夫,僅僅以老師和朋友的身份和呂雉說話。那時他已經看不見呂雉,只能憑感覺沖她微笑。
他沒有和呂雉說的是,早在秦王政初年他坐上太保之位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最後被五馬分屍的準備了,恐怕在那個時候嬴政也做好有一天不得不殺了他的準備。他和嬴政有一種奇怪的默契,他們互相理解又互相提防,最後慢慢成為了最了解對方的人。他們相安無事這麼多年已經是一個奇蹟,如今他辭職不過是像曾經在朝堂上上演過無數次的那樣,他用委婉的方式給嬴政一個台階下。
這也是張蒼他們沒來勸他的原因。
頭鐵的嬴政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改變,但是當朝丞相的辭職真的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就連身為太子的扶蘇都有些坐不住,衝到自己父皇面前和他爭論派兵的事情,最後還是蕭何把人拉出去的。嬴政頭疼的看自己的長子出去,然後召來張良。
顧衍並不知道身為衛尉的張良最後和嬴政說了什麼,反正後來派兵西域的計劃被無限期擱置,在張蒼和甘羅這兩位右相的主理下變成了發展北方疆域的經濟和民生,鞏固統治。
後來啊——
後來他搬到咸陽郊外,自己十歲那年親手設計的書院養病,有一天在書房的窗邊感受到有人,於是推開窗戶輕聲道,「何人?」
又聽到熟悉的聲音說道,「學生贏姓趙氏政,前來拜見先生。」
第113章 番外
顧衍在始皇三十年的時候開始著手為自己準備葬禮,並不是基於此時人的習慣親自為自己挑選一個風水俱佳的寶地埋葬,而是因為他忽然覺得自己和嬴政的矛盾可能無法調和了。
他在為自己準備後事。
當然,有的時候在君臣相談甚歡的某一刻他也覺得可能是自己實在多慮了。明明遠洋的艦隊已經出航,雖然預計不會給國家帶來什麼經濟或是政治上的好處但是探索未知的精神卻彌足珍貴,他用二十年的時間去完成這個計劃,而嬴政顯然也分外高興。
但這樣的時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慢慢變少,他的副手和右丞相開始頻繁的被更換,他在丞相之位上將近四十年,從沒有經歷過如此頻繁的下屬調換。得用的人被調往邊疆,甚至明升暗貶的轉職去閒散衙門。雖然明面上,甘羅、張蒼、呂雉這些真正的丞相學生都位高權重,呂雉甚至和他平起平坐位列三公,可顧衍知道嬴政在防備他。
這可能不是刻意的懷疑什麼,只是一種無意識的擔憂,但已經足夠讓本就對帝王情感沒什麼信心的顧衍警惕起來了。
顧衍無奈的笑了笑,他善於做各種準備用來面對突發狀況,所以僅僅是一個猜測和警惕的念頭也足夠成為他為自己準備後事的理由。
「所以,先生打算為自己準備後事?」張蒼蓄了須,如今已經是年近四十的人了,已經是太學祭酒的他越來越像顧衍,喜怒不形於色,即使知道教導自己多年的老師考慮身後事,也沒有多麼吃驚。
「那先生打算葬在哪裡呢?」張蒼平和的問,只是聲音中的壓抑還是讓人擔憂。
顧衍溫和的笑著說,「不孝子孫還是不要回祖墳了吧。」他常年不在家,位居丞相也沒有給家族帶來什麼榮光,甚至兄長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侯爵,身無一職賦閒在家,子侄們都是靠自己的能力考取功名,從未用他的名字來抬高自己的地位。
這是既定的事實,張蒼理解的點點頭。他儘量讓自己輕鬆起來,然後說,「陛下說不定會讓您陪葬皇陵,在臨潼找一片地方怎麼樣?」臨潼是皇陵所在,如果顧衍要陪葬的話在那裡建陵墓是很不錯的選擇。
顧衍搖搖頭,「我不會去問陛下的。」這個事要和嬴政確定,但是顧衍不願將自己的打算告訴嬴政。
和他相伴多年的張蒼立刻明白了顧衍的意思,他嘆了口氣沒有就這個話題再談下去,轉而說,「那先生打算怎麼辦呢?」並且在心裡祈禱千萬不要說什麼葬禮從簡,不設祭堂這種話。
「所以,雖然中華一統碑是顧丞相提出建造,也是在他任上開始的,但最後上面主持建造的丞相名字並不是他啊。」
「衍先生的意思是,最後丞相辭職了?」這樣也說得通,「但是,最後始皇帝也沒有真的攻打羅馬哦。」一個學生說。
「是啊,最後始皇帝也沒有攻打羅馬。」進攻歐洲是在扶蘇後的三代才開始的。
將學生們打發去吃飯,顧衍偏頭透過窗戶看向遠處的秦嶺山。他眯著眼睛,回想起自己最後的那段時光。
