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頁
如今祝雍自己已是年高,很難再有進望,壽終於太守之任,幾乎已成定論。或許朝廷肯施恩,給自己一個中樞清職歸都養老。但天下士族何其多,與其等待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倒不如爭取眼下的實惠。畢竟如果自己的妻子有皇后女尚書這一份履歷在,單論和陸家的感情,日後子女議婚,也會更容易一些。
在敲定了自己的任職後,陸昭也當即內擬了參與北鎮的其餘人事規劃。
六鎮各有鎮主,出身也俱是不同,其中以鮮卑貴族居多,涼州武人次之。如果想要介入北鎮,也必要摸清楚六鎮人的態度,願意合作者哪怕是中立者,陸昭都要想辦法給予拉攏。但如果對方敵意過重,陸昭也不介意一刀斬下,畢竟時局早已與道武年間不同。
魏祚南移,平城榮光不再,六鎮已徹底淪為防守邊境的戍衛。至漢化改革罷祭祀舊俗,身處中原熠熠生輝的元氏們早已與漢姓門閥融為一體,而破六韓、賀拔曾經的立國之本,如今在長安看來,不過是不合時宜、費錢費力供養的毒瘤罷了。
如果一個群體已對大局可有可無,那麼隨手除掉也不會引來任何怨望。
考慮到領軍背景,祝雍之子祝悅被最先拿下,祝雍甚至不為兒子求官位,允其以白身領部曲隨行。由於後續人事上陸昭仍需與涼州大銓選通氣,日後參與者也要分食奪回京畿的功勞,因此在王謐的首肯下,陳留王氏的王諶也成為了備用人選。
而謝雲的嫡長子謝頤雖不在行台任事,但本身還身兼淄川王友加督護之職,明顯是宮變前皇帝的安排,一同隨行既可瓜分利益,又更名正言順。
至於王濟處,那自不必說,日後奪回京畿,少不了洛陽用兵協助。這是早在陸昭辭任中書的前一夜,雙方就商量好的內線搭配。
一場酒宴兜兜轉轉下來,大事已定的差不多。王濟竟不由得回想前事,笑著慨嘆道:「這小女貉早年與我家角力,至今思來我都耿耿於懷。如今共事日久,見此權謀手段,才知當年角力仍是幸事,未有一交才是禍根。」
陸昭連忙拱手道:「初時孟浪,還望尚書令見諒。」
王濟的態度早已有所轉變,詼諧玩笑頗顯親近之態:「我又怎會因此見怪於你,只是恨玉樹不能生於我門庭之中。」
謝雲笑道:「老傖夫得麒麟子尚覺不足,不若認個義女。」
王濟聞言一瞬間笑容凝滯,如今陸昭的勢位自己必然不能認下。況且自己長子婚事又擱淺,日後王叡求娶帝女只怕困難較大,他反倒更傾向於與陸家聯姻。如今陸家雖然尚未同意,但待歸都,他自會面見靖國公商議此事。畢竟與自己長子同處尷尬境地的還有陸歸這個車騎將軍。
陸家之所以不同意這門婚事,本意還是要借陸昭與皇室聯姻。但如果他以王家主動退出備選帝婿,轉而大力推舉陸歸為駙馬,未必不能在滿足陸家需要的同時,也為自己長子聘一佳媳。一旦此事定下,日後伐蜀功成,東取荊州,陳留、漢中兩宗合力,或許在兒子這一代可以化家為國。
至於太子那邊,他自然也看到了一些苗頭。不過趁著先前魏鈺庭生事,他也不介意揮鋤頭挖一挖牆角,於是笑對謝雲道:「或許日後你舉薦我為三公,再為此亦是不遲。只是見幸難久,見疏易得,你我兩個老傖夫,暫且自保珍重吧。」
說到「見疏」二字,彭通也是頗為陸昭不平:「太子也是不明,陸中書持重見幸,各家眾望所歸,那是多好的局面。魏鈺庭縱使寵信,這麼大一個攤子,他會吆喝麼。中書見疏,不祥,不祥啊。」
