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羅成這般捧孔聖,目的當然還是要將新建的科舉制度穩固起來,儒家雖然在後世有不好的評價,但在古代,儒家其實也分很多學派,其中也有王霸派,後來備受詬病的理學派其實是要到宋朝開始,明清大興的。

  「為孔聖設從祀。」

  從祀,即配祀,孔廟裡不僅祭祀孔子,還選儒家先賢們陪同祭祀。

  皇帝欽定從祀者為四配,四配為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

  四配在孔廟受奉祀的人物中,僅次於孔子,皇帝對四配皆追封為公,因此又稱四公、四聖。他們的塑像分坐於孔子像的兩側。依次為:孔子像東為兗國公顏回(復聖)、沂國公孔伋(述聖),西為成國公曾參(宗聖)、鄒國公孟軻(亞聖)。

  四聖之下,為十二哲。

  十二哲為孔子優秀的弟子和同代賢人,供奉於孔廟大成殿中,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側北起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等。

  十二哲之後,則為先賢,再為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優秀的儒者,先賢七十二人,先儒八十一。

  「聖人,追封孔子為王,那其子孫?」

  「孔子之後爵號褒顯,世世不絕,其來遠矣。自漢元帝封其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時封其為褒成侯,始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國也,宣尼,其謚也,公侯,其爵也。此後,又封為鄒國公,子孫也皆有封爵。」

  「朕崇尚儒學,尊崇先賢,故加至聖大成文宣王先師之號,務極尊顯之意。朕望後來者能繼奉吾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墜,故朕決定加封孔聖之嫡系子孫為衍聖公爵,以後代代相襲!」

  王珪聽後大讚。

  「衍,寓意聖裔持續衍展、世代繁衍無止境,代表吾皇與吾朝尊孔崇聖的孔高境界!」

  相比起之前的褒成、褒尊、宗聖、奉聖、崇聖、恭聖、褒聖等封號相比,明顯更顯皇帝的水平。

  「授孔子三十一世,國子監祭酒、集賢殿大學士孔潁達為第一代衍聖公爵。」

  「聖人,孔潁達非當代直系嫡長!」王珪提醒皇帝。

  羅成只是笑笑。

  「孔先生八歲就學,師從大儒劉焯,能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後朕召為學士,再加官散騎常侍,最後主持國子監任祭酒,先前朕拜其為集賢殿大學士,入翰林院。」皇帝問,「孔潁達不正是當代孔氏賢者嗎?由他來承封衍聖公之爵,豈不正好?」

  皇帝如此堅持,其它人當然也不好多說。本來嘛,這爵位繼承,當然是以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可皇帝現在授封的是初代衍聖公,並不是承襲原來的鄒國公爵位,故此也可以選個賢的。

  當朝翰林院大學士,孔家其它人也確實沒有比孔潁達更優秀的了。

  原來隋朝時曾封孔子後裔紹聖侯爵位,所封的是第三十一世孫,也就是孔潁達的族兄孔嗣悊,他在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後遷太子通事。楊廣大業四年,封他為紹聖侯,賜食邑一百戶。

  能在大業朝考中進士,也算是個不錯的人才了。

  不過比起孔潁達來,他如今已經老邁了,隋末後他便歸隱家鄉不出,所以這次皇帝乾脆便另選了孔潁達為衍聖公。

  「孔嗣悊就改封為曲阜縣男爵吧,他年紀大不願意再出仕,朕也不強求,就賞他絹五百匹,錢三百貫,讓其安心在家休養吧。」

  那位紹聖侯其實早在大秦立國不久後,在曲阜歸秦後他的爵位就沒了,當時皇帝並沒有承認楊廣封他的紹聖侯爵。因此當他知道皇帝要給族弟孔潁達封衍聖公爵後,也沒有什麼不滿的。

  更何況,現在皇帝還給了他一個曲阜男爵做補償,因此也就滿足了。

  對於祖先孔子被尊封為文宣王,還追諡那麼長的諡號,新的曲阜男很激動,全國所有縣都要建立文宣王廟,所有學校都要立孔子像,這對孔家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很清楚,這意味著孔家以後真的可以與國休戚了。

  為此,哪怕他這個嫡長把爵位讓給孔潁達,也絕對是願意的。

  皇帝笑呵呵的給孔嗣悊又加了點錢帛賞賜,皇帝尊孔目的是科舉,是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士子階層,以改變如今的舊士族壟斷狀態。因此,尊崇孔聖同時,施惠一些給他的後人,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一個空頭爵號而已。

  羅成不僅封孔子為文宣王,他還早就封了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並以關廟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

  現在,文聖孔子才剛與武聖關公並駕齊驅,還晚了一步成為國家祭祀主神。

  孔王封文宣王,而關羽是直接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一步到位成為了關聖帝君。

  全國各縣,一樣早就設立了關聖武廟,武廟裡也一樣有歷代著名將帥配祀。

  對於皇帝而言,文聖孔子武聖關羽,其實不過是皇帝和朝廷故意樹立的兩個榜樣而已,重點不在孔子和關羽,而是其背後代表的皇帝尊文崇武,文武並重的思想。

  「在曲阜為孔聖修一座規模最高的大聖至成殿吧,要建成天下文人儒士的聖地,以後歷代名儒大賢,皆入殿陪祀,受天下讀書人之祭祀敬仰。」皇帝道,「所用花費,從朕的內庫中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