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於三娘的朋友實在不少,朝廷陸續收到了各地縣衙提出要修縣誌的摺子。既然底下人這般積極主動想要幹活,朝廷自然是統統批准了。

  卻說朝中負責修史的人中有個叫吳兢的,已經七十三歲,仍一心撲在修史大業中。他一生為朝廷著書無數,從梁、陳、齊、周、隋幾代的史書,到當代的實錄,他都曾經負責主持修纂,而他最有名的著作要數《貞觀政要》無疑。

  《貞觀政要》一書講述太宗皇帝的為政理念,書成之後立刻被藏于禁中,屬於皇帝和皇子們的必讀書目。

  前段時間李隆基還曾命人把它雕版印刷出來,一下子把吳兢的聲譽推到最高點。

  吳兢已經七十多歲,精神頭卻極好,不僅每天吃好睡好,還按時按點去史館幹活。

  吳兢有個學生叫張鎬,近幾年拜在吳兢門下求學,憑藉著吳兢弟子的名頭時常在長安諸多宴飲場合混吃混喝。他也不求出頭,只圖喝個盡興。

  這日張鎬從別處謄抄了一份縣誌綱要,特地拿來給吳兢看。

  「聽聞這是個小女娃寫的,她今年才十五歲,卻在藍田縣幹得有聲有色,當真是了不得啊。」張鎬邊把帶來的文稿拿給吳兢看邊和吳兢感慨。

  吳兢對三娘這位神童出身的當朝才女也有所耳聞,他是修過《則天實錄》的人,自是知曉天底下也有許多才學出眾的奇女子。

  只不過吳兢不曾接觸過三娘其人。他素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待在史館中儘自己的修史責任。除去外任為官的幾個任期,剩下三十餘年他都是伴著史書過活的。

  張鎬也是知道吳兢這輩子都交付給了修史這樁功在千秋的大事業,所以他一拿到這份已經被傳抄開的縣誌綱要便拿過來給吳兢過目。

  三娘從小好讀書,禁中藏書幾乎都被她讀完了,賀知章、鍾紹京家中的藏書也都印刻在她腦海中。

  是以在提出修《藍田縣誌》的時候,她便集各家之所長搗鼓出了這麼一份縣誌綱要,也就是整本縣誌的骨架。當初她能那麼容易說服崔縣令尚書朝廷,也是因為她在開口時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誰會拒絕一份不用怎麼費心就能拿到手的功勞呢?

  三娘跟著賀知章去曾禁中藏書看的時候,也翻閱過吳兢的各種著述,瞧見其中的優點也活學活用地挪了過來。

  張鎬眼光毒辣,一下子便瞧出了這份綱要的厲害之處。

  這東西看似簡單,實則要做出來不知得費多少功夫。

  這約莫就是所謂的「大繁若簡」。

  吳兢細細看完自家學生帶來的文稿,也忍不住感慨道:「後生可畏啊。」

  這樣的後生,竟還是個女娃娃!

  難怪那越國公鍾紹京如今直接搬到藍田縣去住了,光憑這份綱要便能看出她的過人之處。

  須知世間許多人都是沒主意的,旁人往東他們便往東,旁人往西他們便往西,若是你不給他們個章程,他們便無所適從;你給的章程太難,他們還會望而卻步。

  《周易》說得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以這女娃娃的狀元之才,絕非不能把整份綱要寫得花團錦簇、句句雕琢,偏她就是把它寫得連只粗識幾個大字的胥吏都能看明白,圖的就是「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若是《藍田縣誌》修得足夠好,那麼朝廷極有可能下令讓天下郡縣照著修。

  這正是《周易》中所說的成大德、立大業!

  吳兢修了半輩子的史書,自覺這輩子也不算虛度。如今看了這女娃娃的種種做法,才知曉什麼叫做長江後浪推前浪。

  「等休沐日,我們也去藍田縣看看。」吳兢說道。

  張鎬也對藍田縣好奇極了,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待到吳兢休沐,張鎬便早早過來侍奉他前往藍田縣。

  入了藍田縣境內,感覺便有些不同了,官道上車馬往來不斷,俱是要出入長安的商賈。

  這倒是不算稀奇,稀奇的是許多人臉上都有著淘到寶貝的歡喜。

  張鎬半路上陪吳兢停下來歇腳,與同樣停駐在路邊的商賈聊了聊,才知道他們本是長安商賈,此番特地過來藍田縣採購。

  從前他們都不曉得藍田縣有這樣多的好東西,且這邊對商賈還十分熱情,倉庫價格公道,貨源穩定可靠,考慮到長安寸土寸金的高昂價格,他們都已經相約在藍田縣多租用幾個貨倉作為中轉地。

  藍田縣的人才也多,那些能工巧匠參加比賽時展現出來的水平看得人一愣一愣的,可惜他們搶不到人,只能搶點好貨了。

  士農工商之中商排最末,許多人都不樂意與商賈打交道,沒想到藍田縣居然有意識地把自己發展成商業要地。

  那五花八門的「權威賽事」更是叫張鎬嘖嘖稱奇,看看這些商賈花了錢還眉開眼笑,可見他們不是不願意掏錢,而是旁人沒有這種叫他們花了錢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大寶貝的本領!

  聽聞這些事也都是那位郭少府的安排,張鎬不得不讚嘆她不僅文才了得,還是極其難得的能員幹吏,便是讓她去當一方太守也絕對不成問題。

  張鎬把自己打聽來的事說給吳兢聽。

  吳兢更覺這女娃娃不簡單。

  師徒倆一路走走停停,瞧見路邊的農人都要去聊上幾句。

  一聊才知道不僅商賈開心,百姓們也開心,說起他們那位郭少府時臉上都是由衷的愛戴。<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