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勒妮首創“為拍攝影片而製造現實,最終讓影片替代現實”的納粹理論,動輒使用幾十台攝影機從不同視點多角度拍攝,利用旋律、節奏、動感進行剪輯銜接,揮霍納稅人的血汗,從17萬英尺膠片中剪輯出一部40分鐘的《意志的勝利》,偽造歷史,欺騙世界。
三、貴為喉舌的勒妮已不會說人話
《意志的勝利》自始至終既無對白也無字幕。影片從雲端開始,場面巨大、晴空萬里,一架新式的“容克(Junker)”落霞與孤鶩齊飛,降落在世界玩具之都——紐倫堡。從天而降的“容克”里鑽出神采奕奕的希特勒,側逆光、暗背景突出表現希特勒閃閃發光的健康頭髮,整潔、稀疏而紋絲不亂。接著以特寫鏡頭描繪元首有教養的雙手,和藹可親、彬彬有禮、瀟灑帥氣,手勢中透露出一種軟綿綿的溫柔餘味兒。勒妮肆意揮霍各種前景,飄舞的黨旗、教堂尖頂、屋頂剪影、炊煙、鮮花、軍鼓、火把、懷抱兒童的溫柔母親、行持槍禮的士兵雙眼冒火,連在卐字旗下的貓咪都變得孔武有力、興奮活潑……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麼當主子,要麼做奴才,貴為喉舌的勒妮已經不會說人話。她對希特勒等納粹首領必用短焦距廣角鏡頭,低視點仰角拍攝,大景深誇張元首的高大偉岸,攝影機一定要上三腳架、軌道車、大搖臂,推上去、搖起來引導觀眾視線……再過渡到長焦距鏡頭特寫突出細節。對萬頭攢動的老百姓,勒妮則採用傲慢的俯瞰角度,多機位、碎鏡頭:兵營、帳篷、小號、少年、刷牙、擦皮鞋、早餐、體操、軍鼓、野營、摔跤……以健康的牙齒、整齊的早餐、恢宏的大鍋飯表現納粹的組織、紀律、秩序、計劃和集體主義,歌頌第三帝國天空晴朗、心情舒暢、安居樂業,緊緊團結在以希特勒為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周圍。
1935年3月28日晚上,希特勒在柏林最大的劇場——烏髮歌劇院為《意志的勝利》主持首映。宣傳部長戈培爾宣布:“這是去年製作的最傑出作品,貼近生活,與現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它通過令人耳目一新的各種場面,描繪我們的政治成果,將我們總理的偉大展望影像化……此外,這部電影成功地擺脫了簡單宣傳,將我們偉大時代的激越旋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他給勒妮頒發第三帝國國家電影獎,並選送威尼斯電影節和巴黎國際博覽會。
勒妮:消滅法西斯(3)
其後,勒妮受納粹黨委託,無償使用全民族人、財、物,鍛造第三帝國的《奧林匹克(Olimpia)》。她指揮幾百人的攝影隊伍進駐賽場,安裝高速攝影機、水下攝影機、軌道滑車、高空搖臂。為了獲得新穎的拍攝角度,不惜妨礙比賽,在場地上挖溝打洞,把攝影機埋入地下。天空飛機轟鳴,地下軌道交錯,搖臂飛舞,把柏林奧運會弄得鋪張、豪華、輝煌、闊氣,將奧運會的人文本質導演成弘揚納粹主旋律的政治運動。
《奧林匹克》整片貫穿納粹的“權力意志”、“超人意識”和“沒有表演的表演”。畫面突出北歐高反差的神秘主義,空泛、高亢、不容分說。健美的形象、優美的構圖、豐富的光影變化,蒙著一層瘮人的涼氣。納粹宣傳部撰寫的解說詞亢奮、狂熱、煽情,居高臨下、盛氣凌人。
