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1512年佛羅倫斯共和國被推翻,麥第奇家族重新掌權,馬基維利亞被解除公職。翌年他因被懷疑參與一次推翻新的麥第奇家族統治者的陰謀而被捕。他遭受了嚴刑拷打,但仍堅決聲稱自己無罪,同年則被釋放。此後他在離佛羅倫斯不遠的座落在聖卡西雅縣的一個小莊園裡隱居起來。
在隨後的十四年中他寫了幾本書,其中最著名的兩本是《君王論》(寫於1513年)和《論泰特斯·利維爾斯的前十部書》。其它著作有《戰爭的藝術──一部佛羅倫斯史》和《曼德拉格拉》
(一部好戲,偶爾仍在上演)。但是他的成名主要靠《君王論》一書,該書在所有的哲學論著中可能是最傑出的並且無疑是最易懂的著作。馬基維利亞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於1527年死去,終年五十八歲。
看來《君王論》被認為是一本向國家元首進諫的實用入門書。該書的基本觀點認為一個君王要官運亨通,就應該絲毫不考慮道德問題,而要依靠勢力和姦計。馬基維利亞十分強調國家完備武裝的重要性,認為這比什麼都重要。他強調一個國家的軍隊若是從自己的公民中招募的,這樣的軍隊才可靠;一個國家若靠雇擁軍隊或者靠外國軍隊,則必然會軟弱無能,危機四伏。
馬基維利亞勸告君王要贏得民眾的支持,這樣就可以消除一些難以避免的禍根。馬基維利亞當然清楚一個新上任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必須得做些失悅於被統治者的事。但是他指出:“。……征服者在奪取國家權力的過程必須得頃刻用盡所有殘暴的手斷,以避免每日都使用這種手斷……要逐漸提供福利待遇,這樣可以使福利得以更充分的利用”。一個君王要官運不衰,周圍必須得有才幹傑出的忠臣;馬基維利亞警告君王不要被阿諛奉承之徒所迷惑;並提出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建議。
在《君王論》第十七章中;馬基維利亞討論了一個君王是可敬還是可畏的好:
回答是一個君王應該兼而有之,但是如果二者必居其一的話,那麼可畏要比可敬安全得多……因為可敬只是為一條義務的繩索所維繫,而人們是自私自利的,一旦當這條繩索成為他們個人目的的羈絆時,它就會被砸斷;但是可畏卻為一套懲罰的刑具所維繫;這套刑具永遠靈驗。
第十八章的標題是“君王應該怎樣堅持信仰”。馬基維利亞說“一個明智的統治者當他的信仰和利益發生衝突時,就不應該再堅持他的信仰了。……”他補充道:“法律根據也不會使君王找不出他未能實現自己諾言的藉口,因為人們完全樂意服從目前的需要,行騙的人總可以找到願意受騙的人。”從這種觀點自然可以推出馬基維利亞在勸告君王要對別人的承諾採取懷疑的態度。
人們常把《君王論》稱為“獨裁者手冊”。馬基維利亞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他喜歡共和政治而不喜歡獨裁政治。他為義大利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軟弱無能而大失所望。許多異族侵略者的軍隊在踐踏著祖國河山,他渴望有一個強大的君王來統一祖國,把侵略者趕出去。人們會有興趣地注意到,雖然馬基維利亞提倡君王採用切實可行的玩世不恭和殘酷無情的手段,但是他本人卻是個理想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並不很擅長玩弄他推薦的騙術。
沒有幾個政治哲學家受到象馬基維利亞這樣強烈的譴責。多年來,人們罵他是地地道道的魔鬼的化身,並把他的名字當作欺騙和狡猾的同義詞來使用。其中最強烈的譴責常常出自於把他所倡導的學說付諸於實踐的人們之口,馬基維利亞可以在理論上證實這種虛偽的行徑。
當然人們根據道德規範批判馬基維利亞並不表明他沒有影響。更為確切地說,人們對他的影響提出異議是因為他的思想並非格外新穎獨特,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馬基維利亞反覆重申他並不是提出一種新政策,而是指出自從遠古以來許多傑出君王的成功之路。馬基維利亞總是引用古代歷史或義大利近期事件中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他的建議。賽薩爾·波吉亞(馬基維利亞《君王論》中稱讚的人物)沒有從馬基維利亞那裡學到什麼策略,反而是馬基維利亞從他那裡學到了實惠。
本尼托·墨索里尼是曾經公開稱讚馬基維利亞的少數幾個政治領袖之一。毫無疑問許多傑出的政治人物都認真地讀過《君王論》這本書。據說拿破崙睡覺時把一本《君王論》放在枕頭下面,人們對希特勒和史達林也有類似的傳說。但是看來還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馬基維利亞策略在現代政治中比在《君王論》發表之前更加盛行,這是馬基維利亞在本冊中名次不高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說馬基維利亞對政治實踐影響的程度還沒有確定的話,那麼他對政治理論的影響是不容置辨的。早期的作家如柏拉圖和聖·奧古斯丁把政治學和道德學或神學密切結合起來。而馬基維利亞則從純人性的角度來論述歷史和政治。他暗示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應該怎樣表現,而在於實際上他們怎樣表現;不在於誰應該掌握政權,而在於實際上人們怎樣取得政權。今天討論政治學說的方式比從前現實得多,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由於馬基維利亞的影響。他是名符其實的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隨後的十四年中他寫了幾本書,其中最著名的兩本是《君王論》(寫於1513年)和《論泰特斯·利維爾斯的前十部書》。其它著作有《戰爭的藝術──一部佛羅倫斯史》和《曼德拉格拉》
