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溫月聲到達邊疆之後,接連贏下的幾場勝仗,亦是令得朝中歡欣雀躍。

  昊周的那封求和信送至的當日,朝中氣氛格外熱烈。

  近二十年來,大徽第一次占據了優勢,還逼得對方皇帝親自寫下了求和書,這件事情放在了任何一個大徽人的身上,都是格外值得高興的。

  可各方對待這封求和信的意見,都不甚相同。

  主和派自然是覺得,昊周給出的條件豐厚,能夠停息戰火,對於邊疆和朝廷都是一件好事。

  主戰派則是認為,多年戰局好不容易扭轉,如今若因為昊周求和就貿然應許,日後對方想要撕毀盟約再次來犯,大徽便會陷入了被動的場面。

  兩方僵持不下,皇帝卻在此時下令,命溫月聲回宮共商。

  這道聖旨落下後,爭論的兩方幾乎是瞬間休止。

  早朝之前,王進之、呂閣老等人共同立在了殿門外,難得的誰都沒有開口,氣氛沉鬱。

  呂閣老身側的一個內閣學士輕嘆了聲:「自郡主離京之後,皇上的想法,我等似乎越發揣摩不透了。」

  從此前欲派遣永安王至邊疆,到今日命溫月聲回京。

  在這太和殿外,幾位朝臣不敢妄言,但心中皆是明白,皇帝的旨意,是越發有失偏頗了。

  呂閣老站在了一旁,眼觀鼻鼻觀心,聞言不語。

  從前皇帝臨朝,還能夠稱得上是無功無過,有心無力。

  自這數月以來,所做之決策,皆是昏招。

  溫月聲在邊疆聲勢滔天,龍椅上的人會忌憚她功高震主,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戰事未平息之時,就幾次欲下對方的權柄。

  這些所為,甚至不像是呂閣老印象中的皇帝手筆。

  「說來亦是有趣。」王進之將雙手攏在了袖中,似笑非笑地道:「數月之前,後宮之中還是晏貴妃的天下,不過幾個月,梁妃便得了盛寵。」

  他口中的梁妃,就是景康王的生母梁昭儀。

  梁昭儀從冷宮內出來沒兩個月,位分便直接回到了妃位,雖說沒了從前的封號,比不得之前的淑妃之位尊貴,但卻也是非比尋常了。

  梁妃可是曾被打入過冷宮的妃嬪。

  他身側的人聞言,皆是眼眸微動。

  也不知皇帝這些昏招,可否是有人在背後故意而為。

  畢竟梁妃曾跟溫月聲有仇,梁家上下幾乎算得上是都葬身於溫月聲之手。

  他們對視未言,但心底都一清二楚。

  殿外重新安靜下來,早朝將要開始,許多人皆整理了自己的衣袍,等待太和殿的大門打開。

  可這大門還沒開,便已有消息傳了過來。

  思寧郡主已應下回京之事。

  這事一出,滿朝譁然。

  其實早在皇帝有意召溫月聲回宮時,便有許多臣子站出來反對,但因皇帝執意如此,他們也只能作罷。

  原想著以溫月聲的性格,在邊疆戰事未平息之前,必定不會回京,一切尚有迴旋的餘地,他們還可以繼續上奏,請皇帝收回成命。

  哪知溫月聲竟然應下了。

  她這一應,直接讓早朝炸開了鍋。

  當日,無數臣子站了出來,從邊疆禍起之事說起,到了二十年來的恩怨,並著眼下整個的局面梳理,道昊周求和乃是狼子野心。

  在好不容易得勝的前提下,決計不能中了對方的奸計。

  又有人手握無數消息,知曉溫月聲自入邊疆之後,所做的所有事跡,從珞城到源城,還有那玉王鎮令人心驚的屠宰場,和陲溪鎮內的獨身換得一鎮百姓。

  殺五大名將,毀三大部族,揚大徽士氣。

  邊疆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全都因為溫月聲鎮守,如今要她說回就回,根本就是置邊疆的無數百姓於不顧。

  未有這勒令回京的一事還好,許多人只知道溫月聲立功無數,不清楚具體事由,而在今日早朝之後,其在邊疆的所有事跡,都將傳遍整個大徽。

  也有少部分人道,這些事情皆是在大徽將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並非溫月聲一人的功勞。

  甚至還有人被短暫的勝利沖昏頭腦,說出乃是大徽軍隊了得,換個將領也一樣的話來。

  這話一出,當如同捅了馬蜂窩。

  無數人跳出來反駁怒罵,王進之一把年紀,更是指著對方的鼻子罵:

  朝堂之上吵得是不可開交。

  近乎於大半的臣子都站了出來,反對溫月聲回京。

  可不知為何,往日對於多半數建議,都會採納的皇帝,始終都未有開口。

  甚至在臨下朝之前,都不曾提及。

  如今的情況下,皇帝對於昊周求和之事不可信,自然也是心知肚明,而一定要讓溫月聲回京,所為的,只是為著削弱她在邊疆的影響力,以及削弱她手中的兵權。

  至於皇帝眼中屬意的人選……

  「這戰勝昊周,日後必定將名留青史的大徽戰神之名,皇上就這般想要給永安王?」走出了太和殿後,呂閣老身邊的臣子氣憤不已。

  呂閣老聞言,回過了頭去,深深地看了某個身影一眼,隨後淡聲道:「未必是永安王。」

  畢竟他們這位皇帝,最喜歡的,不就是所謂的制衡之術?

  朝中對此事不滿者諸多,但皇帝仍舊一意孤行。

  三日早朝,皆未得其法。<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