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娘聽後來了興趣,傾身向前詢問老鄭:「你孫女會騎馬嗎?」

  「會的。」老鄭忙答道。

  「那正好,你讓你孫女過來一趟,看她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出去走走。」三娘含笑吩咐。

  老鄭的孫女很快過來了,她叫鄭瑩,今年也才十六歲,不過按照時人的婚俗,她這個年紀很多都結婚生子了,她卻還是作少女打扮。

  說是少女打扮也不太恰當,她穿著一身皂吏常穿的青衣,這身衣裳雖少了幾分少女的明媚,卻十分便於行動,要騎馬出行都不必再換衣裳的。

  三娘看到鄭瑩後目光熠熠發亮。

  是個長得很好看的小娘子!

  三娘招呼鄭瑩坐下與自己說話。

  鄭瑩得知三娘準備去走訪名冊上的鰥寡孤獨與耋耄老人,需要自己隨行做記錄,面上滿是歡喜之色。

  她是有心想接自己祖父班的,可是不管是家中叔伯還是同宗表兄弟都對此嗤之以鼻。

  他們雖然不識多少字也不會算幾個數,但是他們有一項極大的優勢——

  他們是男丁。

  只有男丁才有資格接祖父的班。

  她一個女孩子遲早是要嫁人的,且從前也沒有女子接這種肥差的先例,所以即便是很疼愛她的祖父也從沒考慮過推薦她入縣衙接班。

  得知三娘高中進士、還要來她們藍田縣的時候,鄭瑩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

  她知道以自己的出身不可能像三娘這樣參加科舉,只要三娘願意給她一個縣吏的位置她就滿足了!

  鄭瑩積極展示自己的能力:「城裡的我都知道在哪裡,城外的路我也會走,就是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戶。」

  三娘聽鄭瑩這麼說,更覺自己才來第一天就撿到個寶貝。她露出開懷的笑容,拉著鄭瑩的手說道:「那我們今兒先在城裡走一走,明兒再出城去。」

  至於走訪完以後下一步要做什麼,那得等走訪完以後再說。

  兩個小姑娘當即湊一塊商量起接下來的環縣城走訪路線來。

  老鄭在旁邊干站著,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孫女得了他們這位郭少府的賞識,應該是……應該是好事吧?

  第82章

  三娘前腳出門, 其他人也知曉三娘把鄭瑩討到身邊的事。

  眾人倒是沒太大反應,人三娘本來就是個女孩兒,身邊要個女縣吏跟著挺正常的, 她身邊要全是男的才奇怪。何況鄭瑩還是個熟手,肯定能幫上三娘不少忙。

  三娘也沒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既然當了縣尉, 她就干縣尉該乾的活,不能白白被人喊一聲「郭少府」。

  一般來說縣令會定時慰問縣中的鰥寡孤獨,年紀太小以及年紀太大的得送點糧油米麵之類的物資,處於婚嫁年齡(男子二十以上、女子十五以上)的得統統登記造冊定期舉辦官方相親大會。

  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人力就是最重要的資源, 上頭給縣官的考核指標除了規定的賦稅徭役以外就是看你縣裡的人口了。

  積極提高生育率嘛,不寒磣!

  三娘在城中走訪了幾家, 問題都不大。畢竟這些人都在縣城裡略有薄產, 雖稱不上大富大貴,在百姓之中還算家底豐厚的類型。

  時人和離與再嫁都還挺稀鬆平常, 真正喪夫寡居的寡婦並不算太多。

  即使她們自己還沒這個想法, 縣衙的官媒那邊也會時不時拉出一溜壯漢詢問她們有沒有改嫁意向。

  要是已經走出喪夫之痛的話,她們這日子其實過得還算精彩。

  三娘反而從她們嘴裡聽到不少同里的事情,很多結婚生子沒幾年的婦人因為丈夫從軍去了,很多都是三五年見不著丈夫的面,日子過得不是寡婦勝似寡婦。

  這一點三娘此前其實在讀到王昌齡那首「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以及李白那首「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的時候她就了解過了,只是真正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感覺又與讀詩時大不相同。

  這些女子一邊獨自撫育兒女、奉養老人, 一邊惦念著遠在邊關保家衛國的丈夫,心裡的煎熬哪裡是旁人能體會的。

  偏偏聖人熱愛開疆拓土、朝廷連年對外征戰, 各地不得不一茬一茬地往邊關送人,如今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這樣的一個女人必須獨守空房。

  可不就過得比寡婦還寡婦嗎?

  三娘暫且把這件事記在心裡,並沒有貿然去拜訪這些留守家中的將士妻眷,她已經入仕為官,不能像以前一樣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一件事起了頭就得等收了尾再考慮其他。

  《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那么小的魚兒,你多翻幾次面就散架了,哪裡還能做出好吃的菜?

  所以如果沒能拿出對應的解決方案來,最好不要貿然下達政令,絕對不能施行「煩政」,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想法,弄得當地百姓連走路該先伸哪只腳都不曉得了。

  三娘帶著鄭瑩在縣城裡轉悠了一圈,熱情地邀鄭瑩到自己家住下,方便明兒趕早出城去。

  三娘現在可是縣裡的官,鄭瑩自然沒有拒絕她邀請的道理。

  經過一天的相處,鄭瑩已經初步了解了她們這位剛上任的郭少府:她遇到人是真能侃啊。

  甭管遇到的是街頭擺攤的老嫗,還是帶著孩子孀居的新寡婦人,她都能和別人說上半天。而且不管遇到多嘮叨的老人,她都能陪坐在旁聽得津津有味,沒有絲毫不耐煩。<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