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嵩山之於洛陽的意義也差不多,地勢開闊,置產不貴,同樣擁有當天直達洛陽的便利。

  許多人棄官閒居大多都會選擇在這兩個地方為自己安個家,逢年過節、探親訪友都要寫詩誇誇自己見到的好風景,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別人「我隨時可以上崗幹活」。

  這倒不是什麼功利心作祟,而是許多讀書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讓他們要以出仕為目標,所有聖賢書都告訴他們應當懷抱經世濟民的理想,他們既然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自然大多想要謀求出仕。

  事實上大唐雖然大力推行科舉,讀書人考上科舉後卻不是馬上就能飛黃騰達,更多的只是輾轉各地當個縣尉之類的九品芝麻官,得熬過這個基層歷練階段、打通朝中關係,才有機會步步高升。

  許多人因為種種原因不想在基層艱苦奮鬥,就會暫且棄官隱居,等待良機謀求更好的職位。

  嵩山作為大唐隱居寶地(之一),田莊別業易手十分頻繁——畢竟決定結束隱居生活的人要麼是飛黃騰達要麼是心灰意冷灰準備永遠離開這個傷心地,產業大抵都是要賣掉的!

  所以嵩山一帶有著相當成熟的買賣產業鏈,置產非常方便快捷,而且上家大抵是些文化人,交易過程中不容易起矛盾,別業裡頭說不定還挺雅致。

  郭家祖父就是相中這一點。

  他孫女也是個文化人來著!

  第55章

  郭家祖父輾轉當了那麼多年地方官, 家底還是攢了一些的,真要買什麼好地段的豪華宅邸可能不太容易,想買些地段一般的宅院倒不成問題。

  洛陽這邊乃是東都, 聖人時常過來這邊長住,宅子買了絕對虧不了。

  接下來幾天,三娘都屁顛屁顛地跟著郭家祖父去看宅子。按照郭家祖父的預算, 幾處宅邸看著都差不多,大抵和他們在長安的宅院那樣臨近城門附近,算是都城的外圍。

  不過但凡能在家中兩京購置房產的,大抵都算得上家底殷實。

  郭家祖孫幾個逛了幾日, 相中仁風裡一處還算開闊的宅子。

  三娘對其中的大書房十分喜愛, 極力拉著郭家祖母一起去看,裡頭的書雖都被搬走了, 可書架還留著, 一看就叫人很想用書把它填滿。

  三娘信誓旦旦地說道:「要是買下來,我就去把朝廷藏書全給抄回來, 把它擺得滿滿當當。等到大哥他們過來了都能看!」她興高采烈地規劃著名該怎麼填充這些空蕩蕩的書架, 「還要抄許多兵書,擺滿最上面的一行,阿耶長得那麼高,一伸手就能拿來看。」

  三娘邊說還邊對著書架比划起來,仿佛自己當真能靠兩隻手把書架塞滿。

  郭家二老本也相中了這處宅院,見三娘這般喜歡便把事情敲定下來。

  回去的路上, 郭幼明抱著三娘諄諄教誨:「下次在給錢前你可不能表現得非它不可,否則對方可能會坐地起價。」

  三娘沒怎麼學過砍價技巧, 聽她八叔這麼說以後連連點頭表示自己記住了。

  原來做買賣也要喜怒不形於色!

  郭家置辦好新宅的當口,博學宏詞科的考核結果出來了, 王昌齡冠絕全場,得了個第一。

  可惜大唐的考試大多不怎麼排名,很多時候都分不出個先後來,對王昌齡也沒有什麼特別嘉獎。

  吏部對王昌齡的任命很快下來了,安排他去當汜水縣縣尉,有名的虎牢關便在這個縣中。

  這也是唐朝進士的基本待遇,除了留在朝中當個侍弄筆墨的閒官,進士們大抵都會安排到基層幹活。

  比如當初王維被貶也是去濟州當個司倉參軍,顧名思義就是管倉庫的。

  一代大詩人,堂堂狀元郎,發配去山東管倉庫,可見吏部安排職務不管專業對不對口的,讓你去干你就得干。

  所謂的縣尉就是管當地治安的,官職不高。

  幸而京兆、河南、太原三郡的縣城都屬於京畿縣,待遇和其他縣不太一樣,重要程度也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能在這種天子腳下當官會更容易被上頭想起來,只要隨便干出點成績來都能升遷。

  尤其是京兆和河南這種皇帝常駐的地方,那更是有可能直接接待皇帝!

  接待工作搞好了,不就等於在皇帝面前露臉了嗎?

  所以王昌齡這次任免由從九品的校書郎遷為正九品的畿縣縣尉,看似還是九品的小官,實際上到這裡才算是正式開啟自己的仕途。

  至於京畿一帶的縣令,那可是六品官,沒點門路的人根本當不上。

  譬如杜甫他爹杜閒那樣能當個奉天令,大抵是祖輩在朝中人脈不淺,杜甫便是因為他爹在任期間把全家遷到京兆杜陵,才能自稱「杜陵野老」的。

  要是按他出生地稱呼,估計得「鞏縣野老」了。

  巧的是,杜家當初舉家遷到河南鞏縣也是因為杜甫曾祖當了鞏縣縣令。

  一個縣令就足以讓他們拖家帶口遷兩京戶口,可見京畿諸縣的縣官都是極好的差使!

  三娘一開始聽說王昌齡只當了個縣尉,還覺得當官可真難。

  等聽王昌齡告訴她進士都是得熬個七八年資歷並且考核優等才有機會當上縣縣尉的,她就覺得更不容易了。

  三娘說道:「等您安頓下來,我去虎牢關看您!」

  王昌齡哈哈笑道:「你是想去看虎牢關吧?」

  <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