1938年4月20日,勒妮把《奧林匹克》獻給親愛的元首,作為希特勒四十九歲生日的獻禮作品。這讓酷愛藝術的希特勒再次興奮。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也十分高興,特地給希特勒和勒妮分別發來賀信,說勒妮的作品“深深打動了他——史達林同志”。
四、“你拍攝什麼,必定毀了什麼。”
戰後,勒妮先被美軍逮捕,隨後又被法軍逮捕,關進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女子監獄。西方民眾普遍具有寬恕精神,可由于勒妮拒絕反省,堅持自己是“單純的報導,事實的電影化”,被民主制度剝奪了從業資格。以後勒妮虛報年齡獲得潛水執照,組織劇組去蘇丹拍攝戰亂,出版畫冊《駑巴人》……由於根深蒂固的法西斯美學,勒妮所有作品都唯美、空洞而缺乏深度。而《駑巴人》完全剽竊自卡帕的好友喬治·羅傑。
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是僅次於卡帕的好玩的人,他的父親是蘇格蘭長老會會員,自幼上貴族學校、精通騎術,19歲已經隨皇家海軍兩次環遊地球。他最初的夢想是當作家,因出版社為其處女作《太陽》配發的插圖太爛而改行自己拍照。他是邱吉爾兒子魯道夫·邱吉爾的好朋友,曾和脾氣暴躁的法國男爵駕車穿越撒哈拉,到過巴格達、報導過滇緬公路、採訪過蔣介石和宋美齡,還和“醋喬”史迪威中將合過影。酒鬼卡帕不會開車,而羅傑一生都離不開大馬力的大吉普。他先開一輛繳獲自德軍的“邁巴赫12缸越野車”,以後一直開美國造的各種8缸大吉普。義大利撒拉諾戰役中,羅傑多次蹲在吉普車的方向盤底下,高速穿越機槍封鎖的德軍陣地。
喬治·羅傑脖子上總有條漂亮絲巾,一貫紳士派頭,一諾千金。當初他和卡帕都從安齊奧戰場上撤下來,在義大利作短暫休假。兩人約定,日後誰要是能活著到巴黎,都要給對方在朗切斯特酒店訂房間。1944年卡帕隨法軍解放巴黎,急匆匆趕到巴黎朗切斯特時,發現有人用卡帕的名字訂了房間,上去一查,正是羅傑。
三、貴為喉舌的勒妮已不會說人話
《意志的勝利》自始至終既無對白也無字幕。影片從雲端開始,場面巨大、晴空萬里,一架新式的“容克(Junker)”落霞與孤鶩齊飛,降落在世界玩具之都——紐倫堡。從天而降的“容克”里鑽出神采奕奕的希特勒,側逆光、暗背景突出表現希特勒閃閃發光的健康頭髮,整潔、稀疏而紋絲不亂。接著以特寫鏡頭描繪元首有教養的雙手,和藹可親、彬彬有禮、瀟灑帥氣,手勢中透露出一種軟綿綿的溫柔餘味兒。勒妮肆意揮霍各種前景,飄舞的黨旗、教堂尖頂、屋頂剪影、炊煙、鮮花、軍鼓、火把、懷抱兒童的溫柔母親、行持槍禮的士兵雙眼冒火,連在卐字旗下的貓咪都變得孔武有力、興奮活潑……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麼當主子,要麼做奴才,貴為喉舌的勒妮已經不會說人話。她對希特勒等納粹首領必用短焦距廣角鏡頭,低視點仰角拍攝,大景深誇張元首的高大偉岸,攝影機一定要上三腳架、軌道車、大搖臂,推上去、搖起來引導觀眾視線……再過渡到長焦距鏡頭特寫突出細節。對萬頭攢動的老百姓,勒妮則採用傲慢的俯瞰角度,多機位、碎鏡頭:兵營、帳篷、小號、少年、刷牙、擦皮鞋、早餐、體操、軍鼓、野營、摔跤……以健康的牙齒、整齊的早餐、恢宏的大鍋飯表現納粹的組織、紀律、秩序、計劃和集體主義,歌頌第三帝國天空晴朗、心情舒暢、安居樂業,緊緊團結在以希特勒為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周圍。
