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他又藉機提出廢除世子之位去了大理寺,算是平調;如今回過頭來一看真真是有些驚訝。
可就算他為翰林院正四品侍講學士,必須擔任一府主考官,但前往淮安府任鄉試主考官未免還是有些冒險了。
不說他年歲尚輕, 入官場不過三載,難以服眾;單說這淮安府可不同旁的州府, 那裡可是有柏江書院,歷有小國子監之稱的柏江書院!
穆蘇在臨淮柏江書院求學如此多年, 如今竟然要以主考官之身份回歸故里,還是這樣一個略微有些窘迫的境地。
不禁有些煩憂,為何自己祖籍不在淮安府,而是遠在千里的泰安府;這樣他還可借地域迴避之規矩前往其他州府。
這陳大學士真真是給他出了一個好大的難題, 穆蘇不由得嘆了口氣。
再多旁的思緒也是沒用,陳大學士下令下的急, 穆蘇一兩日收整行囊後就得啟程淮安府。不過,雖讓人有些傷神,但轉念一想不失為一個好消息。
此番回淮安府可在祖父、祖母家中住上好一段時日,祖孫三人也有兩年未見了。此前孩子滿月酒,路途遙遠、舟車勞頓穆蘇也曾家書送至臨淮再三告知祖父、祖母不必前來。
兩位老人頗有些愧疚,不曾前來看看重孫,孫媳婦獨自坐月子;奈何確實年邁,身子骨招架不住。
想到能回臨淮,穆蘇心中愁緒也拋諸腦後,迫不及待回了常平侯府告知章南絮此等好消息。
夫妻二人相商,帶著孩子一同回臨淮;如今孩子已經半歲,不似剛出生時那般嬌弱,且此行乃是水路前往,倒也不存在陸路那般舟車勞頓,風塵僕僕。
左右孩子多覺,睡過去便是。
兩日後,夫妻二人將常平侯府託付給穆柔疏後便啟程前往臨淮。
臨淮城
三年一次的秋闈致使各地學子紛至沓來,臨淮城近日人來人往,各大客棧住滿了科考的學子。
城中近來隨處可見各茶肆、酒樓、客棧、涼亭等地坐滿了學子,他們吟詩作賦,探討學問,其間談及最多的便是此次鄉試主考官。
「諸位兄台可知,此次咱們淮安府的主考官乃是三年前六元及第的翰林院正四品侍講學士穆大人!」一學子微微額首,壓低聲音將這大消息傳至其餘學子耳中。
此等消息,即將鄉試的學子們自然是無有不重視的,紛紛側目回話:「有所耳聞。」
「真是物是人非,想三年前這位學士大人還同鄙人一同在柏江書院讀書,如今人家卻已是鄙人的主考官了。」那學子又一番話引得眾人側目。
旁人甚是激動:「兄台竟是柏江書院的學生,想來對穆學士定然十分熟悉,可否勞煩兄台告知穆學士青睞何等文章?」
眾學子們聞言紛紛附和,往年主考官大多是翰林院任職已久的學士,那些大學士為官多年,邸報上大多也可見其之文采,其所做之文章自然也就被各大書肆刊印。
學子們便也能從中窺得一二主考官之脾性、喜好,以便科考之時投其所好做文章,如此榜上有名的機率略大些。
可此次這位主考官三年前才高中,不過為官三載,大多還不曾在翰林院呆著;這叫他們從何得知這位主考官的脾性、喜好。
真真兒是一片茫然。
「我與穆學士不過同在柏江書院求學幾年,不過他為甲班學子,我為乙班,卻是沒說過幾句話。」那袒露自己同穆蘇同為柏江書院學生的學子連忙擺手。
眾人一聽這話瞬時歇了心思,轉而繼續聊起了近日穆蘇這位引得淮安學子長掛嘴邊的主考官。
「六元及第,真是好生讓人艷羨,身為一介讀書人此真是一生最大所求了。」一學子感嘆。
另一學子接話:「為官三載便已是正四品的侍講學士了,這樣的升遷速度真叫人望其項背。」
這話一出引得眾人讚嘆,若說近兩年大慶朝堂之上誰最引民間學子關注的,那便是這位六元及第的穆大人了。
不僅成了大慶科考第一個六元及第的學子,入朝為官之後屢創實績,還是個勛貴世家子弟。
在座的學子都是過了院試,考取秀才功名的,已經是入了士階層的人,對於朝堂諸事自然也是所知頗多。
穆蘇戶部算學之法,都鹽院鹽引造冊一事,乃至泰安府治理水患,涼州府探查齊大學士及馬守備販賣官糧、勾結外族等等在邸報之上,他們早已知曉。
因為眾學子對這位穆大人還是懷揣了許多敬佩以及好奇之心的。
突然,一不合時宜的嗤笑聲冷不丁再茶肆內響起:「人家穆大人那可是常平侯府世子,勛貴世家子弟,日後承襲爵位的貴人。我等寒門之士哪裡能同人家穆大人相比?各位還是清醒些吧。」
此話一出,眾學子紛紛側目看向說話之人,心道:這人好大的膽子,竟然敢如此暗諷翰林院正四品侍講學士,看其也衣著學子服,這是不想科考了?
得罪主考官那可是科考大忌諱!
