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蘇四國代表在莫斯科發表聲明,將根據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1944年8~10月,中蘇美英4國代表又在美國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召開了一次會議。具體論戰後國際組織的章程,簽署了《關於建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的建議案》,建議把未來的國際組織定名為“聯合國”,提出了聯合國的宗旨與原則、會員國的資格、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等主要機構和職能,以及關於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和關於國際經濟與社會合作的各種安排。隨後,美英中三國代表舉行會議,接受了上述建議。這樣,聯合國憲章已基本上成形。
1945年2月,在蘇聯的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邱吉爾同意史達林提出的在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的表決權問題上,主張一票否決制,即在常任理事國表決時,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表決就是無效的建議。會後,三方約定同年4月間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家會議,討論擬議中的聯合國憲章。
盼望已久的日子到來了,人們怎麼能不激動萬分呢。25日下午4點左右,美、中、英、蘇4個發起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先後走入歌劇院。人群沸騰起來。美國代表下車了,共156人,是人數最多的代表團;接著是中國代表75人,英國代表65人,蘇聯代表15人。四個發起國與其他國家的代表共850人進入了歌劇院。兩旁的人們向他們拋撒著鮮花,表達著歡迎之情。
緊接著,1800多名各國記者也進入會場,他們將成為這一歷史性時刻的見證人。成千上萬的沒領到入場券的市民則佇立在歌劇院外翹首以待。
大會史無前例,盛況空前。大會的開幕式上,美國代表發表了簡短的講話,接著是新繼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講話,杜魯門在講話中強調了聯合國對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的意義,並一再強調“和平”與“合作”是此次大會的兩大主題。開幕式洋溢在一種和諧友好的氣氛中。
聯合國大會前後開了整整兩個月,這時的會員國已增加到了56個。6月26日,大會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6月25日,聯合國成立大會簽字儀式在舊金山舉行,50個國家的153名代表在印有中、俄、英、法、西5種文字的憲章文本上簽字,中國代表團首先簽字。
根據舊金山會議決定,聯合國於1945年10月24日宣告成立。它的總部設在美國東海岸的紐約。這一天,也被訂為“聯合國憲章日”,簡稱“聯合國日”。
聯合國是國際政治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普遍的一個國際組織。20世紀60年代以後,大批第三世界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的骨幹力量。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作用也隨之增強。
冷戰
“冷戰”這個被全世界使用了近43年的國際政治術語,是1946年4月16日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在一篇講話中首先提出來的。1947年美國專欄作家李普曼在《冷戰:美國外交政策研究》等文中,把冷戰局面歸結為美蘇之問根深蒂固的敵意及相互之間的衝突和不戰不和的對峙局面。此後,這個術語被廣泛採用,成為美國外交,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政策的一個專有名詞。
冷戰的確切含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針對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除了直接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包括遏制、封鎖、顛覆、污衊、煽動等一系列的緊張對峙狀態。
1946年3月5日,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反蘇、反共演說為標誌,拉開了冷戰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要求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這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為什麼會產生冷戰呢?美、蘇及有關各方說法不一,甚至針鋒相對,即使美國人的觀點也不完全相同。
一種觀點認為蘇聯應負主要責任,他們認為冷戰源於蘇聯的極權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及史達林的偏執狂,美國採取遏制政策是對蘇聯行為的反應。
另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應承擔主要責任,他們認為戰後蘇聯對安全的要求和做法是正當的,美國極力限制蘇聯的影響是為了建立它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反蘇反共只不過是為其政策尋找口實。
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冷戰問題就已經露出苗頭。杜魯門上台時,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的基礎已動搖,美國巴不得把全世界置於它的支配之下。杜魯門一再宣稱美國應當在全世界處於領導地位。可是,經過戰爭考驗強大起來的蘇聯怎麼肯俯首稱臣?在國際事務的重大問題上,史達林針鋒相對,堅持不讓一步,這就導致了雙方的敵對。
美、蘇都是大國,鑑於蘇聯的實力和威望,美國無力、也不願與蘇直接對抗,於是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影響便成為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間裡美國外交政策的基調。這一基調的形成便影響到20世紀下半個世紀蘇美兩霸領導集團的國際思維——也就是外交家們常說的“冷戰思維”。
為了能夠實現反蘇、反共、阻撓社會主義力量發展的目的,美國極力在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周圍建立軍事集團,到處以反對所謂的“共產主義威脅”和維護美國及西方“安全”為由干涉他國內政。蘇聯也不甘示弱,先後在東歐、在亞洲和拉丁美洲施加自己的影響,以實現對美國的威脅。
