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邦的話對韓信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這憋了這麼久了,總算是醞釀出大招來了。

  「那好!我帶著火藥,你從輿圖上找個你看不順眼的國家,我們把它滅了吧!」

  韓信氣勢洶洶,把滅掉一個個國家,說得比在餐廳里點一個菜來吃還要容易一些。

  這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劉邦一下子就攔住了上頭,要立刻點兵啟程的韓信。

  「等一等等一等,別這麼著急,事情還沒有到這一步。」

  這話勸地,不像是在勸人不要打仗,像是在勸街頭小混混不要打架。

  也不像是不要拿出火藥,像是不要掏出管制性刀具一樣。

  就,挺讓人費解的,蕭何和張良都沒動怎麼就變成了這種小孩子過家家的模式。

  兩人也不管耍寶的一位顯眼包,只自顧自地開始討論起來了,關於如何合理地治理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員問題。

  張良聽了蕭何的意見,也覺得很需要有個這樣專門針對官員的法律,有了約束,才能更好的辦事。

  劉邦這兒一邊吵吵著

  要去踏平隔壁,一邊分析著如何擺平內政。

  江思瑤那兒還在認認真真的講著含氮的化合物。

  【想製作出含氮化合物,氨氣是顯而易見不能少的,就它和氮氣是主角兒,少了誰都顯得怪不合適的。

  而氨氣比氮氣活潑些,作為氣體,它十分容易被液化,從無色的氣體狀態,變成液體狀態。

  差不多是,從水蒸氣再變成水的樣子,經常下廚的人,看得應該不會少,那飄飄呼呼,蒸騰在眼前的水蒸氣啊,一遇到冷一點點蓋子,就會當場從人蓋子上變成水淌下來。

  而氨氣,不僅變「水」比較容易,它還很容易地就和水進行反應,甚至啊,還能和酸反應呢。

  氨氣液化,變成的液態氨氣,一般是用作製冷的,當然,也是常見的用來滅火的一種方法。

  氨氣恰好是並不能在空氣中燃燒的,雖然比氮氣要活潑些許,但是本質上氨氣也是惰性氣體,滅火的效果是極好的。

  說到滅火,那可是大宋朝的首要難題。

  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不清楚,那之後的每一任皇帝啊,都門清。

  需要,太需要天書教滅火了。

  根據史料記載,兩宋三百多年,平均一年一次,而且都是大型火災,就已經多到了,他們對於治理火災的唯一心得感受就是,控制住,別燒了王城。

  不過,只單單是東京城,就經歷過四十多次的大火災,如果不是知道這是一個正經城市,不知道的還以為時候在安利燒烤店呢。

  而這火災也不是空穴來風的事情,有自然因素,比如雷暴天氣,又比如說自燃。

  也有不自然的因素,因為大宋的城建比較密集,正常生活,都會陰差陽錯地點燃了某處,然後因為大家都都是木頭房子,沒有這個安全性。

  火災頻頻發生,擱在什麼時代都是比較逆天的。

  而這個逆天事件在經過本土人的努力之下,培養了一些比較招樹林喜歡的消防員。

  為什麼招樹林喜歡呢?因為樹林也不喜歡火。

  不過啊,大宋的消防員並沒有我們後世的有用,這最明顯的就是消防裝備和消防員個人身體素質上啦。

  咱後世的消防員,一個個就跟能平地起飛一

  樣,跑著跑著飛起來絕對不在話下,古代的,大概是扛著水跑一里地,水都給嚯嚯完了狀態吧。】

  天書這犀利的點評,著實是傷到了大宋上上下下官員的心。

  特別是被點評不知道的趙匡胤。

  趙匡胤現在的心情,如果不是耳朵不能拎起來,他都想拎起自己的耳朵,然後大聲說「兩隻耳朵都聽到了」。

  「我們大宋,招惹到她了嗎?」

  趙匡胤不理解,趙匡胤非常不理解,趙匡胤特別不理解。

  而被哥哥趙匡胤問這種問題的趙光義也十分不理解,他們早就有這樣的困惑,所以早早的分析過這一點。

  但是吧,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來大宋會從什麼角度欺負到這個女孩子。

  這已經清晰可見的事情,宋之後還有朝代,那天書和宋的關係就只能是材料上的幾行字,和普通人的關係。

  「總不見得是什麼傳世的知識傷害到這個女孩了?」

  趙光義不理解,他實在是不能接受自家情緒一直都很穩定的哥哥,三番兩次因為天書情緒當場失控。

  當然,這失控也不能怪哥哥,趙光義自己都有些要被折騰瘋了,每次遇到秦就是誇誇,遇到宋就是這不好,那也不好,這換誰誰頂得住啊?

  反正這倆是多少有些撐不住了,已經在默默反思,究竟是哪裡的問題了,甚至把這個疑惑同步帶給了臣子,在最近一次的科舉裡面,都在殿試上問了這個問題。

  希望有人能想想辦法,解決了它。

  不過目前還是一無所獲。

  大家都分析,是不是因為這天書一看就是個好戰分子,所以和那「慫慫的宋朝」有些不適配,俗稱,八字不合。

  當然,提出這個分析的人,是絕對不承認,天書說的那表現的很慫的朝代,是和他們一樣的大宋的。

  絕對沒有這種可能!

  而趙匡胤、趙光義之後的朝代,已經有所明悟,那就是自己這個宋,確實重視文、輕視武,也確實有著,花錢消災的想法,財大氣粗於是連打發另一個郭嘉也是想著用錢打發,而不是戰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