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話是說得輕巧,但這些勁卒身高馬大,體格矯健,顯然是百里挑一的精兵;而宮人們雖然平和溫婉,謹慎謙遜,可手上卻絕沒有老繭傷疤,多半也是宮中掌事的大宮女。上官昭儀派這樣一隊人馬來看護家院,那用意便實在是不言而喻了。

  說實話,也就是當今皇帝性別實在不對。否則連帶米家老太太到剛學步的幼童,都得到後院給米小姐磕大頭,恭祝「此草莽寒門之中,豈意得征鳳鸞之瑞」了!

  ·

  上官昭儀派來的女官安頓好了賞賜的諸多珍物,,留下兩人陪小姐說話安神,為米家長輩講授京中風土人物,另一人則乘馬車連夜折返,向昭儀貴人稟報諸多要務。

  雖然馬車抵達時已近三更,但貴人駐留的靜室仍舊是燈火通明,人聲喧譁不休。女官下車徑直走入室內,一五一十上報了見聞。

  上官婉兒早已卸去妝容,素衣散發盤坐軟榻之上,面前是足有半人高的文書。她埋頭翻閱,手不停揮,只有聽完匯報後略略一停。

  「事情辦得不錯。」她吩咐道:「才女平生喜好什麼、慣用的物事、忌口的食物,都要一一查訪好;立刻用快馬送入神都,方便那邊預備——要是實在預備不了的,就請刺史調動民夫馬隊,將東西一齊運上京去。」

  ——簡單來說,就算才女喜歡自家的大槐樹,士卒們都得將槐樹刨出來,連土一起運走。

  兩旁的女官俯首聽命。親近昭儀的大宮女卻趁機進言:

  「既然神都那邊要做預備,不知將才女迎入京中,又該在何處下腳呢?也好先將宮苑騰出來。」

  上官昭儀皺了皺眉:

  「宮苑?不可。」她思索道:「神都人多眼雜,實在不便……是了,聖母孝明高皇后似乎在神都郊外置辦有別院,清幽宜人,諸物皆備,風水也算上佳。要是才女喜歡,在此處落腳也好。」

  孝明高皇后為當今聖上生身之母,這樣貴人暮年求靜榮養的住處,自然精緻華美得非比尋常。但神都郊外何等遠僻,將人安置在這裡,豈不是有慢待的嫌疑?

  隨侍的女官可不敢擔這個責任,只能小心勸諫:

  「別院太遠,恐怕不甚方便……」

  上官昭儀不以為意:

  「別院外盡有莊園,談何不方便?再說,方便與否還在其次,首要還是得為才女思慮妥當。宮苑自然千好萬好,但與至尊毗鄰,那往來的便都是朝中位高權重的貴人,這樣的風波詭譎,不是什麼福氣。」

  女皇招攬才女,為的是安穩不是尊榮;她可以賞賜給自己心愛的護身符千金萬金一切珍物,但絕不願意才女牽涉到這混沌一樣的政局中,哪怕稍有波及也不可容忍。

  ……再說,只要陛下心上念念不忘,那再遠也不能算遠。

  女官隱約有所領悟,俯首聽命。上官婉兒嘆了口氣,卻再翻開了一本公文:

  「將近幾日的舉措一一記錄吧,整理成冊上呈聖人,最好統合出一套流程來——將來依樣畫葫蘆,恐怕還要照著這套流程來呢。」

  女官垂手行禮,聽到此語卻不覺愕然:

  「昭儀是說……」

  「太平公主處傳來的消息。」上官婉兒面無表情,揚了揚手中的公文:「我們不必回宮了,再往長安走一趟吧,公主似乎又發現了一個人選。」

  ·

  上官昭儀的猜測毫無差錯。雖然第一次訪求才女的方案粗淺而錯漏百出,但卻為之後數十次乃至數百次的行動提供了完全可以借鑑的模板——即以皇帝痴迷玄學的堅定人設為掩護,借八字、命盤乃至生肖種種不可推敲的理由,自四面八方招攬聖上急需的人才,至關緊要的護身符。

  不過,這套成功遮掩的模版,的確也為後世遺留了相當之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歷史研究的領域——儘管歷史學家們言之鑿鑿,可以以任何已知的史料,強有力的證明則天皇帝那對於玄學秘術完全不正常的痴迷;可如此癲狂、錯亂,毫無邏輯的迷信舉措,卻偏偏締造出了整個中古時代最為璀璨的理性之光,那反差之劇烈顯著,就實在是超乎預料了。

  依靠八字、命盤乃至生肖,難道也能挑選人才,推動科學的進步麼?

  這理由真要說出來,未免也太過於侮辱科學了。但後世每一個研究則天朝歷史的專家,恐怕都不能抑制這樣的狂想。

  科學多半只注重實效。雖然招攬的過程不甚符合邏輯,但則天皇帝因迷信而興起的奇特舉措,卻實在造就了難以預測的巨大成果——事實證明,為諸多絕頂聰明的人才提供寬鬆而安穩的交流環境,的確是科學進步的不二法門。

  以後世的眼光來評判,女皇花費十餘年招募人才,推動技術進步還在其次(當然,雖爾則天朝被公認為「技術發展超過了五百年來的總和」,但這並非要點),其最為重大而關鍵的變革,則在於大量天才彼此交流以後思想層面前所未有的飛躍——在則天皇帝的神龍三年,偉大的先驅者一行僧與米蘭芳合作完成了對太陽周期活動的推算,並在長久的爭執後達成了某個朦朧的共識:

  這個世界或許是可以認知的;而算學……或許是認知世界最好的工具。

  這個理念當然是粗淺的,但在混沌、迷茫,純粹由幻想與迷信主宰的中古時代,卻應該被稱為人類最初的理性之火,改造自然尖銳的利器,「人類最為偉大的思想變革之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