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起來大薦福寺本來修在開化坊,後來中宗皇帝在對面的安仁坊修了個小雁塔,寺僧們便陸續搬遷到塔院那邊去,現在大薦福寺基本已經歸到安仁坊那邊了,大夥過來進香或者聽俗講也是直奔小雁塔所在之處。

  三娘年紀到底還小,後半程基本全靠她八叔抱著走,這會兒終於抵達目的地,她便積極表示要下地自己入寺。

  郭幼明依言把她放下,沒走幾步就撞見幾個自己的酒肉朋友。

  見到郭幼明終於再度露臉,友人們都圍了上來慰問:「郭八,聽說你挨打了?傷好啦?」「郭八,聽說你被你阿耶禁足了?終於能出門啦?」

  郭幼明:「……」

  你們一個兩個就不能問點好的嗎?

  等發現郭幼明還帶著兩個小的,恐怕不能和他們一塊玩兒,那群酒肉朋友跟他約好改日再聚後便揮揮手走人了。

  三娘拉著郭幼明袖角,很是貼心地說道:「八叔你跟他們走也沒關係的,我和阿兄去聽俗講就好。回去的路我們也認得,你不用一直陪著我們。」

  郭幼明倒是挺想跟友人們玩耍去,可三娘才這么小,郭曜這個兄長年紀也沒多大,他哪裡敢扔下他們不管?他可不想回去後喜提挨家法跪祠堂抄祖訓一條龍。

  開玩笑,他難道不要命了嗎?!

  他阿耶在打兒子這件事上可從來不來虛的。

  入了寺門,小雁塔很快映入眼帘。俗講還沒開始,人已經挺多了,三娘邁開小短腿地跑過去找位置,很快擠到了前排一處空位上。

  旁人見她年紀小,身邊又只跟著兩個少年郎,自然都好心地給她勻了點位置。

  三娘不知是別人照顧她,只覺自己運氣好,占了個聽得最清楚的好地方。

  今兒秋日晴好,風高氣爽,是個難得的好天氣。三娘坐定以後見俗講還沒開始,便拿出小食開始分吃,先給她八叔和大哥,再給跟著來的小丫鬟和小廝,一圈分下來剩下的便不多了。

  三娘正要拿起一塊香香甜甜的糕點放進嘴裡,餘光卻掃見旁邊坐著個三十出頭的男子,此人眉目俊朗,身姿頎長,模樣瞧著有幾分寶相,他不像是來聽俗講的,倒像是來與友人談詩論道的。

  三娘從小有個毛病,那就是喜歡長得好看的人。比如她幾個叔父之中就數八叔長得最好,所以她小時候便愛纏著八叔讓他陪自己玩。

  她剛才只顧著找位置和分小食,都沒仔細看旁邊的人長什麼樣,這會兒不經意地瞧見了對方的相貌,頓時整個人都精神了。

  三娘立刻大方地給旁邊那人分享自己帶來的糯糯軟軟的桂花糕:「您要嘗嘗看嗎?不是很甜,一口下去滿滿的桂花味,特別好吃!」

  郭幼明見三娘主動和旁邊的人搭話,心裡咯噔一跳。

  他轉頭打量了那人幾眼,更不放心了:這人看起來雖然已經三十來歲,姿儀卻是一等一的好,想來是憑著那張臉把他酷愛以貌取人的小侄女吸引住了。

  沒等郭幼明琢磨明白,三娘已經賣力地把自己的桂花糕推銷出去。畢竟誰拒絕得了她那雙烏亮烏亮的眼睛?

  三娘向來是不怕生的,既然對方接了她的糕點,那就是願意和她交朋友了!

  她積極地開始自我介紹,說自己在家中行三,大家都叫她「三娘」。

  那人顯然鮮少接觸這麼活潑的小孩兒,拿著那塊桂花糕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他靜了一下才禮尚往來地報上姓名:「某姓王,字摩詰。」

  三娘充分發揮不懂就問的優良品質,追問道:「摩詰?哪個摩?哪個詰?」

  「《維摩詰經》的那個摩詰,那是一部很有名的佛經。」那人耐心解釋,「某單名一字維,便取摩詰二字為號。」

  三娘聽後依然一知半解,不過既然有了解釋她也就不糾結了。

  她很自來熟地跟這位摩詰居士交流起來:「我跟您講,我外祖父也姓王哦,他祖上是太原王氏的,說不準你們很久以前曾經是一家子。」

  王維微訝。

  他祖上確實是太原王氏,只不過後來他們家已經遷到河東。

  事實上他們太原王氏的後裔在長安遇到同族也不算稀奇,畢竟王氏本就是枝繁葉茂的太原望族,往上數幾代有那麼一點關係實在再正常不過。

  此時大薦福寺的俗講馬上要開始了,有人在旁當、當、當地敲鑼提醒。

  三娘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轉移過去,沒再和王維聊「幾百年前是一家」這一古老話題,隻眼巴巴地等著俗講開場。

  第4章

  王維近年來跟著大薦福寺的道光禪師研習佛法,平日裡都是租住大薦福寺的客院。他妻子去世將近兩年,道光禪師見他平日鬱鬱寡歡,便勸他多出來走走,感受一下俗世的好處與妙處。

  今日來聽俗講也是道光禪師勸他來的。

  道光禪師說出世有出世的活法,入世有入世的活法,他既然塵緣未了,不應這麼早便生出隱遁之心。

  王維其實並不愛這樣的熱鬧,但還是聽從了道光禪師的建議。此時他拿著手中的桂花糕猶豫片刻,終歸還是把它送進嘴裡吃掉了。

  興許是為了照顧小孩子手小嘴巴小,郭家的桂花糕做得挺小,成年人一口就能輕鬆吃完。正如三娘所說,這桂花糕不算太甜,入口不覺得膩,反而能品出秋日裡吸飽了陽光的桂花香。<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