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載道:「敢問相公,何為天下之道?何為天下之理?」

  「天下之道,就是這天下是誰人之天下。天下之理,就是如何守住這天下。是故君子用於邦國,必問,此邦此國,是何人之邦,是何人之國。若為邦人之邦,國人之國,則以天下之道盡心竭力而治之。邦主之邦,國主之國,則以客卿而治之。客卿乃受人錢財,為人所用,替人守邦國。錢財不足,則隱,國主不用,則隱,為客而已。此之謂,君子於別人之天下,只是一過客。你們讀先秦典籍,便就會讀到許多客卿所言。官員,是這天下的一分子,以理治國。客卿只是一過客,以術治國。喧賓奪主,田氏代齊。先秦之時各邦國有主有客,共治邦國,這可是不一樣的。後人為學,一定要知道他們是主是客,不然對於他們治國的辦法,就會迷惑不清。」

  什麼是道?非常簡單,這政權是誰的。理同樣簡單,怎麼保住政權不倒。道崩德散就是政權不再在主人手裡,其德自然就散了。漢借周德,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並不是天下的唯一主人,漢朝同樣也是如此。漢初的皇帝家裡同樣要種地織布,不會理所當然地視天下民財都是自己的,想取就取。違背了這道,理就立不住,人心要散。一直到宋朝,皇帝的內庫都是按照制度,從天下之財里分一部分出來,天下並不是他趙家的。制度不一定能守住,但不表示制度不存在,這就是天下的道理。

  蒙古人來了,這天下不再是天下人的天下,道崩則德不存,理當然也就不在了。後來的朝代不循舊道,舊理自然就不在,拿著古人的典籍,讀得再好也不能治天下。這就是文明當中的道理,連道理都沒有的政權,凝聚不起人心。裝神弄鬼,對百姓連蒙帶嚇,是沒有用處的。明白了政權的道,再去找自己的理,把天下事一理貫之,人心才能齊。這就是為什麼道理最大,其他一切都要服從道理,要按照道理做事。

  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

  說到這裡,徐平笑著對幾人道:「理通為儒,道理通了才能跟人講,不然就只是學與問。做學問,講道理,是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在這裡跟你們講道理,你們覺得我通不通?」

  幾人一起笑了起來。

  黃金彪聽得雲裡霧裡,昏昏欲睡,見幾人笑,舉起杯來道:「相公說的,自然是天下間的道理,哪個不服!飲酒,飲酒!」

  徐平舉杯一飲而盡,對黃金彪道:「你啊,不許我做人,非要我做閻王。做人真難!」

  普通人不必要一定明白道理,他們只要覺得管他們的人按道理做事就好了,這個時候官員就有些像閻王。老百姓哪管你是閻王還是玉帝,只要能夠開開心心地生活就好。教化就是把道理慢慢深入到人民心中,大家都懂道理,自然而然按照道理做事。現在徐平自己也只是在完善自己的道理,教化只能留給後人,不知何年何月了。

  徐平是個隨性的人,對人生講究順其自然,不較真。所以徐平對天下的道理,滿篇都是虛偽,核心是偽。政治是扮演,人民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合道理。存偽求真,就是徐平在小康之世,守住天下認同,向著大同社會而去的道理。大同會不會到來?徐平其實並不太關心,最少在他的有生之年見不到,何必煩惱?

  天下之德,外人感受最清楚,崩散之後反而是後人覺得虛無。前世的時候,新中國的德就是天下一心,眾志成城。平靜的年月,周邊國家感受就是和風細雨,忠厚老實,一旦發起怒來,地球也要跟著一起顫抖。

  徐平前世國家的道,就在國名里,人民共和國。理是那個偉人留下的理,可以概括為九個字:為人民服務;造反有理。那個偉人不像徐平這麼隨性,他愛較真,他留下的道理也是一樣。為人民服務是國家的天,是對政權的要求,是天下之父做事的辦法。造反有理是國家的地,是人民的權利,是天下這個民心之母做事的辦法。父親做好了,母親自然也就心安,天下太平無事。如若不然,父親不對,母親就會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國家的一切事情都在這個道理裡面,裝神弄鬼不行,理在則道不崩,德不散。

  想到這裡,徐平面上露出笑意。前世小時候,父親對家裡的事管得少,對自己同樣管得少。每當自己闖了禍,拿起掃把打自己的都是母親。嚴父慈母,說是傳統,那個偉人卻偏偏反著來,要慈父嚴母。他的理化成禮,便就走進了許多家庭裡面。

  家國天下,不是階梯,而是天下人的互動。以家為單位,組成國,家齊國治,兩者同時而成天下。家不齊,國不治,則天下不穩。不以家為單位成國,就成另一種天下。國也可以是以人為單位組成,也可以是以族為單位組成,也可以是以部落為單位組成,還可以是以地域為單位組成。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道,有不同的理。

  天下的道有很多種,可以有主,也可以無主。有主之天下可以是神的天下,可以是人的天下。是人的天下,還可以是一個人的天下,或者一部分人的天下,或者是所有人的天下,甚至可以是外人的天下。

  守天下的理,更是數不勝數,不斷地出現,不斷地消失。

  這些道和理組合起來,便就是璀璨如繁星般的文明,這些文明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人類文化。有道理,凡事講道理的人群,就是文明,否則就是蒙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