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他, 只因今日是本季度的《兩京文選》的發售日期,每到這一天, 那常年往來於兩京之間的書船雲集也雲集於曲江河畔。

  不管是單純想出來玩的, 還是想第一時間買到《兩京文選》的,大多會選在這天出來逛一逛獨屬於天下藏書的特別「集市」。

  說起《文選》,最有名的便是《昭明文選》,光憑著這本書便讓昭明太子名垂青史、引得無數人追憶其風采。

  如今每個季度刊出的《兩京文選》,乃是朝廷掌握雕版印刷技術以後由東宮提出來的,說是大唐文風之盛實屬古之未有, 期望能匯聚天下博學之士於崇文館擇選近期佳文刊行,以便後人能夠窺見盛唐風采。

  許是因為太子李瑛吹捧得足夠賣力, 句句都搔到了李隆基的癢處,李隆基居然撥了不少人給東宮推行此事。

  太子李瑛借《兩京文選》聚攏了不少人才, 手頭也有了不少事可忙,連發牢騷的閒工夫都少了,這幾年來武惠妃也沒逮著他什麼錯處,只能偶爾吹吹枕頭風。

  事實上連枕頭風的用處也越來越小了。

  眾所周知,男人永遠都喜歡年輕的,武惠妃兒子都二十出頭了,自己也四十多歲了,再如何精心保養也抵不過歲月風霜一天天的侵染。

  而李隆基本身就是以貌取人到極點的存在,當初他可以因為武惠妃更年輕更貌美而冷落太子生母趙麗妃,自然也會因為武惠妃年華老去而冷落她,改為寵幸更年輕貌美的新人。

  正應了那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

  更令武惠妃接受不了的是,李隆基居然和她兒媳壽王妃楊氏有了首尾,前年竟是命壽王妃楊氏出家為女道士,變相解除了她的王妃身份,興許不知哪天就會把她接進後宮。

  武惠妃發現這件事以後都無暇去針對太子李瑛了。

  因為她自己就是開元年間入宮後驟然讓所有「舊人」失去寵愛的存在,所以她更擔心有人會取代她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位置。

  相比於朝堂上與後宮中這些風風雨雨,讀書人們更在意今天能不能買到新鮮出爐的《兩京文選》以及選購到心儀的書籍。

  尤其是準備改選崇玄學的人,更是要採購《列子》《文子》等道家經典,準備看看換個賽道會不會更容易高中。

  曲江池畔的皇家林苑中也十分熱鬧,今天群臣負責招待遠道而來的東女國女王之子及其使臣。

  東女國之所以叫「女國」,是因為她們有重女輕男的風俗,歷來都以女子為王,且一般會同時選出大小二王,大王死、小王繼,鮮少有篡位奪權的事情發生。

  東女國遠在蜀西,毗鄰党項,來一趟著實不容易,所以李隆基命人隆重地招待她們,還封東女國女王趙曳夫為歸昌王。

  歡宴過後,東女國使者沒有立刻回住處,而是想在曲江池畔走走,領略一下大唐風光。負責接待的官員自然不會阻止,還派人給他們引路,免得他們不小心迷了路找不回驛館。

  瞧見不遠處的河岸邊熱鬧非凡,東女國使者不由追問那是在做什麼。

  接待官員笑著回答:「這是往來於兩京之間的書船,今兒恰好是《兩京文選》刊出的日子,不少人都特意過來買回去看。」

  東女國雖然和川蜀是鄰居,但文教方面要落後許多。使者們都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那一小撮人,聞言立即表示自己也想登上書船見識一下。

  大唐還沒有不允許書籍外流的規矩,各國想學習大唐文化都可以派交流生來大唐求學,整體氣氛相當開放包容。

  接待官員笑著帶領使者前往書船。

  正走著,忽聽不遠處有馬蹄聲傳來。

  眾使者下意識抬頭看去,卻見一妙齡少女身著紅如焰火的獵裝騎馬經過,身邊是幾個年齡相仿的少年人。

  分明都是鮮衣怒馬的少年男女,不少人卻都是第一眼就瞧見了被簇擁在中間的女孩兒。

  冬日中的遠山林木枯槁,只剩一樹樹梅花傲立於天地之間,而她也似那雪中紅梅般亮眼。

  仿佛是天地間唯一的亮色。

  事實上若是細看的話,會發現她身邊那幾個少年男女相貌也不差。

  東女國使者們本來就以女子為重,一場宴會下來沒見到幾個女子本來有些失望,瞧見剛才那行人遠去以後不由追問起那是誰。

  接待官員剛才也掃了一眼那群少年男女,聞言笑著解答道:「那是郭家三娘,我朝有名的小才女,從小便聰慧過人,這書船與《兩京文選》都是她牽的頭,她提出這些建議時還不足十歲。滿十二歲以後,她被特許入國子監讀書,年年都拿上等,本來試十帖過六帖便可,她每次都是十帖皆通,不知愧煞多少男兒。」

  本來這郭家三娘初入國子監,很多博士都是不樂意教她的,後來發現她的存在能激勵那些懶懶散散的生員,便把她留下了。

  這接連三年的上等,又讓國子監博士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關於能不能給她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資格。

  女子應試著實是前所未有的事。

  可是據說當初當今聖上曾經金口玉言表示允許她應試,且也沒有明文規定女子不得赴考,所以禮部和國子監討論來討論去,吵了一輪又一輪,最後是因為玉真公主的保薦才捏著鼻子把她添進今年春闈的名單里。

  沒辦法,當今聖上那幾個關係親近的兄弟都沒了,只剩下玉真公主一個同母妹妹最為親厚。別人的面子他們可以不給,玉真公主總要給的。<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