其實他提交辭呈的時候,已經放棄勸說嬴政了。多年摯友、君臣最後還是走到了那一步,而且因為嬴政的不理解,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呂雉甚至來勸過他,讓他妥協至少不用這樣辛苦。當時他在病榻上咳嗽了兩聲,勉強的笑著說,「我與陛下早就有所共識,我們不過是在完成自己理想的路上攜手的旅伴,如果不再走在同一條路上,那便是道別的時候。如今國家剛剛安定,南方和北方也不過才真正臣服,此時出兵不過是在抽取大秦的鮮血和活力,如果真的開戰會抽乾大秦的啊!娥姁應該是知道和平和安定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國家是多麼重要的。」他沒有稱呼呂雉為御史大夫,僅僅以老師和朋友的身份和呂雉說話。那時他已經看不見呂雉,只能憑感覺沖她微笑。
他沒有和呂雉說的是,早在秦王政初年他坐上太保之位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最後被五馬分屍的準備了,恐怕在那個時候嬴政也做好有一天不得不殺了他的準備。他和嬴政有一種奇怪的默契,他們互相理解又互相提防,最後慢慢成為了最了解對方的人。他們相安無事這麼多年已經是一個奇蹟,如今他辭職不過是像曾經在朝堂上上演過無數次的那樣,他用委婉的方式給嬴政一個台階下。
這也是張蒼他們沒來勸他的原因。
頭鐵的嬴政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改變,但是當朝丞相的辭職真的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就連身為太子的扶蘇都有些坐不住,衝到自己父皇面前和他爭論派兵的事情,最後還是蕭何把人拉出去的。嬴政頭疼的看自己的長子出去,然後召來張良。
顧衍並不知道身為衛尉的張良最後和嬴政說了什麼,反正後來派兵西域的計劃被無限期擱置,在張蒼和甘羅這兩位右相的主理下變成了發展北方疆域的經濟和民生,鞏固統治。
後來啊——
後來他搬到咸陽郊外,自己十歲那年親手設計的書院養病,有一天在書房的窗邊感受到有人,於是推開窗戶輕聲道,「何人?」
又聽到熟悉的聲音說道,「學生贏姓趙氏政,前來拜見先生。」
第113章 番外
顧衍在始皇三十年的時候開始著手為自己準備葬禮,並不是基於此時人的習慣親自為自己挑選一個風水俱佳的寶地埋葬,而是因為他忽然覺得自己和嬴政的矛盾可能無法調和了。
他在為自己準備後事。
當然,有的時候在君臣相談甚歡的某一刻他也覺得可能是自己實在多慮了。明明遠洋的艦隊已經出航,雖然預計不會給國家帶來什麼經濟或是政治上的好處但是探索未知的精神卻彌足珍貴,他用二十年的時間去完成這個計劃,而嬴政顯然也分外高興。
但這樣的時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慢慢變少,他的副手和右丞相開始頻繁的被更換,他在丞相之位上將近四十年,從沒有經歷過如此頻繁的下屬調換。得用的人被調往邊疆,甚至明升暗貶的轉職去閒散衙門。雖然明面上,甘羅、張蒼、呂雉這些真正的丞相學生都位高權重,呂雉甚至和他平起平坐位列三公,可顧衍知道嬴政在防備他。
這可能不是刻意的懷疑什麼,只是一種無意識的擔憂,但已經足夠讓本就對帝王情感沒什麼信心的顧衍警惕起來了。
顧衍無奈的笑了笑,他善於做各種準備用來面對突發狀況,所以僅僅是一個猜測和警惕的念頭也足夠成為他為自己準備後事的理由。
「所以,先生打算為自己準備後事?」張蒼蓄了須,如今已經是年近四十的人了,已經是太學祭酒的他越來越像顧衍,喜怒不形於色,即使知道教導自己多年的老師考慮身後事,也沒有多麼吃驚。
「那先生打算葬在哪裡呢?」張蒼平和的問,只是聲音中的壓抑還是讓人擔憂。
顧衍溫和的笑著說,「不孝子孫還是不要回祖墳了吧。」他常年不在家,位居丞相也沒有給家族帶來什麼榮光,甚至兄長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侯爵,身無一職賦閒在家,子侄們都是靠自己的能力考取功名,從未用他的名字來抬高自己的地位。
這是既定的事實,張蒼理解的點點頭。他儘量讓自己輕鬆起來,然後說,「陛下說不定會讓您陪葬皇陵,在臨潼找一片地方怎麼樣?」臨潼是皇陵所在,如果顧衍要陪葬的話在那裡建陵墓是很不錯的選擇。
顧衍搖搖頭,「我不會去問陛下的。」這個事要和嬴政確定,但是顧衍不願將自己的打算告訴嬴政。
和他相伴多年的張蒼立刻明白了顧衍的意思,他嘆了口氣沒有就這個話題再談下去,轉而說,「那先生打算怎麼辦呢?」並且在心裡祈禱千萬不要說什麼葬禮從簡,不設祭堂這種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