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就如那年大皇子帶兵擊退羌族一百公里替明光帝賀壽,也的確做到了,可是翻了年,等到草原上青黃不接的時候,敵人還不是照樣進犯,從沒說擊退幾次就打怕了的。
不過邊關問題是由來已久,從有邊線起,就有邊關問題,雖令人心煩,建平帝卻也知道無甚解決辦法,只能人力物力這麼耗下去,總不能就不管邊民了吧?
這日早朝的主題依舊是戍邊問題。
聽得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出主意,葉崢也站出來提了句:「聖上,臣家裡最近研製出一物,或可試試。」
建平帝一聽就來了興趣:「哦?葉愛卿也懂行軍打仗,快說來朕聽聽?」
葉崢道:「臣這裡有一樣東西,叫鞭炮,點燃時能發出陣陣炸響之聲,臣聽聞遊牧民族犯邊主要依靠的是□□寶馬的神駿,若能廢了他們的坐騎,光憑人海戰術,我方兵士也能強壓對方一頭——」
葉崢正在侃侃而談,只聽武將隊伍里有個人重重一哼。
大啟文武將之間的嫌隙由來已久。
因武將多為莽直性子,平素在外征戰,風裡來雨里去的,自然看不起這群只會打嘴巴官司的文官,覺得他們巧舌如簧,只靠阿諛諂媚就能比他們這些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升官還要快,還要得聖上重用。
文官呢,則多有瞧不上這些武將,覺得這就是些草莽,整日裡只會打打殺殺有辱斯文,說話從不講究語言的藝術,一點不肯迂迴曲折,有時候自己給點顏色,對方反而開染坊,直直就給撅回來了,是不識好歹,不同文墨,個頂個的粗俗人。
時間長了,自然是各自為政,懶得多同對方廢話,就是有涉及對方的議題,只要聖上不明著問,那就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讓這群大老粗/老迂腐自己頭疼去吧!
今日朝會的主題是戍邊,那自然是歸屬武將那邊的議題沒得說,文官這邊也就虛應故事,隨意聽聽得了,故而先前多是武將在發言,文官是不大說話的。
而葉崢,可能是因著調回京中時間不長,朝會參加地少了,自然同別人沒有這份默契,再加上幫著建平帝處理事情慣了,看問題的眼光比較全面,武將發言的時候他也認真聽著,心內還思考著解決辦法,當武將們告一段落,他也醞釀成熟了,自然就站出來暢所欲言。
且不管他說得對還是不對,此舉卻是大大冒犯了武官集團。
你一個朝會上的新人,嘴上無毛的三品文官小子,恐怕連邊關的門朝南朝北開都不知道吧,俺們武官集團在商討正事,要你站出來多話?
一個武將當即出列:「軍機要務,你一個三品文職懂個啥,少在聖上跟前大放厥詞,以免惹人發笑!」
葉崢被說得一愣,怎麼個情況?熱辣辣地,好沖人啊!
文官隊伍里,周紀明,還有其他幾個文官則朝葉崢擺手,意思這是武官的事,咱們少發言,讓他們大老粗自己愛怎麼發揮去。
葉崢先瞟瞟文官隊伍,又瞟瞟武官隊伍。
先前沒在意,這時候卻看出點機鋒來,站得是涇渭分明啊。
——懂了。
這就看出先帝和今上的不同了,除非明光帝有意放任,不然沒誰敢在明光帝表示要聽一個朝臣說話的時候刻意打斷的。
但是大臣們都摸清了今上建平帝是個好性子,建平帝的朝會上他們就敢。
建平帝果然還是樂呵呵的:「張都尉,葉愛卿說的也沒錯啊,你就有意見,等葉愛卿把話說完嘛。」
張都尉又哼一聲:「有啥好聽的,文人懂個——懂個錘子打仗!」
他想說懂個屁,但屎尿屁的,到底當著聖上面不雅,好歹咽了回去。
文官一聽也毛了。
這話忒也看不起人了。
當即反駁:「此言差矣,文人怎麼就不懂打仗了,古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典故,莫非典故的主角子房先生就不是文人了?」
「聲名顯赫的臥龍先生,雖被後世尊為武聖,難道臥龍先生就不是文人了?」
我們只是懶得在朝會上和你們武夫爭鋒,可不承認文人不懂打仗。
「哪個兵營里還沒有軍師了,軍師莫非不是文人?」
「若無文人相助,你們武將只曉得逞匹夫之勇,有多少兵士也都帶溝里去了!」
張都尉那話一出,自己也知道掃射了,但人家子房先生和諸葛武聖那可都是文武兼備的千古奇人,就現在大啟朝堂上這幾塊料,怎麼配同他們相提並論?
再說了,這樣的奇才,世上能得幾人?
但武將多是笨嘴拙舌的,便是心裡有一通大道理,口裡一急也說不出來。
文人都是長於弄舌的,一旦被他們抓到把柄,那帽子就一頂一頂往上扣,根本不給武將還嘴的餘地。
反而挑起這個話題的中心人物,葉崢和建平帝,被晾在一邊了。
下朝後,葉崢被召入建平帝起居殿,君臣二人對坐半晌,心裡俱是無語。
還是葉崢先開口:「聖上,你得拿出威儀來啊。」
你是帝王你最大,得維持秩序啊!
不然如今天這樣的情況,肯定還會三番五次發生,朝會上吵成一鍋粥,那肯定不利於朝事啊!
