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江寧回完信託人把信寄走,就不管了,自己該吃吃該喝喝,閒來沒事偷著樂。

  下午收工時,江潮跑來看他。小傢伙一個多月沒見江寧,看到他的模樣跟逍遙平和差不多,儼然一個興奮過度的多動症兒童。

  江寧把零食拿出來擺在桌上,砌了一大壺茶,兩人坐在樹下一邊吃零食一邊喝茶。

  桌上擺的有五香豆、果脯、肉乾,還有一盒綠豆糕。

  江潮吃出了故鄉的味道,他那清澈的目光中浮上一絲憂鬱:「哥哥,你說我這輩子還能回去嗎?」

  江寧覺得心酸又好笑,他忍不住摸摸江潮的頭,說道:「你才幾歲?一輩子長著呢,怎麼會回不去?」

  江潮面帶驚喜:「我真的能回去?」

  「真的。」

  說著,江寧示意他看頭頂的天空。

  「你看那天上的雲,一會兒像白衣裳,一會兒像灰色的狗。有個成語就叫白雲蒼狗,意思是說世事變化無常。任何事情都在變,我們的境遇也會變。有時會變好,有時會變壞,壞到極點就會變好。」

  江潮年紀還小,聽得似懂非懂:「白雲蒼狗,這個成語我沒聽過,聽著好有意思的樣子。」

  江潮側頭想了一會兒,又問:「哥哥,你將來也會回自己的家鄉嗎?我是不是就見不著你了?」

  江寧:「應該不會了,我的家鄉回不去了。」

  「為什麼?」

  「原因很複雜。我說不定要去你的家鄉。」

  江潮聞言特別高興,哇地一聲驚呼起來:「太好了,這樣咱們就不用分開了。」

  江潮呆了一會兒,在天黑前,一蹦一跳地離開了。

  老胡也收工回來了,江寧請他坐下吃零食。

  老胡對零食興致一般,茶倒了喝了不少。

  江寧看天邊夕陽正好,光線尚可,想起自己也是有相機的人了,趕緊回屋拿相機拍照片。

  老胡無語地看著江寧:「膠捲那麼貴,你就浪費在拍夕陽上,不拍人?」

  江寧笑道:「都要拍。」

  他不但拍夕陽和遠山,還給老胡、幸福、逍遙、平和拍了個合照。

  說起拍照,江寧從燕都帶回來的照片,在村子傳了一大圈,大家看得不是他,看的是燕都的風景和威武雄偉的承天門。

  江寧最近拍照攝影上癮,拍照的最佳時間是清晨和傍晚,易出大片和奇景是其一,再有就是光線好。

  知青點的知青聽說江寧有相機後,就來借相機。相機可以借,但膠捲自備。

  江寧趁著去縣城時,把原來拍的照片沖洗出來,自然又是一筆費用,但挺值得。

  知青們的照片也洗出來了,有江寧幫他們拍的,也有他們自己拍的。一對比,攝影水平高下立見,尤其是女知青對此更為敏銳。於是,她們一致指定,江寧以後就是他們專門的照相師父。那個方朝陽李守信都靠邊站,把人照得太醜了。兩人表示也很委屈。

  因為大家總是麻煩江寧,心裡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有點好吃的都主動給他送。誰家家裡寄來東西,也不忘給他留點。江寧人雖不在知青點,但存在感卻是最強。

  村裡的人見知青們咔咔拍照,心裡也直痒痒。也來央求江寧幫忙拍照,他們出膠捲和沖洗照片的錢,這麼算下來,比照相館便宜多了。江寧一是樂於助人,二是順便練習練習攝影技術,便爽快答應。

  這一段時間,村里不少人家都拍了全家福,有些年輕姑娘也拿出零花錢,借了身好看的衣裳給自己拍張美美的照片。

  江寧搖身一變,成了照相師父。

  他還給江潮爺孫倆,老吳夫妻倆拍了照,江潮爺爺接過照片看了一會兒,真誠地建議道:「小江,你以後把主要精力放在攝影上吧,你的攝影比畫畫天賦高。」

  江寧苦笑,這意思是,他畫畫其實沒天賦。不過,他很快就釋然了。沒有就沒有吧,攝影也挺好的。

  等到下次寫信時,江寧挑了幾張照片給姑姑寄過去,他還給於子期寫了一封,把自己小院的全景照片寄了過去。

  信剛寄出去不久,堂姐江艷的回信到了。

  江艷這封信談的主要是他們父子倆斷絕關係的信,她說,她和父母一直在試著勸叔叔回心轉意,還勸說江寧給父親好好說,畢竟父子沒有隔夜仇。再說了,真的斷絕關係了,江寧以後回城怎麼辦?難道他要一輩子呆在農村嗎?這不正好便宜了江平江安兩人嗎?

  江艷的出發點是好的,也確實真心為了他著想。江寧只好耐心解釋了一遍,並囑咐她不要再勸了,接受這個事實。雖然他和江晨斷絕父子關係,和江平江寧也斷絕往來,但她這個堂姐還是姐姐,不會受此影響。

  並且,他透漏,自己準備申請工農兵大學名額,不用通過家裡,以後照樣能返城,信的末尾,他還勸堂姐有空多看書多學習,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四月和五月,由於天氣較好,景色又美,是江攝影師最高產的時候,等到一進入六月,他就得忙碌起來,想拍照也沒那個閒心了。

  他趁著有空,又寫了兩封信給姑姑,信還跟前兩次一樣,寄到趙星海朋友家。

  五月中旬,他終於收到了姑姑的回信,不對,是趙星海以他朋友的名義回的。

  趙星海在信中說,姑姑和姑父身體挺好,他們給姑父爭取到治療資格,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的信寫得很好,有思想有內容,趣味高級,照片也拍得非常好。給了姑父和他的同事以莫大的鼓舞。他每次來信,大家爭相傳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