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8頁
甄禕略驚訝於賈環的自信,微微一笑,螓首輕點。賈環為帝師。朝中有流言:賈先生恐怕就是當年明朝萬曆年間的張先生。吾非相,乃攝也!
她對此嗤之以鼻。這些人根本沒看到根源:賈環在朝中的地位,並非來自文官集團,或者他的自身官職。而是軍隊的支持!這是本質的區別。
寧炎則是欽佩的看著自己的老師,感受著那股氣勢。那是央央大國的自信!還有那種氣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令他嚮往之。
閒話幾句,教學繼續。甄禕旁聽,等賈環安排好課後作業。寧炎送下樓。甄禕則是和賈環一起順路出含元殿。她有事和賈環商量。
走在林蔭大路中,甄禕道:「賈先生,天子登基有幾個月,還未大婚,不知薛、林二位夫人,何日可至京中。我許久未曾見她們,甚是想念。」
她有聯姻之意。賈環和薛寶釵是兩個兒子。和黛玉育有一女。時年十歲余。據聞生的極其美麗,如出水芙蓉,有沉魚落雁之姿。
提及此事,賈環情緒微微低落,輕嘆口氣,道:「太后,少之時,戒之在色。安世年紀還小,才十三歲,等幾年再大婚無妨。」並沒有立即答應或者拒絕。
甄禕點點頭,見賈環情緒流露,禁不住出聲安慰道:「賈世兄,不必憂愁。想必過幾日林…姐姐的病好了,你的夫人們就會啟程來京中。」
她從寧瀟那裡知道的消息。黛玉偶感時症,纏綿病榻月余,本計劃五月份到京中。現在六月份還沒動身。
賈環微感詫異的看甄禕一眼。三十一歲的美人,俏麗如花。眉眼間帶著英氣。這聲賈世兄,將他拉回到昔年的回憶中。
雍治十四年秋,甄禮被永昌公主設計入獄,甄寶玉到他府中求救。甄禕跟著過來,見面時說起永昌公主意圖將她送進西苑,進獻給雍治皇帝。神情羞憤。
當時,他想:賈府幫落魄的甄家解決麻煩,是人情世故。但,甄家的衰落,和他,是脫不了干係的。甄禕心裡對賈府,對他是怎麼想的,誰知道?
後來,這件事自然是隨著永昌公主被他剪除掉,而結束。雍治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甄禕嫁給燕王寧淅。這樁婚事由王夫人做媒。
賈環道:「謝謝。三姑娘有心了。」
甄禕笑著點頭。此時已到含元殿的側門口,目送著賈環離開。賈環這一聲「三姑娘」,亦讓她想起二十年前,雍治十一年秋,賈環抵達金陵拜訪甄府時。
那時,她才十二歲。甄、賈兩家當年還有意聯姻:將她嫁給賈環為妻。但賈環拒絕。她氣不過,覺得很丟臉。在賈環來府中時,堵著賈環問:
「環兄弟且慢著,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環兄弟。為何你去歲以年齡為由拒絕我甄家的婚約,今年中秋卻在詞作里把女兒家的閨名傳的天下皆知呢?這是什麼道理?」
她比賈環大一歲。
二十年的往事啊!京中近日流傳的流言,她雖然嗤之以鼻。但有一點令她氣惱。將她比作萬曆朝的李太后。李太后和張先生的故事,在文人筆記中,傳的有鼻子有眼的。
侍女見太后站在走廊處,注目著賈先生離去的方向,半響未動,輕聲提醒道:「太后,我們該回宮用膳了。」
「唉…」甄禕輕嘆一口氣,「走吧。」
為誰情多絲宛轉,未免辛苦竅玲瓏。
第九百八十九章 愛你,恨你,問君知否?(下)
永興十一年,七夕剛過,便是早秋。京城西郊的群山,正染著金黃色的秋意,參差不齊。
賈環和聞道書院院長羅向陽,帶著弟子公孫杰、寧熾,約二三好友,在京西踏山回來。遙憶當年,一幫同學科舉前來此踏青,漫談古今。夜裡,群星璀璨,山風呼嘯。
「公孫師兄啊…」回程的馬車中,羅向陽輕輕的拍拍公孫杰的肩膀,一時感慨難言。
十一年前的那天,大師兄是有機會走的。賈環特意派了易俊傑來書院通知。但他沒走。若是,大師兄還在,他們一起飲酒,談詩,論經義,何其的愜意!
