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今的緬甸雖說並未全部落入英國的手中,可是也陷入了殖民社會的深淵之中。此次華夏軍隊的進入,倒是讓不少緬甸人看到了希望,他們希望華夏這個歷史上一直以來的宗主國能夠解救他們於水火之中。然後按照歷史上的慣例,他們獻上點土特產外加寶石翡翠,得到來自華夏更多的回禮,最終在華夏的保護下繼續過自己的小日子。

  不過,這次緬甸人打的主意註定要落空了。畢竟,此時華夏再不是之前那個對外就算勒緊自己的褲腰帶也要打腫臉充胖子講究仁義禮節的傻子,派軍隊給你打敵人,打完之後什麼都不要的就走?!讓你們建立政權自治然後找華夏的茬兒或是充當牆頭草反咬華夏一口?!你們在開什麼國際玩笑?!

  既然這塊土地上被灑上了我華夏軍人的熱血,那麼這塊土地便是不由我們控制也要有我們軍隊駐守!更別說你們緬甸自古就是我華夏的屬國,養我華夏一點兒軍隊是給你們面子!不答應?!沒關係,滅了你們換一個答應的來!

  就這樣,直插印度的華夏軍隊一邊與駐守在緬甸的英軍作戰,一邊開始了收拾整個緬甸的行軍作戰。

  而另一路以掃蕩整個東南亞為目標的軍隊按照劉琳的指示,第一個以越南為目標,根本不理睬越南王室的各種質詢或是邀請,直接一城一城的攻占,大有不把越南滅了絕不善罷甘休的架勢。

  京城

  劉琳看著遠在東南亞的陸軍發回的軍報,臉上扯出一抹微笑。

  「東南亞……哀家希望以後這個地名不再存在,」劉琳說著將手按在東南亞半島上,「這個位置將是我華夏的東南行省!」

  作者有話要說:老黑晚上十點才回來,真是累。

  大腦一片空白,只能擠出這麼點字!

  獻上香吻一枚,大家晚安~

  ☆、第四十九章

  倭國的使團在第二天就被趕出了京城,劉琳甚至派兵押解,一刻不停的直接將他們通過天津衛塞進倭國的船隻中,然後交給北海艦隊一路看守著護送回國。

  伊藤博文站在船頭,看著緩緩消失在眼中的陸地,拳頭緊緊的握了起來。這次出訪他根本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華夏不是一向以寬仁為對外政策嗎?!對待屬國更是大方熱情,沒想到此次他們的中華之行,沒有任何收穫不說,竟然還得到了一大堆的禁令。

  禁止倭國商人在華夏行商,禁止倭國學生留學華夏,甚至禁止倭人在華夏滯留!華夏的這位皇太后到底是什麼意思?!伊藤博文垂下眼帘,現在這種情況對於日本來說真是非常的不利,畢竟,如今的日本正值改革初期,所需的技術改革的方式都需要從國外引進,國內的形式也並不穩定,還有幾個藩縣仍然支持幕府的統治,還政於天皇之後就開始的廢藩置縣的新政進行的並不順利,不是每一個華族都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利,不是每一個武士都會將手中的長刀束之高閣。

  這一系列的問題就決定了日本必須尋求到外國的支持,於是日本自然而然的就選擇了距離他們最近而且在歷史上不斷傳授給他們知識的華夏,新生的明治政權必須要得到華夏的支持,然後與英法美交涉,從而來進行改革自強。

  但是,現在所得到的結果根本與設想中的不一樣!

  伊藤博文眼光掃過周圍的華夏軍艦,眼中儘是羨慕嫉妒。此時日本的船艦還是多以木頭為建築材料,而華夏的軍艦現在基本上都是鋼鐵構造,特別是新型的鋼鐵被研發出來後立刻被利用在軍工上。

  陽光在銀灰色打磨的極其光滑的船舷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華,讓伊藤博文不得不眯起眼睛才能打量清楚華夏的軍艦。

  且不管這位日本大臣的各種羨慕嫉妒恨,遠在京城的劉琳根本不會去再當那個冤大頭。華夏的事兒都沒擺平呢,誰有那個閒心去理小日本!

  「與沙俄的戰報哀家要隨時的掌握,」劉琳在通往養心殿的路上快速的說著,旁邊的李蓮英隨即稱是,他們身後跟著一大批的太監宮女,手中都捧著各種東西,跟著劉琳朝養心殿而去,「此次養心殿議事乃是有關國內經濟亂狀的,李蓮英,有關的資料你可準備好了?這幾年國內的經濟發展之快讓哀家有些預料不及,經管司的人手也不夠,竟然在物品價格已經漲了三番後才將摺子呈上來,報告相關事態,這不是讓朝廷為難嗎?!」

  正值大戰,而且還是兩邊作戰,而國內也不安生,竟然在開戰之後物價連漲三番,不過一月時間,已經鬧得不少貧民絕了活路,社會治安迅速敗壞下來,這絕對是在向朝廷挑釁。

  「回主子的話,此次物價上漲原因已經查明,似有大商家在其後操控,加上不少商家因開戰隨之囤積貨物從而致使市場上供不應求,最後才鬧到了如此地步。」李蓮英邊走邊說著,臉上帶著嚴肅,「有關名單奴才已經寫在了摺子中,呈上來了。」

  劉琳點點頭,渾圓的珠串在耳邊划過,她看著到了眼前的養心殿,門外的侍衛見劉琳來了都連忙行禮,劉琳揮手讓眾人起來,然後說:「這個事兒必須儘快解決掉,哀家就是抄家也要將物價降回去!特別是最近與沙俄之戰將起,必須要保持國內所有事物的穩定。爾等的知聞司一定要給我監視好了,如若有任何變故影響到戰局,哀家唯你是問!」

  「是!」李蓮英回到。隨即,一個小太監連忙上前向養心殿內的官員們通報劉琳的到來,然後一大串人抬腿跨過門欄,殿內的大臣們整齊的下跪行禮,劉琳目不斜視的朝著寶座而去,待坐下後,才讓眾人起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