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在戰後40多年裡,美蘇之間或明或暗進行爭鬥的事件屢屢發生,加劇了世界和地區性緊張局勢,有時甚至戰爭一觸即發。
美蘇兩國之間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常規和核軍備競賽上。而兩國間的對峙好幾次達到戰爭的邊緣,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20世紀40年代末和50、60年代發生的幾次柏林危機,便是突出的事例。
然而,美蘇兩大巨頭都知道,他們之間如果發生直接衝突將是災難性的,雙方武庫中的核武器能將100個地球炸得粉碎。所以,每次衝突過後,都要搞一段緩和,有時,還真的給人以捐棄前嫌攜手共進的印象。
但是,“緩和”並不可能真正緩和雙方緊張對峙的冷戰關係。自從1979年前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後,80年代的美國里根政府對前蘇聯又開始採取強硬政策,大力擴軍備戰,特別是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美國不惜耗費巨資,力求運用高技術手段謀取能壓倒蘇聯的軍事優勢。蘇聯不甘落後,從此雙方展開了冷戰中又一輪更危險的軍備競賽。
40多年的冷戰使美蘇雙方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傷了元氣,使兩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均下降。相比之下,蘇聯更是吃力得多,其後果也更嚴重,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調,發展停滯。
為擺脫眼前困境,1985年戈巴契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在外交上提出“新思維”,對美國轉而採取守勢,逐步甩掉東歐、越南、古巴等“包袱”,收縮戰線以求得喘息時間。
1989年1月布希總統入主白宮後,美國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把對蘇政策的重點從軍事對抗轉為和平演變。此後,不久,蘇聯、東歐以政治多元化開始發生劇變。
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布希與戈巴契夫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舉行了一次非正式會晤,雙方宣布結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以來形成的美蘇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達體制,“將其拋進地中海底”。
1990年10月,冷戰最重要的象徵之一,豎立了30年的柏林圍牆被推例,東德被西德吞併,德國統一。11月,歐安會各成員國首腦匯集巴黎,締結了“新歐洲巴黎憲章”,冷戰正式宣告結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冷戰又開始了,國際政治出現了新一輪分化,分別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自此,這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展開了長期對抗,並且在軍事方面形成各自的軍事集團。1949年8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組成的旨在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軍事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用以遏制蘇聯和控制西歐,並且成為美國對外擴張和抑制蘇聯的政策基礎。杜魯門主義是美國以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的威脅”為理由,表示美國要代表“西方自由社會”抗擊“蘇聯極權”,要在世界範圍內承擔反共義務。馬歇爾計劃旨在從經濟上復興和穩定西歐國家,達到既控制西歐和為美國商品擴大出口市場,又聯合西歐壓制蘇聯的雙重目的。
英、法、意等西歐國家也擔心難以獨自對抗蘇聯,願意利用美國力量壓制蘇聯。遏制蘇聯成為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共同政策,這樣就為建立北約集團在政治上鋪平了道路。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政治危機,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掌握政權,捷克政府宣布退出西方陣營,加入到東方的社會主義陣營中。美國和西歐國家極為不滿和大為驚恐,並且把蘇聯看成了眼中釘。英國外交大臣貝衷的呼籲表現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心聲:西歐面臨被蘇聯傾覆的危險,西歐各國應該聯合起來,建立一個能保衛西歐的聯盟。很快,這一呼籲便表現在了行動上。
同年3月17日,美國、加拿大、英國3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決定“擬定一項北大西洋區域集體防務協定的計劃”,最後,他們通過了美國草擬的《五角大樓文件》。隨後,英、法、比、荷、盧五國簽定“合作和集體防禦條約”(又稱布魯塞爾條約),以軍事同盟為核心,進行多方面合作,向建立北約走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西歐各國的不安並沒有隨著《布魯塞爾條約》的簽署而減輕,反而越來越重了。1948年6月,因為蘇聯封鎖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水陸通道形成了緊張的軍事對抗局面,即“柏林危機”。雙方都調集大量軍隊,美國甚至將其用於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派往歐洲。一時間,紛紛傳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要爆發。美國和西歐各國聯合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1948年7月6日,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7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討論建立北大西洋安全體系問題。雖然各國的最終目的一致,但他們在會議中還是為了多為己國爭得一些利益而爭吵不休。
最後,參會各國通過了《北大西洋公約》,這一公約由序言和14個條款組成。其中,第三至五條最為重要。第三條規定集體武裝防衛;第四條規定協商共同行動;第五條規定: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締約國可以“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復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家參加到這個公約中來,各國並沒有在這一公約上簽字。