建平帝依舊沒有半點生氣的樣子,反而一副,果然皇上不易當啊的樣子。
不過邊關問題是由來已久,從有邊線起,就有邊關問題,雖令人心煩,建平帝卻也知道無甚解決辦法,只能人力物力這麼耗下去,總不能就不管邊民了吧?
這日早朝的主題依舊是戍邊問題。
聽得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出主意,葉崢也站出來提了句:「聖上,臣家裡最近研製出一物,或可試試。」
建平帝一聽就來了興趣:「哦?葉愛卿也懂行軍打仗,快說來朕聽聽?」
葉崢道:「臣這裡有一樣東西,叫鞭炮,點燃時能發出陣陣炸響之聲,臣聽聞遊牧民族犯邊主要依靠的是□□寶馬的神駿,若能廢了他們的坐騎,光憑人海戰術,我方兵士也能強壓對方一頭——」
葉崢正在侃侃而談,只聽武將隊伍里有個人重重一哼。
大啟文武將之間的嫌隙由來已久。
因武將多為莽直性子,平素在外征戰,風裡來雨里去的,自然看不起這群只會打嘴巴官司的文官,覺得他們巧舌如簧,只靠阿諛諂媚就能比他們這些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升官還要快,還要得聖上重用。
文官呢,則多有瞧不上這些武將,覺得這就是些草莽,整日裡只會打打殺殺有辱斯文,說話從不講究語言的藝術,一點不肯迂迴曲折,有時候自己給點顏色,對方反而開染坊,直直就給撅回來了,是不識好歹,不同文墨,個頂個的粗俗人。
時間長了,自然是各自為政,懶得多同對方廢話,就是有涉及對方的議題,只要聖上不明著問,那就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讓這群大老粗/老迂腐自己頭疼去吧!
今日朝會的主題是戍邊,那自然是歸屬武將那邊的議題沒得說,文官這邊也就虛應故事,隨意聽聽得了,故而先前多是武將在發言,文官是不大說話的。
而葉崢,可能是因著調回京中時間不長,朝會參加地少了,自然同別人沒有這份默契,再加上幫著建平帝處理事情慣了,看問題的眼光比較全面,武將發言的時候他也認真聽著,心內還思考著解決辦法,當武將們告一段落,他也醞釀成熟了,自然就站出來暢所欲言。
且不管他說得對還是不對,此舉卻是大大冒犯了武官集團。
你一個朝會上的新人,嘴上無毛的三品文官小子,恐怕連邊關的門朝南朝北開都不知道吧,俺們武官集團在商討正事,要你站出來多話?
一個武將當即出列:「軍機要務,你一個三品文職懂個啥,少在聖上跟前大放厥詞,以免惹人發笑!」
葉崢被說得一愣,怎麼個情況?熱辣辣地,好沖人啊!
文官隊伍里,周紀明,還有其他幾個文官則朝葉崢擺手,意思這是武官的事,咱們少發言,讓他們大老粗自己愛怎麼發揮去。
葉崢先瞟瞟文官隊伍,又瞟瞟武官隊伍。
先前沒在意,這時候卻看出點機鋒來,站得是涇渭分明啊。
——懂了。
這就看出先帝和今上的不同了,除非明光帝有意放任,不然沒誰敢在明光帝表示要聽一個朝臣說話的時候刻意打斷的。
但是大臣們都摸清了今上建平帝是個好性子,建平帝的朝會上他們就敢。
建平帝果然還是樂呵呵的:「張都尉,葉愛卿說的也沒錯啊,你就有意見,等葉愛卿把話說完嘛。」
張都尉又哼一聲:「有啥好聽的,文人懂個——懂個錘子打仗!」
他想說懂個屁,但屎尿屁的,到底當著聖上面不雅,好歹咽了回去。
文官一聽也毛了。
這話忒也看不起人了。
當即反駁:「此言差矣,文人怎麼就不懂打仗了,古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典故,莫非典故的主角子房先生就不是文人了?」
「聲名顯赫的臥龍先生,雖被後世尊為武聖,難道臥龍先生就不是文人了?」
我們只是懶得在朝會上和你們武夫爭鋒,可不承認文人不懂打仗。
「哪個兵營里還沒有軍師了,軍師莫非不是文人?」
「若無文人相助,你們武將只曉得逞匹夫之勇,有多少兵士也都帶溝里去了!」
張都尉那話一出,自己也知道掃射了,但人家子房先生和諸葛武聖那可都是文武兼備的千古奇人,就現在大啟朝堂上這幾塊料,怎麼配同他們相提並論?
再說了,這樣的奇才,世上能得幾人?
但武將多是笨嘴拙舌的,便是心裡有一通大道理,口裡一急也說不出來。
文人都是長於弄舌的,一旦被他們抓到把柄,那帽子就一頂一頂往上扣,根本不給武將還嘴的餘地。
反而挑起這個話題的中心人物,葉崢和建平帝,被晾在一邊了。
下朝後,葉崢被召入建平帝起居殿,君臣二人對坐半晌,心裡俱是無語。
還是葉崢先開口:「聖上,你得拿出威儀來啊。」
你是帝王你最大,得維持秩序啊!
不然如今天這樣的情況,肯定還會三番五次發生,朝會上吵成一鍋粥,那肯定不利於朝事啊!
建平帝依舊沒有半點生氣的樣子,反而一副,果然皇上不易當啊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