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天,呂不韋突然接到昌平君的報告,大王令他們三人審理嫪毐案。呂不韋一時仍然弄不清嬴政此舉是對他的信任,還是對他的考驗。這樣也好,自己參與審理,能及時了解情況,掌握住牽連的人員,做出進退的決策。

  呂不韋與昌平君和隗狀三人坐在大堂上,嫪毐被帶上來了。

  呂不韋抬頭細看,僅僅幾天不見,嫪毐簡直判若兩人,白淨的麵皮又瘦又黃,眼睛凹陷,布滿了血絲,渾濁無光。鬍鬚仿佛一夜間瘋長起來,又粗又長,把臉襯得更加難看。再配上這一身囚衣,活脫脫一個死囚犯,昔日王侯的神氣盡蕩然無存。

  也許這才是嫪毐的本來面目,呂不韋暗想,他從嫪毐狠毒的眼神里讀出一絲恐懼,說不定嫪毐今天的形象就是自己明日的下場。呂不韋不敢和嫪毐目光對視,他拿起驚堂木敲擊一下堂案,喝道:“嫪毐,見了本官還不下跪,難道要大刑伺候不成?”

  嫪毐早已得到李斯暗示,心中暗想,呂不韋你也別神氣,嬴政要借我的嘴治你死罪呢。嫪毐本不想同嬴政合作,但他也不想看著呂不韋神氣的樣子,轉念一想,死了也要拉個墊背的。

  嫪毐哈哈一笑:“呂不韋,人們不是說勝如王侯敗如賊嗎?我如今是賊而你是王侯,你也別高興太早,你很快也會淪為賊的,咱們二人是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飛不了我也蹦不走你。”

  隗狀喝道:“嫪毐,你別廢話,快把你的同黨一一招來,大王會酌情給你從輕處罰的,也許會饒恕你的宗族。”

  嫪毐瞪了隗狀一眼:“你少插嘴,我現在正供出同黨呢。”

  嫪毐又轉向品不韋:“呂不韋,本來不想供出同黨,都是你們苦苦相逼的,我只好從實招供了。”

  呂不韋從嫪毐的話聽出不對勁,斥道:“嫪毐,如實招供,但不允許誣陷好人!”

  嫪毐又是哈哈一笑:“誣陷好人?呂不韋,你還算好人麼?我假腐入宮是你為了討好太后,也是你為了擺脫太后糾纏一手安排的。”

  呂不韋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他氣急敗壞地喝道:“嫪毐,你死到臨頭還敢誣陷本侯爺,不怕株連九族嗎?你說你假腐入宮是我一手安排的,何人作證?”

  “太后即可作證,除了太后之外,宮中也有負責行刑的太監作證。”

  嫪毐得意地笑道,“這還不算,我做亂也是你指使的。”

  呂不韋更是氣炸了肺:“大膽!嫪毐你血口噴人!我讓你求死不得求活不成。”

  昌平君說道:“文信侯不必連連打斷犯人的口供,這是審訊不是對薄公堂,侯爺若想辯駁,等到審訊結束到大王那兒再辯駁也不遲。”

  呂不韋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現在才真正明白讓他審理嫪毐一案的真正用意。

  嫪毐又說道:“呂不韋,你想作亂犯上卻又不直接起兵,特意把調兵令牌交給太后保管,本來我並不知道太后那裡有令牌,是你親口告訴我的,暗示我用令牌可以從雍城周圍縣城調出地方兵馬——”

  嫪毐又說了些什麼呂不韋一句也沒聽見,他頭一歪氣得昏厥過去。

  當呂不韋甦醒過來時已經躺在府中,他見司空馬與幾位夫人還有兒子呂鍾也圍坐在旁邊,讓眾人扶他起來,呂不韋拉著幾位夫人的手說:“你們快收拾行李,準備回雒陽封地,我要入宮去見大王,再晚恐怕連命都沒有了。”

  司空馬不解地問:“侯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呂不韋擺擺手:“你們趕快在府中準備吧,是吉是凶還難以預料呢。”

  呂鍾拉著呂不韋的手:“爹爹,你快去快回,我和娘在這裡等著你,要走全家一起走。”

  呂不韋撫摸著兒子的頭一陣心酸,自己把整個心思都撲在秦國的朝政上,夢想著有朝一日——想不到如今是這樣的結局,為了一個女人,為了一個有其實而無其名的兒子,自己冷落了自己的夫人,更耽誤了自己的兒子,像他這把年紀有這么小的兒子真令人難以置信,真是公而忘私嗎,呂不韋自己也糊塗了。

  嬴政從趙高手中接過抄錄下來的嫪毐口供,滿意地說:“高,你幹得不錯,有這份口供足以將呂不韋滿門抄斬,就看他是否識相了。”

  嬴政話音未落,有傳事太監來報,文信侯求見,嬴政和趙高相視一笑:“讓他進來!”

  呂不韋入內叩拜說:“臣身為百官之首,對嫪毐作亂一事一無所察,臣有失察之過。臣掌握兵權時曾私給太后一調兵令牌,當時臣只是為太后安全考慮,事後沒能及時奏報大王收回令牌,釀成大錯,這也是臣的過錯。嫪毐假腐入宮臣確實一無所知,請大王明察。嫪毐說他作亂受臣的指使更是對臣的誣陷,謹望大王明鑑。但臣為相多年無功於秦,並且惹出種種禍端,非臣存有私心,而是臣無能也,如今臣年事已高,更不堪任用,請辭去相國一職,並望大王網開一面,放過臣的家小,將臣一人治罪。”

  呂不韋說完,老淚縱橫,俯伏於地。

  嬴政並不想立即將呂不韋治罪,他怕數日之內搬倒兩侯引起群臣恐慌,動了秦國的根本,影響統一大業,於是,淡淡地說道:“丞相還算有自知之明,還沒有像嫪毐一樣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對嫪毐所供丞相之罪過寡人自有分寸,本王決不放過一個壞人,但也決不會冤枉一個好人。寡人恩怨分明,看在你多年為大秦辛苦操勞的情份上,本王同意你辭去丞相一職回雒陽封邑頤養天年。激流勇退,見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這是識時務者所為。丞相不是把《呂氏春秋》十二紀按春夏秋冬四季順序分別論述生、長、收、藏嗎?自然四季如此,治理國家如此,人的一生榮辱福禍不也是這樣嗎?人不可能永遠得志,也不會終生時運不濟。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周朝興盛不過八百餘年,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法則,丞相為人中姣姣者,定然比常人更能參破自然之理,望丞想回雒陽封邑有一個美好的晚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