1935年3月28日晚上,希特勒在柏林最大的劇場——烏髮歌劇院為《意志的勝利》主持首映。宣傳部長戈培爾宣布:“這是去年製作的最傑出作品,貼近生活,與現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它通過令人耳目一新的各種場面,描繪我們的政治成果,將我們總理的偉大展望影像化……此外,這部電影成功地擺脫了簡單宣傳,將我們偉大時代的激越旋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他給勒妮頒發第三帝國國家電影獎,並選送威尼斯電影節和巴黎國際博覽會。
勒妮:消滅法西斯(3)
其後,勒妮受納粹黨委託,無償使用全民族人、財、物,鍛造第三帝國的《奧林匹克(Olimpia)》。她指揮幾百人的攝影隊伍進駐賽場,安裝高速攝影機、水下攝影機、軌道滑車、高空搖臂。為了獲得新穎的拍攝角度,不惜妨礙比賽,在場地上挖溝打洞,把攝影機埋入地下。天空飛機轟鳴,地下軌道交錯,搖臂飛舞,把柏林奧運會弄得鋪張、豪華、輝煌、闊氣,將奧運會的人文本質導演成弘揚納粹主旋律的政治運動。
《奧林匹克》整片貫穿納粹的“權力意志”、“超人意識”和“沒有表演的表演”。畫面突出北歐高反差的神秘主義,空泛、高亢、不容分說。健美的形象、優美的構圖、豐富的光影變化,蒙著一層瘮人的涼氣。納粹宣傳部撰寫的解說詞亢奮、狂熱、煽情,居高臨下、盛氣凌人。
1938年4月20日,勒妮把《奧林匹克》獻給親愛的元首,作為希特勒四十九歲生日的獻禮作品。這讓酷愛藝術的希特勒再次興奮。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也十分高興,特地給希特勒和勒妮分別發來賀信,說勒妮的作品“深深打動了他——史達林同志”。
四、“你拍攝什麼,必定毀了什麼。”
戰後,勒妮先被美軍逮捕,隨後又被法軍逮捕,關進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女子監獄。西方民眾普遍具有寬恕精神,可由于勒妮拒絕反省,堅持自己是“單純的報導,事實的電影化”,被民主制度剝奪了從業資格。以後勒妮虛報年齡獲得潛水執照,組織劇組去蘇丹拍攝戰亂,出版畫冊《駑巴人》……由於根深蒂固的法西斯美學,勒妮所有作品都唯美、空洞而缺乏深度。而《駑巴人》完全剽竊自卡帕的好友喬治·羅傑。
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是僅次於卡帕的好玩的人,他的父親是蘇格蘭長老會會員,自幼上貴族學校、精通騎術,19歲已經隨皇家海軍兩次環遊地球。他最初的夢想是當作家,因出版社為其處女作《太陽》配發的插圖太爛而改行自己拍照。他是邱吉爾兒子魯道夫·邱吉爾的好朋友,曾和脾氣暴躁的法國男爵駕車穿越撒哈拉,到過巴格達、報導過滇緬公路、採訪過蔣介石和宋美齡,還和“醋喬”史迪威中將合過影。酒鬼卡帕不會開車,而羅傑一生都離不開大馬力的大吉普。他先開一輛繳獲自德軍的“邁巴赫12缸越野車”,以後一直開美國造的各種8缸大吉普。義大利撒拉諾戰役中,羅傑多次蹲在吉普車的方向盤底下,高速穿越機槍封鎖的德軍陣地。
喬治·羅傑脖子上總有條漂亮絲巾,一貫紳士派頭,一諾千金。當初他和卡帕都從安齊奧戰場上撤下來,在義大利作短暫休假。兩人約定,日後誰要是能活著到巴黎,都要給對方在朗切斯特酒店訂房間。1944年卡帕隨法軍解放巴黎,急匆匆趕到巴黎朗切斯特時,發現有人用卡帕的名字訂了房間,上去一查,正是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