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維轉頭看向三娘,笑道:「你都給賀學士他們講過了?」

  三娘用力點了點頭,對的,她都講了。

  向來從容淡然的王維一時都有些不知該說什麼好。

  好在三娘是不可能讓場子冷下來的,她和王維這個狀元本元探討起狀元的考法來。

  考狀元是怎麼個流程?你平時都讀什麼書?除了讀書以外你還做些什麼?

  這可是活生生的狀元郎,而且中狀元的時間比賀知章近得多,很有參考意義!

  鍾紹京幾人都覺得很有趣。

  只要她不是向自己提問,看她吧啦吧啦扔出一堆問題問得人不知該如何回答還是很有意思的。

  王維明顯脾氣極好,耐心地把她的問題一一答了。

  科舉制度起於隋朝、盛於大唐,大唐的科舉遠不止進士一科,囊括明法、明算、明經等科目,聽科名就知道主要偏重什麼內容:明法是學律法的,明算是學算術的,明經則是研究經籍的。

  律法、算術向來不受重視,明經科也已經沒落了,主要是朝廷通過實踐發覺明經科選出來的大多是死讀書的酸儒,漸漸地就不怎麼看重明經科。

  如今進士科可謂是一騎絕塵,旁的科目根本追不上,所以它是競爭最激烈的。

  時人其實不怎麼講究狀元不狀元的,常科考試往往連殿試都不怎麼展開,只需要本屆省試主考官敲定了名次即可,得了進士科第一的一般叫「狀頭」,也就是三娘心心念念的狀元了。

  對於想法十分務實的大唐朝廷來說,狀元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新科進士全是剛考上來的愣頭青,排第一和排第一百又有什麼區別?甭管你是狀頭還是狀尾都得先觀察個一年半載,再通過吏部銓選決定給你授個什麼官。

  沒錯,考上科舉不是馬上能當官的,還得再繼續考試!

  這段進士考察期特別考驗你的社交能力以及慧眼識靠山能力,你要是個不會來事的,又沒有位高權重的前輩格外欣賞你隱藏得挺深的內在美,那還是趁早歇了入仕為官的心吧,否則等著你的只有巴山楚水淒涼地。

  諸科之中當屬進士最難考。

  總的來說,要考狀元那是非常考驗綜合素養的,你不能像明經科那樣只讀幾部經籍,天天捧著書念之乎者也。

  進士要考經學、考時務策、考詩賦,明經科要學的,進士科要學;明法、明算科要學的,進士科業要學(需用於時務策的分析與應答);同時還要擅長詩賦的創作,不僅要臨場發揮好,平時也要注重經營自己的才名。

  也就是這些年逐漸流行起來的科舉風氣:行卷。

  須知大唐科舉是不糊名的,考官評定等次的時候會參考考生平時的作品質量,美其名曰是要綜合考慮考生的個人水平、不能考一次考試定生死。

  這就導致行卷之風在大唐興盛一時,考生們爭相把自己的作品裝幀好投到達官貴人門下,爭取能在鄉試或省試中得個好名次。到後來甚至發展到有人載著一車車禮物攔下達官貴人,試圖直接用錢砸開對方的門。

  所以說,進士科的考試既要場內發揮得好又要場外活動得好,你個人能力不足的話確實很難考到進士出身。不過這樣考出來的進士應該非常適合當官就是了!

  畢竟能在官場混下去的大多也是這類會來事的人才。

  個人能力過硬固然很重要,協調與溝通的才能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當了官,沒幾天就和上峰鬧僵、惹下屬怨憤,辦起事來必然寸步難行。

  即便是王維這種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著名才子,為了入仕也是經常出入各種權貴社交場合,比如早年他就曾隨著岐王到處遊覽,不時寫點詩吹捧一下看到的美景(實際上是在吹捧帶自己看到此等美景的人)。

  這種詩一般叫做應制詩,如果是皇帝讓隨行的人寫詩,那是正兒八經的「應制」;如果是皇后、太子的話,那就是「應令」;而如果是其餘諸王,那就是「應教」。

  甭管應的是什麼,反正都是一個風格:詞藻華美,歌功頌德;全是技巧,毫無感情!

  當年才十幾歲的王維,便曾在岐王宴上寫下過許多首這樣的詩。

  他出身名門,祖上是太原王氏,外祖家是博陵崔氏,兩邊都是世家大族,是以他少時便已才名遠揚,在外更是頗受禮遇。即便是寫應制詩,他也不必寫太多違心的阿諛奉承。

  那些出身比他差的人就不知是何境遇了。

  王維挑揀著能給三娘講的東西說給她聽。

  光是王維透露的這一鱗半爪,已經足夠讓三娘聽得眼睛越睜越圓。

  想考狀元果然好難啊!

  吃飽喝足,賀知章詢問王維近來有沒有什麼新作。

  王維擅畫又擅詩,賀知章和鍾紹京都是雅好詩詞和書畫的風雅人士,難得在這裡碰上了自然想一睹為快。

  王維道:「近來沒什麼詩作,畫倒是作了幾幅,若是諸位不嫌棄可以移步一觀。」

  賀知章自是讓他在前面帶路。

  三娘興致勃勃地跟著他們走。

  鍾紹京見她走路連跑帶跳的,活潑到不得了,忍不住問道:「你怎麼好像不會累似的?」

  三娘聽後思索片刻,一本正經地說道:「應當是我每日勤加鍛鍊的結果,您往後一定也要出來一起多多走動才是!」<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