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許小圓想到不久之後可能宮變,他也不知道這些人是留在這裡更安全呢,還是放他們走更安全。
所以許小圓讓丫鬟、僕從端來一盤盤的金銀珠寶。對他們說:「風雨欲來,想走的,帶上你們面前的那盤珠寶,現在就可以走了;想留的,就暫時留下來,珠寶就沒有了。」
所有的人都很驚訝,也有疑惑。她們覺得許小圓不記恨她們都不錯了,怎麼還會給遣散費。更讓她們不安的是許小圓那句風雨欲來。
後院的人看到此番歸來煥然一新、英氣逼人,行事雷厲風行的寧王,就知道現在的寧王,不是以前那個寧王了。
因為不同的心理和自身情況,有的選擇了拿著金銀珠寶離開,有的留了下來。
最後許小圓清點了一下,留下來的竟然有一半之多。
留下的人對許小圓跪下道:「我等不是想要礙側妃的眼,只是娘家無人,實在沒有去處。又恐外面兵荒馬亂,我等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雙兒,怕是出了這門再無活路。王爺他英明神武,懇請側妃收留我等些時日,待王爺大業得成,天下安定,我等再行離開。」
許小圓忽然覺得,這些人其實也沒有當初他以為那樣,只會爭寵宅斗。他們心裡也是明白的,只是環境所迫,不得不如此。
留下的,就留下了。
只是留下來的命運,就全系靠在寧王一人的身上了。
在寧王解丞回到京城時,其兄瑞王解與也同時回到了京城。
二人進宮面聖時,在皇帝的寢宮前相遇。瑞王看著寧王道:「五弟這齣京一趟,人都變了個樣。不知五弟這一路上是去哪裡散心了,回來得可真快!」
寧王笑道:「皇兄出京這一趟想來也是尋得名醫,如今紅光滿面,氣色大好。咱們彼此彼此。」
瑞王輕笑一聲,並不反駁:「五弟請。」
「皇長兄請!」寧王道。
二人進到宮中,太子解琮和皇后張氏已經陪在皇帝身旁了。
二人看到神采煥然一新的寧王與瑞王,皆是一驚。
「兒臣拜見父皇!」寧王、瑞王跪下拜道。
「平身吧。」皇帝望著二人的改變,好像並無太多驚訝,「你兄弟二人回來了?好、好。」
說完連著咳了好幾聲。
寧王趕忙拿枕頭給皇帝墊著靠上,瑞王拿面巾給皇帝潔面。
「父皇身體怎樣?」這句憋在二王心中的話卻是問不出口了。
皇帝的寢宮中有五個人,此刻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靜。
「你們能趕在父皇大行之前回來,父皇已經深感欣慰了。」最後還是皇帝打破了這篇寂靜。
「父皇春秋鼎盛,怎可說如此喪氣話。」寧王道。
「父皇不過龍體欠安,比如一定能好起來的。」瑞王道。
「是啊,我與母后晝夜伺候跟前,父皇一定能早日康復。」太子也趕忙道。
「回來見著就行,你們都回吧。朕累了,想休息了。」皇帝道,「朕身體欠佳,隨後幾日早朝,就由皇后代朕垂簾聽政。」
作者有話要說:
第75章
第七十五章、皇上駕崩了
皇后垂簾聽政一事震驚朝野,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皇上本就龍體欠安,如此一來,豈不更是大權旁落,張氏坐大。
支持太子的大臣則認為:「太子是儲君,天下早晚都是太子的。如今皇后監國,難道不是順理成章?」
反對的大臣則道:「既然太子是儲君,為何不讓太子監國要讓皇后監國?這究竟是皇上的意思,還是張氏的意思到未可知。」
更有人道:「太子終究只是太子,儲君也不過是儲君而不是君。太子監國也不是順理成章的事。」
「你這話什麼意思?儲君難道不是未來的君主?你是何居心,想造反嗎?」太子的擁躉厲聲責問。
幾方吵得不可開交,卻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太子在後堂聽著外面的爭論,氣得不行,在屋子裡轉了兩圈,喊道:「來人,把廷尉都尉叫來,我要給這些迂腐老頭一點顏色看看。」
「站住,不許去。」皇后喝止道。
太子義憤填膺地對皇后道:「母后難道沒聽到這些亂臣賊子都在說些什麼,為何要阻止兒臣?」
「聽到了。那又如何,這是皇上下的令,他們有任何辦法嗎?」皇后問。
太子一想,也是。外面那些亂臣賊子叫得再歡,又能奈何。但是……
「難道就放任他們如此?」太子問道。
「不是不讓你教訓他們,但現在還不是時候。你父皇,他只是身體欠安,又不是駕崩了。」皇后冷笑道,「但倘若他們不知好歹,本宮也不介意殺雞儆猴。」
太子大喜過望:「母后英明。」
皇后淡淡一笑,往前朝走去。
一旁的太監高聲唱道:「皇后娘娘駕到。」
皇后轉過後堂,在前朝垂簾屏風後就坐。
太子的支持者見了,跪拜道:「參見皇后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其餘人等則是面面相覷。
「平身。」皇后隨後問,「怎麼,有的人是想違抗聖命呢,還是不把本宮這個皇后放在眼裡。」
