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頁
說到這裡,林修為頓了下,猶豫片刻,又道:「大人可想好了,您將來的繼承人是誰?」
徐秀越抬頭,詫異地看向林修為。
林修為嘆氣道:「我知曉如今大人未登帝位,說這些尚早,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人家的幾位郎君皆統領兵權,甚至幾位姑娘,年歲大了之後,也上了戰場。
尤其是何安正將軍,這天下,可以說有一半是他打下的,兵權也大多在他手中,大人若是不早做打算,就怕將來生出事端。」
徐秀越這才明白林修為話中的意思。
自古問帝王繼承人都是大忌,也就是林修為與她的關係,這才敢直言不諱。
林修為說的確實是個問題,所以古時候才會有杯酒釋兵權,而那些功高震主的人,也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可如今天下二分,南方有成王虎視眈眈,兵權她是無法收回的,何況若是當真卸磨殺驢,「殺」的還是自家孩子,豈不是讓天下人齒冷?
倒不如說趁著安穩增進一下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徐秀越覺得這倒是可行。
戰亂多年,他們家裡的人很少有全的,如今也該填補下親情了。
大軍於一月後還朝,三日後,徐秀越所在的議事閣屋頂百鳥旋轉齊鳴,周圍的花朵齊齊開放,其場景一如徐秀越出生時神奇。
徐秀越仙人弟子的出身傳說,一時間傳遍了京城。
第142章
古代的皇帝, 各個都說自己是天子,不少皇帝年老時就會追求長生或者成仙。
他們這位倒好,還沒做皇帝, 就已經是仙女預備役了。
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門望族們已經看清了徐秀越的心思, 開始謀劃站隊,對於百姓而言,因著古代迷信盛行,因此真信了徐秀越出身的, 竟然有不少。
徐秀越從留仙府帶來的人成了他們尋求真相的媒介,沒想到不問他們還好, 一問之下,徐仙姑那些傳說直接從縣裡、府里傳進了京城。
且經過諸位擅說者的編排,變得更為神奇。
從徐秀越一餅定生子,到算前程、知命數,再到仙姑長生牌, 徐秀越從一個搞政治的,迅速被神化,傳的有鼻子有眼。
到後來, 就連那些名門望族中不太信這些的,都有些迷糊。
此時南北已經由安河城為線, 分成了南北, 北方為徐秀越的轄區, 南方為成王屬地。
戰事暫時告一段, 趁著這難得安穩的時間, 成王正式舉行了登基大典, 國號後周。
只因後周這一國號,便吸引了無數報國者紛紛投奔, 成王更是趁機向天下發出宣告,稱願接九皇子回國,並立為太子,以正國名。
此話一出,就連跟隨一起上京的前朝老臣們,都心潮澎湃,人心浮動起來,暗地裡的聯繫也變得越發緊密。
徐秀越並未對此做出處理,只是派人嚴密監視。
再然後,徐秀越以官員人多起來,議事閣太小為由搬出了議事閣,將每日處理政務放在了上朝的大殿。
不過此時,徐秀越是搬了個桌椅,坐在大廳中議事的,背後高處,便是那把金燦燦的椅子。
這樣上了幾日朝,便有人開始上書,希望徐秀越稱帝。
再之後,上書的人越來越多,就連朝堂上,都有人直接進言。
事情自然傳遍了京城,那些暗地裡結盟的保皇黨們終於開始了動作。
他們先是由在朝中任職的官員上書,請求奉九皇子為帝,而後見徐秀越留中不發,上書的人便多了起來。
除了請求奉九皇子為帝的,還有退一步希望她可以將九皇子立為皇儲的。
但見徐秀越兩者都沒有回應,保皇黨們便展開了輿論攻勢。
他們先是在京城中宣揚成王號為後周,且要立九皇子為皇儲的宣言,讚揚了一番成王的忠君之心,再便是抨擊徐秀越與叛軍無異,同樣是亂臣賊子,意圖謀奪周朝江山。
都是一些有文化的讀書人,寫起字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不說,還慷慨激昂鼓動人心。
有他們洗腦,一些並沒有那麼多忠君思想的人,都期盼著徐秀越能夠推九皇子上位起來。
這樣一來,他們也算是重建周朝的功臣了。
不過,也有一些人對他們的忠君不僅不感冒,反而十分反感。
一個是當初因為周朝晚期君王昏庸而受苦的百姓們,一個是鄙夷這些道貌岸然、維護暴君的書生們。
讀得是一樣的聖賢書,但三觀仍舊有不同。
有些人認為忠君就是政治正確,因此站在得的制高點發表言論的時候,就有另外一些人,認為前者虛偽至極,不過是想要維護住自家的地位,才會棄黎民於不顧,擁護前朝昏君,作為正統。
前朝氣數已盡,這天下自然可以換家坐。
不過這些人的數量較少,且地位普遍不高,所以號召力有限。
見該冒頭的人也冒的差不多了,徐秀越將消息放了出去,定於下月十五,舉行登基大典。
這一下,整個京城沸騰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徐秀越抬頭,詫異地看向林修為。
林修為嘆氣道:「我知曉如今大人未登帝位,說這些尚早,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人家的幾位郎君皆統領兵權,甚至幾位姑娘,年歲大了之後,也上了戰場。
尤其是何安正將軍,這天下,可以說有一半是他打下的,兵權也大多在他手中,大人若是不早做打算,就怕將來生出事端。」
徐秀越這才明白林修為話中的意思。
自古問帝王繼承人都是大忌,也就是林修為與她的關係,這才敢直言不諱。
林修為說的確實是個問題,所以古時候才會有杯酒釋兵權,而那些功高震主的人,也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可如今天下二分,南方有成王虎視眈眈,兵權她是無法收回的,何況若是當真卸磨殺驢,「殺」的還是自家孩子,豈不是讓天下人齒冷?
