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巧李林甫從外頭辦完事回來了, 李隆基便笑著吩咐道:「走,去看看這奉先寺是怎麼印《金剛經》的。」

  李林甫不知自己離開時皇孫來說了什麼, 不由轉頭看向奉先寺的住持。

  住持面上有些尷尬。

  當初兩寺都被沖毀了, 朝廷命令他們合為一寺。

  雖然龍華寺更久遠,但他們奉先寺是高宗皇帝命人建的,龍華寺那邊的損壞與傷亡情況又更嚴重,最終合併的結果便是龍華寺併入奉先寺。

  這次迎接御駕輩分排在前頭的都過來了,只那老僧沒來,原因就在於那老僧過去是龍華寺的。他不愛參與寺中諸事, 他們也不愛帶上他,平時都是這麼兩不干涉湊合著過的。

  誰能想到那傢伙會有這樣的際遇啊!

  難道有的人看起來離群索居、不問世事, 實際上卻一直在憋著勁想吸引貴人的注意?

  不能怪住持這麼想,主要是這麼做的人實在太多了。

  這世上根本沒幾個真正的陶淵明!

  只能說時運來了真是擋都擋不住。

  李隆基不僅親自看過老僧雕刻出來的書版, 還上手試了試這種新鮮的印刷方法。

  他是個有文化的皇帝,自然看得出這東西的妙處,當場龍顏大悅,給了老僧極其豐厚的賞賜,並讓工部安排工匠過來研習雕版印刷法。

  事實上剛才李隆基差點就讓這和尚幫他把自己親自作注的《道德經》給雕刻出來了。

  還是瞥見老僧那鋥光瓦亮的光頭,李隆基才及時住了嘴。

  偶然得了這麼一樣有利於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開懷。

  既已賞過了老僧,他便一視同仁地給三娘她們也賜了不少好東西。

  尤其是三娘第一個注意到這東西,賞賜之厚更是不下於老僧。

  三娘不懂什麼辭讓之說,高高興興地謝了恩。

  李隆基見她那副開心得不得了的模樣,心裡也十分快活。

  這小孩的神童出身是他給的,而他欽定的神童隨他出巡期間發現了這樣的好東西,難道不值得讓史官好好記上一筆?

  雖然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個長生不老,可沒有人會嫌棄自己名聲太好。尤其是當皇帝的,哪個不想擁有明君稱號?

  李隆基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還成,史書上一個盛世明君的稱號是少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歡這些能為自己明君履歷增光添彩的事。

  李儼倒是沒要獎勵,而是請求李隆基等工匠學成後能幫他們把那本《災害自救指南》給印出來。

  他今年才八歲,行止卻沉穩斯文,絕佳的氣度襯得那本就好看的眉眼都更秀逸幾分。

  李隆基兒孫眾多,但對李儼這個長孫還是頗為偏愛的,他朗笑著說道:「該拿的賞賜還是得拿,你們那書若是當真寫成了,自去工部讓人安排刻印就是。這雕版印刷法本來就是你們發現的,難道還怕我不許你們刻書不成?」

  李儼這才謝了賞。

  聽李儼討來了李隆基這句準話,三娘高興極了。從御前離開後,她便去尋吳道子說了這樁要緊事:等他的插畫都畫完了,估計工匠們也都學有所成了,到時候她們這本應急冊子一口氣可以印很多很多本!

  到時候還可以把插畫單獨印個成百上千份,安排長安、洛陽諸佛寺趁著開俗講的間隙搞安全宣講!

  簡而言之,這事賊拉重要!

  三娘話里話外滿是對吳道子的殷殷期望:這麼多人等著您的畫、這麼多人的性命等著您去拯救,您一定會好好畫的對吧?

  吳道子:「……」

  不知道為什麼,他的肩膀突然變得沉重起來了。

  上巳節的龍門一日游結束後,吳道子就開始閉門作畫。

  說是閉門也不太恰當,他幾乎每天都得去找文稿上對應的應急知識提供人探討具體細節,生怕畫上出了差錯誤導了千千萬萬人。

  印書之事一時半會急不來。

  接下來一段時間,三娘和李泌都被安排到百孫院那邊跟著李儼他們一起讀書。

  既然正式上課了,便不能像早前那麼自在地玩耍了。

  李俅和蕭戡這兩個不想讀書二人組,才上課沒幾天就忍不住掰著手指數什麼時候放假。

  他們讀書的地方不是什么正經學堂,只是翰林院那邊抽調些飽學之士來給他們開蒙罷了,所以他們的假期是跟著朝中官吏的假期走的。

  幸而大唐官吏的假期還挺足,每旬都有休假不說,像上巳、清明等等節日都有假期,五月還有一次田假可以休,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都有十五天之久。

  只是以前每天都能出去瘋玩,現在卻要拘在屋裡讀書,李俅他們還是每天都要嚎上一句「還要多久才到五月」。

  三娘倒是每天都活力充沛地聽課、讀書、習字,非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求學生涯。

  即便如今朝廷很重視教育,各地都開設有官學與各式私學,但大部分學堂都是為男子而設,女子大多還是以家族教育為主,有幸生在官宦之家便有機會從小識文斷字,若是不幸生在尋常人家恐怕就只能目不識丁地過一輩子了。

  三娘也是因為生在官宦人家,家中有不少能為她開蒙的長輩,才得了個「神童」的名頭。若是連開蒙的機會都沒有,哪有什麼神童不神童的說法?<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