反對者中有人上前道:「娘娘,我等不是違抗聖命,也不敢對娘娘不敬。只是古往今來都沒有這樣的道理。前朝是有過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可那也是皇上駕崩,主君年少,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許小圓讓丫鬟、僕從端來一盤盤的金銀珠寶。對他們說:「風雨欲來,想走的,帶上你們面前的那盤珠寶,現在就可以走了;想留的,就暫時留下來,珠寶就沒有了。」
所有的人都很驚訝,也有疑惑。她們覺得許小圓不記恨她們都不錯了,怎麼還會給遣散費。更讓她們不安的是許小圓那句風雨欲來。
後院的人看到此番歸來煥然一新、英氣逼人,行事雷厲風行的寧王,就知道現在的寧王,不是以前那個寧王了。
因為不同的心理和自身情況,有的選擇了拿著金銀珠寶離開,有的留了下來。
最後許小圓清點了一下,留下來的竟然有一半之多。
留下的人對許小圓跪下道:「我等不是想要礙側妃的眼,只是娘家無人,實在沒有去處。又恐外面兵荒馬亂,我等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雙兒,怕是出了這門再無活路。王爺他英明神武,懇請側妃收留我等些時日,待王爺大業得成,天下安定,我等再行離開。」
許小圓忽然覺得,這些人其實也沒有當初他以為那樣,只會爭寵宅斗。他們心裡也是明白的,只是環境所迫,不得不如此。
留下的,就留下了。
只是留下來的命運,就全系靠在寧王一人的身上了。
在寧王解丞回到京城時,其兄瑞王解與也同時回到了京城。
二人進宮面聖時,在皇帝的寢宮前相遇。瑞王看著寧王道:「五弟這齣京一趟,人都變了個樣。不知五弟這一路上是去哪裡散心了,回來得可真快!」
寧王笑道:「皇兄出京這一趟想來也是尋得名醫,如今紅光滿面,氣色大好。咱們彼此彼此。」
瑞王輕笑一聲,並不反駁:「五弟請。」
「皇長兄請!」寧王道。
二人進到宮中,太子解琮和皇后張氏已經陪在皇帝身旁了。
二人看到神采煥然一新的寧王與瑞王,皆是一驚。
「兒臣拜見父皇!」寧王、瑞王跪下拜道。
「平身吧。」皇帝望著二人的改變,好像並無太多驚訝,「你兄弟二人回來了?好、好。」
說完連著咳了好幾聲。
寧王趕忙拿枕頭給皇帝墊著靠上,瑞王拿面巾給皇帝潔面。
「父皇身體怎樣?」這句憋在二王心中的話卻是問不出口了。
皇帝的寢宮中有五個人,此刻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靜。
「你們能趕在父皇大行之前回來,父皇已經深感欣慰了。」最後還是皇帝打破了這篇寂靜。
「父皇春秋鼎盛,怎可說如此喪氣話。」寧王道。
「父皇不過龍體欠安,比如一定能好起來的。」瑞王道。
「是啊,我與母后晝夜伺候跟前,父皇一定能早日康復。」太子也趕忙道。
「回來見著就行,你們都回吧。朕累了,想休息了。」皇帝道,「朕身體欠佳,隨後幾日早朝,就由皇后代朕垂簾聽政。」
作者有話要說:
第75章
第七十五章、皇上駕崩了
皇后垂簾聽政一事震驚朝野,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皇上本就龍體欠安,如此一來,豈不更是大權旁落,張氏坐大。
支持太子的大臣則認為:「太子是儲君,天下早晚都是太子的。如今皇后監國,難道不是順理成章?」
反對的大臣則道:「既然太子是儲君,為何不讓太子監國要讓皇后監國?這究竟是皇上的意思,還是張氏的意思到未可知。」
更有人道:「太子終究只是太子,儲君也不過是儲君而不是君。太子監國也不是順理成章的事。」
「你這話什麼意思?儲君難道不是未來的君主?你是何居心,想造反嗎?」太子的擁躉厲聲責問。
幾方吵得不可開交,卻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太子在後堂聽著外面的爭論,氣得不行,在屋子裡轉了兩圈,喊道:「來人,把廷尉都尉叫來,我要給這些迂腐老頭一點顏色看看。」
「站住,不許去。」皇后喝止道。
太子義憤填膺地對皇后道:「母后難道沒聽到這些亂臣賊子都在說些什麼,為何要阻止兒臣?」
「聽到了。那又如何,這是皇上下的令,他們有任何辦法嗎?」皇后問。
太子一想,也是。外面那些亂臣賊子叫得再歡,又能奈何。但是……
「難道就放任他們如此?」太子問道。
「不是不讓你教訓他們,但現在還不是時候。你父皇,他只是身體欠安,又不是駕崩了。」皇后冷笑道,「但倘若他們不知好歹,本宮也不介意殺雞儆猴。」
太子大喜過望:「母后英明。」
皇后淡淡一笑,往前朝走去。
一旁的太監高聲唱道:「皇后娘娘駕到。」
皇后轉過後堂,在前朝垂簾屏風後就坐。
太子的支持者見了,跪拜道:「參見皇后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其餘人等則是面面相覷。
「平身。」皇后隨後問,「怎麼,有的人是想違抗聖命呢,還是不把本宮這個皇后放在眼裡。」
反對者中有人上前道:「娘娘,我等不是違抗聖命,也不敢對娘娘不敬。只是古往今來都沒有這樣的道理。前朝是有過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可那也是皇上駕崩,主君年少,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