公孫杰眼睛微紅,難以自持。
賈環,許英朗,喬如松,衛陽都是輕嘆著氣。
傍晚時分,馬車抵達東莊鎮。賈環的長隨錢槐在此等候多時,「三爺,奶奶們派花姨娘送書信來京。」
賈環驚喜的道:「書信在哪裡?」
…
…
晚間時分,無憂堂的正房裡,賈環在燈下讀著妻妾們寫來的書信,思念驟然而起。
襲人在賈環身旁守著,眼眸落在賈環身上,藏著無限的溫柔。她剪著燈花,給賈環添茶或披著外衫。初秋的夜晚有些冷。細緻,體貼。
賈環讀完襲人帶來的六封家信,抬頭,輕輕的抱她一下,溫聲道:「襲人,給我磨墨。」
林妹妹的病已經痊癒。但,他每次都在家書中叮囑,切不可匆忙啟程來京,一定要等到大好時。而及至初秋,寶姐姐來信說,她們將要分批啟程。
這令他非常的高興。
「嗯。」襲人三十七歲,穿著粉色的對襟褂子,成熟的女子,柔順的應一聲,挽起衣袖,在硯中研磨著墨錠。
賈環提筆,在素白的紙上,寫著他此刻對妻妾們的思念。
故園歸飛杜鵑鳥,春來天地盡竊窕。思與卿卿重相見,執手相看魂欲銷。
她對此嗤之以鼻。這些人根本沒看到根源:賈環在朝中的地位,並非來自文官集團,或者他的自身官職。而是軍隊的支持!這是本質的區別。
寧炎則是欽佩的看著自己的老師,感受著那股氣勢。那是央央大國的自信!還有那種氣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令他嚮往之。
閒話幾句,教學繼續。甄禕旁聽,等賈環安排好課後作業。寧炎送下樓。甄禕則是和賈環一起順路出含元殿。她有事和賈環商量。
走在林蔭大路中,甄禕道:「賈先生,天子登基有幾個月,還未大婚,不知薛、林二位夫人,何日可至京中。我許久未曾見她們,甚是想念。」
她有聯姻之意。賈環和薛寶釵是兩個兒子。和黛玉育有一女。時年十歲余。據聞生的極其美麗,如出水芙蓉,有沉魚落雁之姿。
提及此事,賈環情緒微微低落,輕嘆口氣,道:「太后,少之時,戒之在色。安世年紀還小,才十三歲,等幾年再大婚無妨。」並沒有立即答應或者拒絕。
甄禕點點頭,見賈環情緒流露,禁不住出聲安慰道:「賈世兄,不必憂愁。想必過幾日林…姐姐的病好了,你的夫人們就會啟程來京中。」
她從寧瀟那裡知道的消息。黛玉偶感時症,纏綿病榻月余,本計劃五月份到京中。現在六月份還沒動身。
賈環微感詫異的看甄禕一眼。三十一歲的美人,俏麗如花。眉眼間帶著英氣。這聲賈世兄,將他拉回到昔年的回憶中。
雍治十四年秋,甄禮被永昌公主設計入獄,甄寶玉到他府中求救。甄禕跟著過來,見面時說起永昌公主意圖將她送進西苑,進獻給雍治皇帝。神情羞憤。
當時,他想:賈府幫落魄的甄家解決麻煩,是人情世故。但,甄家的衰落,和他,是脫不了干係的。甄禕心裡對賈府,對他是怎麼想的,誰知道?
後來,這件事自然是隨著永昌公主被他剪除掉,而結束。雍治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甄禕嫁給燕王寧淅。這樁婚事由王夫人做媒。
賈環道:「謝謝。三姑娘有心了。」
甄禕笑著點頭。此時已到含元殿的側門口,目送著賈環離開。賈環這一聲「三姑娘」,亦讓她想起二十年前,雍治十一年秋,賈環抵達金陵拜訪甄府時。
那時,她才十二歲。甄、賈兩家當年還有意聯姻:將她嫁給賈環為妻。但賈環拒絕。她氣不過,覺得很丟臉。在賈環來府中時,堵著賈環問:
「環兄弟且慢著,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環兄弟。為何你去歲以年齡為由拒絕我甄家的婚約,今年中秋卻在詞作里把女兒家的閨名傳的天下皆知呢?這是什麼道理?」
她比賈環大一歲。
二十年的往事啊!京中近日流傳的流言,她雖然嗤之以鼻。但有一點令她氣惱。將她比作萬曆朝的李太后。李太后和張先生的故事,在文人筆記中,傳的有鼻子有眼的。
侍女見太后站在走廊處,注目著賈先生離去的方向,半響未動,輕聲提醒道:「太后,我們該回宮用膳了。」
「唉…」甄禕輕嘆一口氣,「走吧。」
為誰情多絲宛轉,未免辛苦竅玲瓏。
第九百八十九章 愛你,恨你,問君知否?(下)
永興十一年,七夕剛過,便是早秋。京城西郊的群山,正染著金黃色的秋意,參差不齊。
賈環和聞道書院院長羅向陽,帶著弟子公孫杰、寧熾,約二三好友,在京西踏山回來。遙憶當年,一幫同學科舉前來此踏青,漫談古今。夜裡,群星璀璨,山風呼嘯。
「公孫師兄啊…」回程的馬車中,羅向陽輕輕的拍拍公孫杰的肩膀,一時感慨難言。
十一年前的那天,大師兄是有機會走的。賈環特意派了易俊傑來書院通知。但他沒走。若是,大師兄還在,他們一起飲酒,談詩,論經義,何其的愜意!
公孫杰眼睛微紅,難以自持。
賈環,許英朗,喬如松,衛陽都是輕嘆著氣。
傍晚時分,馬車抵達東莊鎮。賈環的長隨錢槐在此等候多時,「三爺,奶奶們派花姨娘送書信來京。」
賈環驚喜的道:「書信在哪裡?」
…
…
晚間時分,無憂堂的正房裡,賈環在燈下讀著妻妾們寫來的書信,思念驟然而起。
襲人在賈環身旁守著,眼眸落在賈環身上,藏著無限的溫柔。她剪著燈花,給賈環添茶或披著外衫。初秋的夜晚有些冷。細緻,體貼。
賈環讀完襲人帶來的六封家信,抬頭,輕輕的抱她一下,溫聲道:「襲人,給我磨墨。」
林妹妹的病已經痊癒。但,他每次都在家書中叮囑,切不可匆忙啟程來京,一定要等到大好時。而及至初秋,寶姐姐來信說,她們將要分批啟程。
這令他非常的高興。
「嗯。」襲人三十七歲,穿著粉色的對襟褂子,成熟的女子,柔順的應一聲,挽起衣袖,在硯中研磨著墨錠。
賈環提筆,在素白的紙上,寫著他此刻對妻妾們的思念。
故園歸飛杜鵑鳥,春來天地盡竊窕。思與卿卿重相見,執手相看魂欲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