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天下萬民能吃飽就不錯了,有多少人因為戰爭和天災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哪像光幕里的百姓吃的是比粟還精細的糧食。

  還有,百姓貧瘠,根本穿不起完整的衣物。他之前去過鄉野,親眼所見一家子老少七八個人卻只有一身衣服,還是打了補丁的。

  只有在重要的場合才會把這套衣服穿出去,比如趕集賣東西,或者參加親朋婚宴等。

  平時幹活,下地的時候他們是不穿衣服的。

  哪像光幕中的農人都是穿著衣服下地,且還是沒什麼補丁,或者補丁很少的衣服。

  若不是親眼所見,扶蘇都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秦國未來當真能做到這一步嗎?

  扶蘇壓下因為激動而怦怦直跳的心,語氣難掩激動道:「父王,玉米能讓百姓們吃飽,棉花能讓禦寒,這兩樣都是無價之寶啊。」

  嬴政淡淡地看了扶蘇一眼,廢話,難道他會不知道這些嗎?問題是這兩樣東西在哪裡?

  剛才的輿圖上顯示中原地區只有巴掌那麼大,海外的地盤可比中原大多了,還四處分散,不知道具體在哪裡,和大海撈針有什麼區別。

  未來的他到底是怎麼得到這些東西的?是不是和那些黔首口中的「天幕」有關?

  【其實根本不用考慮棉花會不會降價,雖然大秦能種植棉花的地方不上,陛下也一直在鼓勵各地種棉花,可因為氣候問題,其他地方的棉花產量一直不怎麼好。

  咱們這個郡,不對,咱們這個縣所產的棉花能抵得上其他地方三四十個郡的產出。若是咱們都不賣棉花,那今年的棉花肯定不夠用。

  所以棉花就算降價,肯定也不會降多少,大傢伙放心吧。

  陛下當年遷咱們到這鳥不生蛋的地方來,咱們還埋怨過陛下對我們這些六國百姓不好,現在想想真是太不應該了。

  咱們從前在燕地過的日子哪能和現在比,現在不說頓頓稻米白面細糧,一個月也能吃上幾回,還有肉,一個月也能吃上兩三回。

  這些年因為棉花產量高,也能穿上幾身好衣裳,冬天有棉衣棉被,以前哪敢想這些。

  可不是嘛!現在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幸福,楚地的日子跟現在一比,簡直不如豬狗。豬狗現在都能吃飽,我們過去可吃不飽。

  俺是越來越喜歡這裡了,雖然這裡不怎麼下雨,又干又燥,冬冷夏涼,白天和晚上的氣溫那叫一個天一個地,但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棉花也不會長得這麼好。

  說到這個,不得不說陛下的眼光可真好,當初他要派兵攻打城郭諸國時,好多大臣都反對呢。要不是韓大將軍勇武不凡,只花了兩個月功夫就占領城郭諸國,說不定朝廷開發城郭諸國的計劃還要再往後延遲呢。

  韓將軍打下城郭諸國後,大臣還是反對呢,說關中的人已經被遷走了很多,不能再遷了。陛下沒辦法,只能遷咱們這些六國百姓。

  倒是讓咱們撿了漏,去別的地方肯定沒這好。

  這裡不僅棉花長得好,草原上還能放羊養牛,瓜果也種得好。

  不錯不錯!別的不說草原上的羊肉是真的好吃,以前在燕地的時候俺也吃過幾回羊肉,跟這裡的完全沒法比。怕是燕王也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羊肉。

  ……】

  田間的農人一邊摘棉花,一邊討論,不一會兒棉花已經摘了一大袋。

  他們討論的內容大多與棉花相關,可卻從不提產地,讓嬴政難受得不行。

  不過還是從他們瑣碎的議論中得到了一些重要內容。

  「城郭諸國,韓將軍。」韓將軍莫不是前面提到教太孫武藝的韓信?

  那城郭諸國在何地?

  草原、乾燥不下雨、晝夜溫差大,適合養牛羊,羊肉還特別好吃,嬴政皺了皺眉頭,莫非是胡人的地盤?

  在嬴政印象里,在草原上牧羊為生的多半是匈奴胡人。

  原來匈奴人的地盤也是可以種出糧食的啊,還能種棉花。

  嬴政眸光閃了閃,心裡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

  滅國後歸順秦國的韓趙魏楚:「……」心情複雜。

  雖然沒滅國的時候也過得不好,但現在過得更不好啊。他們早就習慣了韓/趙/魏/楚的統治,現在換成秦國,且還是法度最嚴苛的秦國,能沒有怨言才怪。

  若是未來能過上光幕里有飯可食,有衣可穿的生活,那在當韓/趙/魏/楚人和當秦人之間,他們當然會選擇當秦人。

  別說精細糧食和肉,但凡勞役少一些,能吃飽,他們其實並不在乎國君是誰。

  光幕里臉色紅潤,滿臉喜色的人當真是和他們一樣的平民嗎?

  他們何時也能過上那樣的日子?

  ……

  還沒滅國的燕、齊兩國國君聽到這些話眼前一黑,這是天要亡他們啊。

  楚國才剛覆滅不久,就要輪到他們了嗎?

  燕國國相憂心忡忡道:「大王,當務之急是要安撫好百姓。」否則還不等秦國打過來,燕國就先滅國了。

  燕王喜整個人都萎靡了許多,他為了燕國,連兒子都殺,對秦國百般隱忍,最終秦國還是不肯放過燕國嗎?

  如今的燕國和秦國相比,猶如螞蟻撼樹,為何就不肯放過燕國呢。

  燕王喜急得團團轉:「國相,燕國是不是註定保不住了?如今天降異象,秦國會不會打著天命所歸的幌子來伐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