1944年8~10月,中蘇美英4國代表又在美國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召開了一次會議。具體論戰後國際組織的章程,簽署了《關於建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的建議案》,建議把未來的國際組織定名為“聯合國”,提出了聯合國的宗旨與原則、會員國的資格、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等主要機構和職能,以及關於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和關於國際經濟與社會合作的各種安排。隨後,美英中三國代表舉行會議,接受了上述建議。這樣,聯合國憲章已基本上成形。
1945年2月,在蘇聯的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邱吉爾同意史達林提出的在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的表決權問題上,主張一票否決制,即在常任理事國表決時,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表決就是無效的建議。會後,三方約定同年4月間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家會議,討論擬議中的聯合國憲章。
盼望已久的日子到來了,人們怎麼能不激動萬分呢。25日下午4點左右,美、中、英、蘇4個發起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先後走入歌劇院。人群沸騰起來。美國代表下車了,共156人,是人數最多的代表團;接著是中國代表75人,英國代表65人,蘇聯代表15人。四個發起國與其他國家的代表共850人進入了歌劇院。兩旁的人們向他們拋撒著鮮花,表達著歡迎之情。
緊接著,1800多名各國記者也進入會場,他們將成為這一歷史性時刻的見證人。成千上萬的沒領到入場券的市民則佇立在歌劇院外翹首以待。
大會史無前例,盛況空前。大會的開幕式上,美國代表發表了簡短的講話,接著是新繼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講話,杜魯門在講話中強調了聯合國對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的意義,並一再強調“和平”與“合作”是此次大會的兩大主題。開幕式洋溢在一種和諧友好的氣氛中。
聯合國大會前後開了整整兩個月,這時的會員國已增加到了56個。6月26日,大會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6月25日,聯合國成立大會簽字儀式在舊金山舉行,50個國家的153名代表在印有中、俄、英、法、西5種文字的憲章文本上簽字,中國代表團首先簽字。
根據舊金山會議決定,聯合國於1945年10月24日宣告成立。它的總部設在美國東海岸的紐約。這一天,也被訂為“聯合國憲章日”,簡稱“聯合國日”。
聯合國是國際政治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普遍的一個國際組織。20世紀60年代以後,大批第三世界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的骨幹力量。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作用也隨之增強。
冷戰
“冷戰”這個被全世界使用了近43年的國際政治術語,是1946年4月16日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在一篇講話中首先提出來的。1947年美國專欄作家李普曼在《冷戰:美國外交政策研究》等文中,把冷戰局面歸結為美蘇之問根深蒂固的敵意及相互之間的衝突和不戰不和的對峙局面。此後,這個術語被廣泛採用,成為美國外交,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政策的一個專有名詞。
冷戰的確切含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針對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除了直接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包括遏制、封鎖、顛覆、污衊、煽動等一系列的緊張對峙狀態。
1946年3月5日,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反蘇、反共演說為標誌,拉開了冷戰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要求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這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為什麼會產生冷戰呢?美、蘇及有關各方說法不一,甚至針鋒相對,即使美國人的觀點也不完全相同。
一種觀點認為蘇聯應負主要責任,他們認為冷戰源於蘇聯的極權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及史達林的偏執狂,美國採取遏制政策是對蘇聯行為的反應。
另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應承擔主要責任,他們認為戰後蘇聯對安全的要求和做法是正當的,美國極力限制蘇聯的影響是為了建立它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反蘇反共只不過是為其政策尋找口實。
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冷戰問題就已經露出苗頭。杜魯門上台時,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的基礎已動搖,美國巴不得把全世界置於它的支配之下。杜魯門一再宣稱美國應當在全世界處於領導地位。可是,經過戰爭考驗強大起來的蘇聯怎麼肯俯首稱臣?在國際事務的重大問題上,史達林針鋒相對,堅持不讓一步,這就導致了雙方的敵對。
美、蘇都是大國,鑑於蘇聯的實力和威望,美國無力、也不願與蘇直接對抗,於是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影響便成為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間裡美國外交政策的基調。這一基調的形成便影響到20世紀下半個世紀蘇美兩霸領導集團的國際思維——也就是外交家們常說的“冷戰思維”。
為了能夠實現反蘇、反共、阻撓社會主義力量發展的目的,美國極力在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周圍建立軍事集團,到處以反對所謂的“共產主義威脅”和維護美國及西方“安全”為由干涉他國內政。蘇聯也不甘示弱,先後在東歐、在亞洲和拉丁美洲施加自己的影響,以實現對美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