陸昭聽著一來一往,心中也不乏警醒,「見幸」二字看似榮耀,但若沒有魏鈺庭這個寒門在,自己只怕也要備受議論。思來想去,還是不願大家再往此處引導,遂道:「見幸見疏,本是世情,縱觀古今,也未必獨中書見幸,也未必獨中書見疏。且拿尚書台來說,不同朝代勢位不同。起先不過是隸屬少府的屬官,直到東漢年間,中朝官設立,才漸收政事,被用以分權三公。」
「而中書前身,不過是中書謁者令罷了,所行事體乃是掌收納尚書奏事、傳達皇帝詔令。可是到曹魏乃至前朝,又嫌尚書台尾大不掉,因此處處提防,設中書掌管詔命,尚書失勢而見疏。再往後,連中書也被提防,皇帝命寒門執掌機要。」
「我也曾好奇,這些尚書、中書、秘書本皆近侍之臣,乃是皇權集力的最大推手,怎得最後都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面。想來應是見幸得權,得權見疏,兩者本是同生,互為始末罷了。」
彭通聞言苦笑:「按照侍中這麼說,這循環無解啊,不知寒門之後卻又是誰?」
陸昭作若有所思狀:「寒門後面,那自然是閹宦。」
「那再往下呢?」
彭通追問,陸昭只笑而不答。王謐一口茶水嗆在嗓子裡。祝雍只是強忍著,假意觀賞桌上的茶具。謝雲則一手攬過彭通,道:「魏鈺庭失勢必然,何苦追問,咱們先回席上去吧。」再走到不遠處,方在彭通耳邊輕聲道,「閹宦下面什麼都沒有。」
王濟見話頭被岔開,便也隨眾人向外走,出門前,回頭意味深長地笑著看了看陸昭。以一個階層的見幸來掩蓋一人的見幸來減少各方怨望,以一個階層的見疏來疏散大家對自身見疏太子的失意,這樣的轉移手法已比許多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要老道許多。
在敲定了自己的任職後,陸昭也當即內擬了參與北鎮的其餘人事規劃。
六鎮各有鎮主,出身也俱是不同,其中以鮮卑貴族居多,涼州武人次之。如果想要介入北鎮,也必要摸清楚六鎮人的態度,願意合作者哪怕是中立者,陸昭都要想辦法給予拉攏。但如果對方敵意過重,陸昭也不介意一刀斬下,畢竟時局早已與道武年間不同。
魏祚南移,平城榮光不再,六鎮已徹底淪為防守邊境的戍衛。至漢化改革罷祭祀舊俗,身處中原熠熠生輝的元氏們早已與漢姓門閥融為一體,而破六韓、賀拔曾經的立國之本,如今在長安看來,不過是不合時宜、費錢費力供養的毒瘤罷了。
如果一個群體已對大局可有可無,那麼隨手除掉也不會引來任何怨望。
考慮到領軍背景,祝雍之子祝悅被最先拿下,祝雍甚至不為兒子求官位,允其以白身領部曲隨行。由於後續人事上陸昭仍需與涼州大銓選通氣,日後參與者也要分食奪回京畿的功勞,因此在王謐的首肯下,陳留王氏的王諶也成為了備用人選。
而謝雲的嫡長子謝頤雖不在行台任事,但本身還身兼淄川王友加督護之職,明顯是宮變前皇帝的安排,一同隨行既可瓜分利益,又更名正言順。
至於王濟處,那自不必說,日後奪回京畿,少不了洛陽用兵協助。這是早在陸昭辭任中書的前一夜,雙方就商量好的內線搭配。
一場酒宴兜兜轉轉下來,大事已定的差不多。王濟竟不由得回想前事,笑著慨嘆道:「這小女貉早年與我家角力,至今思來我都耿耿於懷。如今共事日久,見此權謀手段,才知當年角力仍是幸事,未有一交才是禍根。」
