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4章

  這次嵩山之約, 一開始並沒有太多人在意,賀知章等人都是朝堂邊緣人物,不是閒居在家就是半退休狀態, 做什麼都不會特別引人注目。

  哪怕李儼這個皇孫向太子李瑛請示此事,太子李瑛也沒放在心上。

  倒是李騰空和李林甫表示想去嵩山尋訪焦鍊師的時候,李林甫這個當爹的多問了幾句。得知是小孩子一塊出去玩, 李林甫便答應下來,只讓她帶上些得用的人手。

  三娘本人也並沒有把這件事看得多麼隆重,於她而言這就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朋友聚會。

  所以在邀請完所有能邀請的人以後,三娘很快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上課、讀書、習字以及發展自己的各項興趣愛好之中去。

  只是許多事情當時所有人都覺得尋常至極, 後來的人提起來卻都覺得那是一場難得的盛事。

  古詩有雲「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說的就是九月伊始, 人們應當開始縫製寒衣了。

  這便是授衣假的來由了, 五月休田假,九月休授衣假, 體現的是朝廷對農業的重視。事實上朝堂上那麼多達官貴人又有幾個是真的需要自己下田、需要自己製衣的?

  三娘也是與左鄰右里交流多了, 才從旁人那兒知曉冬衣用的布織出來後非常硬,須得反覆捶打才能用來縫製寒衣,所以光是搗衣這個步驟就耗費不少功夫。

  難怪授衣假會這麼長!

  還沒到九月,三娘就從岑勛那拿到了李白的新作。

  竟是一首《將進酒》!

  《將進酒》也出自漢樂府,後人大多寫成飲酒詞,李白也不例外。據岑勛轉述, 李白是一邊勸酒一邊唱,勸得他和丹丘子派僮僕去縣裡沽了好幾次酒。

  和李白喝酒痛快是痛快, 就是比較費錢。

  三娘迫不及待地讀完李白這首詩,很快知道到底有多費錢了。

  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這得多能喝啊!

  當然,勸酒還是次要的,更要緊的是整首詩讀起來豪氣干雲,叫人忍不住跟著擊節而嘆。

  尤其是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更是讓人讀來神清氣醒。倘若是懷才不遇、心中愁悶之人,哪個聽了不得痛飲三大白?

  三娘一沒有愁悶,二不會飲酒,讀著也覺這首詩當真妙絕!

  「可惜我沒能親耳聽太白先生唱。」三娘頗覺遺憾地說道。要是她能親眼見證太白先生是怎麼唱出這首詩來的,那可得寫篇文章好好記下來!

  岑勛道:「你又不能喝酒,說不準你在場的話,太白就不寫這詩了。」

  三娘聽後覺得岑勛說得也對,便不再嘀咕岑勛不等他們一起去丹丘子家的事。

  想來許多名篇都是恰逢其會才能寫出來的,若是時不對、地不對、人不對,興許根本不會面世。

  三娘興沖沖拿著《將進酒》去與賀知章他們分享。

  賀知章、張旭他們本來就愛喝酒,讀了這首詩頓時對李白十分感興趣。連帶汝陽郡王李璡都從李俅那兒知曉了此人,說是到時候要和李俅他們一同前去嵩山拜訪李白。

  賀知章有賀知章的朋友,汝陽郡王又有汝陽郡王的朋友,一通呼朋喚友之下,授衣假出行隊伍越發壯大起來!

  連已經在虎牢關那邊上崗兩個月的王昌齡收到信後都欣然來赴會,並且帶來了同樣曾到邊關遊歷(求職)的朋友高適。

  三娘甚至還在王維那兒見到了聞名已久的孟浩然。

  那可是寫「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孟浩然欸!

  從授衣假開始的第一天起,光是記錄這些聞名已久的詩壇名人所寫的詩文就費了三娘不少筆墨。

  每一天她幾乎都能見到不同的人邀來的新朋友,要不是她記性足夠好,說不準都記不清到底來了多少人!

  她家別業的白牆果然不夠用了,岩壁也如她所願用起來了。

  張旭他們陸續題壁寫了詩,其他人過來讀過以後也靈感勃發,或多或少都寫了幾句詩留贈。三娘也如早前說好的那樣,把這些題字全都刻在岩壁上,統統變成不怕風吹雨打的石刻!

  有些聚會還被吳道子用畫筆記錄下來。

  畫自然也贈給了提供聚會場地的郭家。

  三娘每日把收集來的詩文編纂成集,這些詩文有些是宴飲時寫的,有些則是同游少室三十六峰時寫的,她把時間、地點以及同游者都記得一清二楚。

  到授衣假快結束了,三娘也沒能見到那位神秘的焦鍊師。

  倒是詩文集子攢了好幾本。

  連賀知章讀了都覺她的記錄妙趣橫生,命人抄上一批准備自己珍藏以及贈給相熟的親朋好友。

  這一傳十、十傳百,李白等人的佳作傳播得越發廣了,沒過多久整個洛陽城的旗亭與酒肆都唱起了新歌。

  不少人後知後覺地發現授衣假期間有過這樣一場盛會,都覺得扼腕不已:自己怎麼就沒去參與呢!

  要知道光憑他們自己的名氣,哪怕寫一千首詩都沒人會看,可要是搭上王維他們這些已經成名的前輩可就不一樣了,說不準會有人順便欣賞他們的才華啊!

  最後文集連李隆基案頭都擺了一套,閒暇時便拿起來翻上幾頁。

  當然,他不過是拿這些遊記和詩文打發時間而已,讀書人可不可用不能只看文辭好不好。<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