(一部好戲,偶爾仍在上演)。但是他的成名主要靠《君王論》一書,該書在所有的哲學論著中可能是最傑出的並且無疑是最易懂的著作。馬基維利亞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於1527年死去,終年五十八歲。
看來《君王論》被認為是一本向國家元首進諫的實用入門書。該書的基本觀點認為一個君王要官運亨通,就應該絲毫不考慮道德問題,而要依靠勢力和姦計。馬基維利亞十分強調國家完備武裝的重要性,認為這比什麼都重要。他強調一個國家的軍隊若是從自己的公民中招募的,這樣的軍隊才可靠;一個國家若靠雇擁軍隊或者靠外國軍隊,則必然會軟弱無能,危機四伏。
馬基維利亞勸告君王要贏得民眾的支持,這樣就可以消除一些難以避免的禍根。馬基維利亞當然清楚一個新上任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必須得做些失悅於被統治者的事。但是他指出:“。……征服者在奪取國家權力的過程必須得頃刻用盡所有殘暴的手斷,以避免每日都使用這種手斷……要逐漸提供福利待遇,這樣可以使福利得以更充分的利用”。一個君王要官運不衰,周圍必須得有才幹傑出的忠臣;馬基維利亞警告君王不要被阿諛奉承之徒所迷惑;並提出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建議。
在《君王論》第十七章中;馬基維利亞討論了一個君王是可敬還是可畏的好:
回答是一個君王應該兼而有之,但是如果二者必居其一的話,那麼可畏要比可敬安全得多……因為可敬只是為一條義務的繩索所維繫,而人們是自私自利的,一旦當這條繩索成為他們個人目的的羈絆時,它就會被砸斷;但是可畏卻為一套懲罰的刑具所維繫;這套刑具永遠靈驗。
第十八章的標題是“君王應該怎樣堅持信仰”。馬基維利亞說“一個明智的統治者當他的信仰和利益發生衝突時,就不應該再堅持他的信仰了。……”他補充道:“法律根據也不會使君王找不出他未能實現自己諾言的藉口,因為人們完全樂意服從目前的需要,行騙的人總可以找到願意受騙的人。”從這種觀點自然可以推出馬基維利亞在勸告君王要對別人的承諾採取懷疑的態度。
人們常把《君王論》稱為“獨裁者手冊”。馬基維利亞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他喜歡共和政治而不喜歡獨裁政治。他為義大利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軟弱無能而大失所望。許多異族侵略者的軍隊在踐踏著祖國河山,他渴望有一個強大的君王來統一祖國,把侵略者趕出去。人們會有興趣地注意到,雖然馬基維利亞提倡君王採用切實可行的玩世不恭和殘酷無情的手段,但是他本人卻是個理想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並不很擅長玩弄他推薦的騙術。
沒有幾個政治哲學家受到象馬基維利亞這樣強烈的譴責。多年來,人們罵他是地地道道的魔鬼的化身,並把他的名字當作欺騙和狡猾的同義詞來使用。其中最強烈的譴責常常出自於把他所倡導的學說付諸於實踐的人們之口,馬基維利亞可以在理論上證實這種虛偽的行徑。
當然人們根據道德規範批判馬基維利亞並不表明他沒有影響。更為確切地說,人們對他的影響提出異議是因為他的思想並非格外新穎獨特,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馬基維利亞反覆重申他並不是提出一種新政策,而是指出自從遠古以來許多傑出君王的成功之路。馬基維利亞總是引用古代歷史或義大利近期事件中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他的建議。賽薩爾·波吉亞(馬基維利亞《君王論》中稱讚的人物)沒有從馬基維利亞那裡學到什麼策略,反而是馬基維利亞從他那裡學到了實惠。
本尼托·墨索里尼是曾經公開稱讚馬基維利亞的少數幾個政治領袖之一。毫無疑問許多傑出的政治人物都認真地讀過《君王論》這本書。據說拿破崙睡覺時把一本《君王論》放在枕頭下面,人們對希特勒和史達林也有類似的傳說。但是看來還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馬基維利亞策略在現代政治中比在《君王論》發表之前更加盛行,這是馬基維利亞在本冊中名次不高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說馬基維利亞對政治實踐影響的程度還沒有確定的話,那麼他對政治理論的影響是不容置辨的。早期的作家如柏拉圖和聖·奧古斯丁把政治學和道德學或神學密切結合起來。而馬基維利亞則從純人性的角度來論述歷史和政治。他暗示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應該怎樣表現,而在於實際上他們怎樣表現;不在於誰應該掌握政權,而在於實際上人們怎樣取得政權。今天討論政治學說的方式比從前現實得多,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由於馬基維利亞的影響。他是名符其實的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