「這位兄台還是慎言,隨意編排朝中大臣可是要論罪的。」一旁學子好心開口提醒,卻並未得感謝之語,反見其冷哼一起一聲繼續口出不遜:「不過倚仗家世的世家子弟罷了。」
說罷,揮袖離開了茶肆。
如此無禮行徑惹得茶肆眾學子惱怒紛紛開口譴責:「有辱斯文!」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可就算他為翰林院正四品侍講學士,必須擔任一府主考官,但前往淮安府任鄉試主考官未免還是有些冒險了。
不說他年歲尚輕, 入官場不過三載,難以服眾;單說這淮安府可不同旁的州府, 那裡可是有柏江書院,歷有小國子監之稱的柏江書院!
穆蘇在臨淮柏江書院求學如此多年, 如今竟然要以主考官之身份回歸故里,還是這樣一個略微有些窘迫的境地。
不禁有些煩憂,為何自己祖籍不在淮安府,而是遠在千里的泰安府;這樣他還可借地域迴避之規矩前往其他州府。
這陳大學士真真是給他出了一個好大的難題, 穆蘇不由得嘆了口氣。
再多旁的思緒也是沒用,陳大學士下令下的急, 穆蘇一兩日收整行囊後就得啟程淮安府。不過,雖讓人有些傷神,但轉念一想不失為一個好消息。
此番回淮安府可在祖父、祖母家中住上好一段時日,祖孫三人也有兩年未見了。此前孩子滿月酒,路途遙遠、舟車勞頓穆蘇也曾家書送至臨淮再三告知祖父、祖母不必前來。
兩位老人頗有些愧疚,不曾前來看看重孫,孫媳婦獨自坐月子;奈何確實年邁,身子骨招架不住。
想到能回臨淮,穆蘇心中愁緒也拋諸腦後,迫不及待回了常平侯府告知章南絮此等好消息。
夫妻二人相商,帶著孩子一同回臨淮;如今孩子已經半歲,不似剛出生時那般嬌弱,且此行乃是水路前往,倒也不存在陸路那般舟車勞頓,風塵僕僕。
左右孩子多覺,睡過去便是。
兩日後,夫妻二人將常平侯府託付給穆柔疏後便啟程前往臨淮。
臨淮城
三年一次的秋闈致使各地學子紛至沓來,臨淮城近日人來人往,各大客棧住滿了科考的學子。
城中近來隨處可見各茶肆、酒樓、客棧、涼亭等地坐滿了學子,他們吟詩作賦,探討學問,其間談及最多的便是此次鄉試主考官。
「諸位兄台可知,此次咱們淮安府的主考官乃是三年前六元及第的翰林院正四品侍講學士穆大人!」一學子微微額首,壓低聲音將這大消息傳至其餘學子耳中。
此等消息,即將鄉試的學子們自然是無有不重視的,紛紛側目回話:「有所耳聞。」
「真是物是人非,想三年前這位學士大人還同鄙人一同在柏江書院讀書,如今人家卻已是鄙人的主考官了。」那學子又一番話引得眾人側目。
旁人甚是激動:「兄台竟是柏江書院的學生,想來對穆學士定然十分熟悉,可否勞煩兄台告知穆學士青睞何等文章?」
眾學子們聞言紛紛附和,往年主考官大多是翰林院任職已久的學士,那些大學士為官多年,邸報上大多也可見其之文采,其所做之文章自然也就被各大書肆刊印。
學子們便也能從中窺得一二主考官之脾性、喜好,以便科考之時投其所好做文章,如此榜上有名的機率略大些。
可此次這位主考官三年前才高中,不過為官三載,大多還不曾在翰林院呆著;這叫他們從何得知這位主考官的脾性、喜好。
真真兒是一片茫然。
「我與穆學士不過同在柏江書院求學幾年,不過他為甲班學子,我為乙班,卻是沒說過幾句話。」那袒露自己同穆蘇同為柏江書院學生的學子連忙擺手。
眾人一聽這話瞬時歇了心思,轉而繼續聊起了近日穆蘇這位引得淮安學子長掛嘴邊的主考官。
「六元及第,真是好生讓人艷羨,身為一介讀書人此真是一生最大所求了。」一學子感嘆。
另一學子接話:「為官三載便已是正四品的侍講學士了,這樣的升遷速度真叫人望其項背。」
這話一出引得眾人讚嘆,若說近兩年大慶朝堂之上誰最引民間學子關注的,那便是這位六元及第的穆大人了。
不僅成了大慶科考第一個六元及第的學子,入朝為官之後屢創實績,還是個勛貴世家子弟。
在座的學子都是過了院試,考取秀才功名的,已經是入了士階層的人,對於朝堂諸事自然也是所知頗多。
穆蘇戶部算學之法,都鹽院鹽引造冊一事,乃至泰安府治理水患,涼州府探查齊大學士及馬守備販賣官糧、勾結外族等等在邸報之上,他們早已知曉。
因為眾學子對這位穆大人還是懷揣了許多敬佩以及好奇之心的。
突然,一不合時宜的嗤笑聲冷不丁再茶肆內響起:「人家穆大人那可是常平侯府世子,勛貴世家子弟,日後承襲爵位的貴人。我等寒門之士哪裡能同人家穆大人相比?各位還是清醒些吧。」
此話一出,眾學子紛紛側目看向說話之人,心道:這人好大的膽子,竟然敢如此暗諷翰林院正四品侍講學士,看其也衣著學子服,這是不想科考了?
得罪主考官那可是科考大忌諱!
「這位兄台還是慎言,隨意編排朝中大臣可是要論罪的。」一旁學子好心開口提醒,卻並未得感謝之語,反見其冷哼一起一聲繼續口出不遜:「不過倚仗家世的世家子弟罷了。」
說罷,揮袖離開了茶肆。
如此無禮行徑惹得茶肆眾學子惱怒紛紛開口譴責:「有辱斯文!」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