陸昭連忙拱手道:「初時孟浪,還望尚書令見諒。」
王濟的態度早已有所轉變,詼諧玩笑頗顯親近之態:「我又怎會因此見怪於你,只是恨玉樹不能生於我門庭之中。」
謝雲笑道:「老傖夫得麒麟子尚覺不足,不若認個義女。」
王濟聞言一瞬間笑容凝滯,如今陸昭的勢位自己必然不能認下。況且自己長子婚事又擱淺,日後王叡求娶帝女只怕困難較大,他反倒更傾向於與陸家聯姻。如今陸家雖然尚未同意,但待歸都,他自會面見靖國公商議此事。畢竟與自己長子同處尷尬境地的還有陸歸這個車騎將軍。
陸家之所以不同意這門婚事,本意還是要借陸昭與皇室聯姻。但如果他以王家主動退出備選帝婿,轉而大力推舉陸歸為駙馬,未必不能在滿足陸家需要的同時,也為自己長子聘一佳媳。一旦此事定下,日後伐蜀功成,東取荊州,陳留、漢中兩宗合力,或許在兒子這一代可以化家為國。
至於太子那邊,他自然也看到了一些苗頭。不過趁著先前魏鈺庭生事,他也不介意揮鋤頭挖一挖牆角,於是笑對謝雲道:「或許日後你舉薦我為三公,再為此亦是不遲。只是見幸難久,見疏易得,你我兩個老傖夫,暫且自保珍重吧。」
說到「見疏」二字,彭通也是頗為陸昭不平:「太子也是不明,陸中書持重見幸,各家眾望所歸,那是多好的局面。魏鈺庭縱使寵信,這麼大一個攤子,他會吆喝麼。中書見疏,不祥,不祥啊。」
陸昭聽著一來一往,心中也不乏警醒,「見幸」二字看似榮耀,但若沒有魏鈺庭這個寒門在,自己只怕也要備受議論。思來想去,還是不願大家再往此處引導,遂道:「見幸見疏,本是世情,縱觀古今,也未必獨中書見幸,也未必獨中書見疏。且拿尚書台來說,不同朝代勢位不同。起先不過是隸屬少府的屬官,直到東漢年間,中朝官設立,才漸收政事,被用以分權三公。」
「而中書前身,不過是中書謁者令罷了,所行事體乃是掌收納尚書奏事、傳達皇帝詔令。可是到曹魏乃至前朝,又嫌尚書台尾大不掉,因此處處提防,設中書掌管詔命,尚書失勢而見疏。再往後,連中書也被提防,皇帝命寒門執掌機要。」
「我也曾好奇,這些尚書、中書、秘書本皆近侍之臣,乃是皇權集力的最大推手,怎得最後都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面。想來應是見幸得權,得權見疏,兩者本是同生,互為始末罷了。」
彭通聞言苦笑:「按照侍中這麼說,這循環無解啊,不知寒門之後卻又是誰?」
陸昭作若有所思狀:「寒門後面,那自然是閹宦。」
「那再往下呢?」
彭通追問,陸昭只笑而不答。王謐一口茶水嗆在嗓子裡。祝雍只是強忍著,假意觀賞桌上的茶具。謝雲則一手攬過彭通,道:「魏鈺庭失勢必然,何苦追問,咱們先回席上去吧。」再走到不遠處,方在彭通耳邊輕聲道,「閹宦下面什麼都沒有。」
王濟見話頭被岔開,便也隨眾人向外走,出門前,回頭意味深長地笑著看了看陸昭。以一個階層的見幸來掩蓋一人的見幸來減少各方怨望,以一個階層的見疏來疏散大家對自身見疏太子的失意,這樣的轉移手法已比許多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要老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