美蘇兩國之間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常規和核軍備競賽上。而兩國間的對峙好幾次達到戰爭的邊緣,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20世紀40年代末和50、60年代發生的幾次柏林危機,便是突出的事例。
然而,美蘇兩大巨頭都知道,他們之間如果發生直接衝突將是災難性的,雙方武庫中的核武器能將100個地球炸得粉碎。所以,每次衝突過後,都要搞一段緩和,有時,還真的給人以捐棄前嫌攜手共進的印象。
但是,“緩和”並不可能真正緩和雙方緊張對峙的冷戰關係。自從1979年前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後,80年代的美國里根政府對前蘇聯又開始採取強硬政策,大力擴軍備戰,特別是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美國不惜耗費巨資,力求運用高技術手段謀取能壓倒蘇聯的軍事優勢。蘇聯不甘落後,從此雙方展開了冷戰中又一輪更危險的軍備競賽。
40多年的冷戰使美蘇雙方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傷了元氣,使兩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均下降。相比之下,蘇聯更是吃力得多,其後果也更嚴重,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調,發展停滯。
為擺脫眼前困境,1985年戈巴契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在外交上提出“新思維”,對美國轉而採取守勢,逐步甩掉東歐、越南、古巴等“包袱”,收縮戰線以求得喘息時間。
1989年1月布希總統入主白宮後,美國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把對蘇政策的重點從軍事對抗轉為和平演變。此後,不久,蘇聯、東歐以政治多元化開始發生劇變。
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布希與戈巴契夫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舉行了一次非正式會晤,雙方宣布結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以來形成的美蘇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達體制,“將其拋進地中海底”。
1990年10月,冷戰最重要的象徵之一,豎立了30年的柏林圍牆被推例,東德被西德吞併,德國統一。11月,歐安會各成員國首腦匯集巴黎,締結了“新歐洲巴黎憲章”,冷戰正式宣告結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冷戰又開始了,國際政治出現了新一輪分化,分別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自此,這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展開了長期對抗,並且在軍事方面形成各自的軍事集團。1949年8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組成的旨在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軍事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用以遏制蘇聯和控制西歐,並且成為美國對外擴張和抑制蘇聯的政策基礎。杜魯門主義是美國以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的威脅”為理由,表示美國要代表“西方自由社會”抗擊“蘇聯極權”,要在世界範圍內承擔反共義務。馬歇爾計劃旨在從經濟上復興和穩定西歐國家,達到既控制西歐和為美國商品擴大出口市場,又聯合西歐壓制蘇聯的雙重目的。
英、法、意等西歐國家也擔心難以獨自對抗蘇聯,願意利用美國力量壓制蘇聯。遏制蘇聯成為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共同政策,這樣就為建立北約集團在政治上鋪平了道路。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政治危機,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掌握政權,捷克政府宣布退出西方陣營,加入到東方的社會主義陣營中。美國和西歐國家極為不滿和大為驚恐,並且把蘇聯看成了眼中釘。英國外交大臣貝衷的呼籲表現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心聲:西歐面臨被蘇聯傾覆的危險,西歐各國應該聯合起來,建立一個能保衛西歐的聯盟。很快,這一呼籲便表現在了行動上。
同年3月17日,美國、加拿大、英國3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決定“擬定一項北大西洋區域集體防務協定的計劃”,最後,他們通過了美國草擬的《五角大樓文件》。隨後,英、法、比、荷、盧五國簽定“合作和集體防禦條約”(又稱布魯塞爾條約),以軍事同盟為核心,進行多方面合作,向建立北約走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西歐各國的不安並沒有隨著《布魯塞爾條約》的簽署而減輕,反而越來越重了。1948年6月,因為蘇聯封鎖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水陸通道形成了緊張的軍事對抗局面,即“柏林危機”。雙方都調集大量軍隊,美國甚至將其用於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派往歐洲。一時間,紛紛傳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要爆發。美國和西歐各國聯合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1948年7月6日,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7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討論建立北大西洋安全體系問題。雖然各國的最終目的一致,但他們在會議中還是為了多為己國爭得一些利益而爭吵不休。
最後,參會各國通過了《北大西洋公約》,這一公約由序言和14個條款組成。其中,第三至五條最為重要。第三條規定集體武裝防衛;第四條規定協商共同行動;第五條規定: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締約國可以“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復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家參加到這個公約中來,各國並沒有在這一公約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