倒不如說趁著安穩增進一下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徐秀越覺得這倒是可行。
戰亂多年,他們家裡的人很少有全的,如今也該填補下親情了。
大軍於一月後還朝,三日後,徐秀越所在的議事閣屋頂百鳥旋轉齊鳴,周圍的花朵齊齊開放,其場景一如徐秀越出生時神奇。
徐秀越仙人弟子的出身傳說,一時間傳遍了京城。
第142章
古代的皇帝, 各個都說自己是天子,不少皇帝年老時就會追求長生或者成仙。
他們這位倒好,還沒做皇帝, 就已經是仙女預備役了。
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門望族們已經看清了徐秀越的心思, 開始謀劃站隊,對於百姓而言,因著古代迷信盛行,因此真信了徐秀越出身的, 竟然有不少。
徐秀越從留仙府帶來的人成了他們尋求真相的媒介,沒想到不問他們還好, 一問之下,徐仙姑那些傳說直接從縣裡、府里傳進了京城。
且經過諸位擅說者的編排,變得更為神奇。
從徐秀越一餅定生子,到算前程、知命數,再到仙姑長生牌, 徐秀越從一個搞政治的,迅速被神化,傳的有鼻子有眼。
到後來, 就連那些名門望族中不太信這些的,都有些迷糊。
此時南北已經由安河城為線, 分成了南北, 北方為徐秀越的轄區, 南方為成王屬地。
戰事暫時告一段, 趁著這難得安穩的時間, 成王正式舉行了登基大典, 國號後周。
只因後周這一國號,便吸引了無數報國者紛紛投奔, 成王更是趁機向天下發出宣告,稱願接九皇子回國,並立為太子,以正國名。
此話一出,就連跟隨一起上京的前朝老臣們,都心潮澎湃,人心浮動起來,暗地裡的聯繫也變得越發緊密。
徐秀越並未對此做出處理,只是派人嚴密監視。
再然後,徐秀越以官員人多起來,議事閣太小為由搬出了議事閣,將每日處理政務放在了上朝的大殿。
不過此時,徐秀越是搬了個桌椅,坐在大廳中議事的,背後高處,便是那把金燦燦的椅子。
這樣上了幾日朝,便有人開始上書,希望徐秀越稱帝。
再之後,上書的人越來越多,就連朝堂上,都有人直接進言。
事情自然傳遍了京城,那些暗地裡結盟的保皇黨們終於開始了動作。
他們先是由在朝中任職的官員上書,請求奉九皇子為帝,而後見徐秀越留中不發,上書的人便多了起來。
除了請求奉九皇子為帝的,還有退一步希望她可以將九皇子立為皇儲的。
但見徐秀越兩者都沒有回應,保皇黨們便展開了輿論攻勢。
他們先是在京城中宣揚成王號為後周,且要立九皇子為皇儲的宣言,讚揚了一番成王的忠君之心,再便是抨擊徐秀越與叛軍無異,同樣是亂臣賊子,意圖謀奪周朝江山。
都是一些有文化的讀書人,寫起字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不說,還慷慨激昂鼓動人心。
有他們洗腦,一些並沒有那麼多忠君思想的人,都期盼著徐秀越能夠推九皇子上位起來。
這樣一來,他們也算是重建周朝的功臣了。
不過,也有一些人對他們的忠君不僅不感冒,反而十分反感。
一個是當初因為周朝晚期君王昏庸而受苦的百姓們,一個是鄙夷這些道貌岸然、維護暴君的書生們。
讀得是一樣的聖賢書,但三觀仍舊有不同。
有些人認為忠君就是政治正確,因此站在得的制高點發表言論的時候,就有另外一些人,認為前者虛偽至極,不過是想要維護住自家的地位,才會棄黎民於不顧,擁護前朝昏君,作為正統。
前朝氣數已盡,這天下自然可以換家坐。
不過這些人的數量較少,且地位普遍不高,所以號召力有限。
見該冒頭的人也冒的差不多了,徐秀越將消息放了出去,定於下月十五,舉行登基大典。
這一下,整個京城沸騰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