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封禪泰山自秦始皇開始。

  「聖人,臣等以為眼下封禪都已經算是晚的了,聖人結束前隋之動亂,重歸天下太平,安民拓邊,功蓋秦皇漢武,當早封禪泰山,向天地報告,接受天命。請聖人前往泰山,在泰山之頂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之腳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古人講究正統,重法理。

  秦繼承隋,靠的是武力奪取的天下,雖說當時朝綱混亂,但羅成終究曾是隋家舊臣,因此更需要強調君權神授,以此來證明大秦的法理性和正統性。

  這東西其實很重要,畢竟這代表的是正統性,若是不強調君權神授,那豈不是說以後誰想當天子都可以?

  這和當初讓楊暕禪位一樣,但禪位還不夠,必須還得封禪泰山。

  大秦的天下,不僅僅是楊家禪讓的,也是得到上天批准,君權神授的。

  幾位大學士都請求皇帝早日封禪,以金泥銀繩將封禪文書封印,然後埋於泰山地下。

  羅成微笑著道。

  「諸卿不止一次提出泰山封禪,只是朕以為如今天下還未完全一統,江南還有二藩割據,朕若就去泰山封禪,似乎有些沒臉。」

  幾個大學士馬上道,江南二藩早已歸附,皆只是大秦的藩王而已,並不影響大秦一統天下的事實,今年雖有大災,可朝廷從容面對,上下齊心協力一起渡過了難關,百姓沒有流離失所,也沒有因災而餓死百姓,這便是天大的功德,這也是上天的護佑,因此更應當去泰山封禪,祭祀天地,拜謝天神。

  羅成心裡還是蠻高興的。

  大學士們也不是那種愛拍馬屁的人,大家都說他可以封禪,這也是對帝王功績的肯定。

  這時御史大夫張儀臣出列。

  「臣等請聖人封禪泰山,不僅僅是因為異姓而王改朝換代,還因為聖人治理天下的功績,結束隋末動亂,重安天下太平,尤其是將突厥、高句麗等亡我之心不死的外賊征服,使我漢家無外患之憂,這是天大的功績。而這功績,其實也不全是聖人一人之功績,這也是聖人率領的文武百官們的功績,聖人封禪,也正是對天下臣民的肯定。」

  御史中丞長孫無忌也道,「聖人功高德厚,如今華夏安定、四夷賓服,五穀豐收,符瑞不斷,眼下正是封神告天地之時。」長孫無忌認為,家中的孩子在學堂讀書,若是有了好成績,也肯定是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的,這也是讓父母一起高興。如今大秦有了這樣的好成績,為何還要遲遲不告訴天父地母呢?

  「朕擔心封禪泰山,到時車駕東巡,千乘萬騎,耗費太多。到時沿途得修路,又要供應,這花銷不少,且封禪泰山,必然也得召諸侯藩邦前來,各地諸侯,遠夷君長,都要趕來,這勞師動眾啊。」

  門下侍郎魏徵便道,「聖人無須擔憂這些,雖說剛經歷了一場大災,但中原各地府庫依然充實,聖駕東巡,朝廷完全可以自己供應,不會讓百姓加重負擔承擔,至於說諸侯藩邦們前來,這不正是宣示我大秦盛世的機會嗎?讓這些藩邦看到我們的強大,這樣他們才更不敢亂來,也能使的邊疆更加安穩。」

  「至於說諸藩到來,到時要賞賜,其實現在朝廷每年的正旦大朝,以及聖誕節、千秋節等,諸侯藩使也都會前來拜賀,朝廷也諸藩早有了一套成熟的朝貢貿易體系,朝廷適當給他們點貿易優惠,免除他們一些關稅,他們高興不已,而朝廷也從沒有虧過,每次諸藩朝貢,朝廷跟他們交易,其實都是賺的。因此我們根本不必擔心諸藩來了的賞賜問題,來的越多,還能賺的越多。」

  張須陀也說皇帝封禪泰山,還可以東巡,看看東方各郡的情況,了解下民情。

  百官皆贊成封禪泰山。

  「封禪也可,然朕要提出幾點,首先就是不可過於排場耗費,比如沒有必要為了朕封禪東巡,特意再修一條路,不需要什麼黃土墊道、路邊栽柳等。另外,這次出巡,沒必要帶太多的人,後宮裡一後四妃九嬪同往即可,宮女內侍數量也要控制在五百以內。」

  「還有車駕等要從簡,不要搞的過於奢華隆重,隨駕的侍衛軍隊,可從北衙禁軍和內衙親軍中各選四千,然後再調兩千羽林隨駕便好。多了也沒必要,朕在大秦的疆土腹心巡視,不可能還要數萬大軍護衛,不要搞的跟楊廣一樣,出巡一次,隊伍二三十萬人。」

  皇帝的話倒是讓大臣們十分意外和高興,能有一個節儉的皇帝總是好的,雖說皇帝其實是天下最有錢的人,皇帝的內庫一年都能收入兩三千萬貫,相當於朝廷小半年的所有收入。

  張儀臣感嘆著道,「臣當年曾親自參與過隋朝建造東都洛陽,當時為修建洛陽紫微宮殿,其中的樑柱取材於江西豫章,一根樑柱需要兩千人抬,還要用鐵輪子,走了幾里路,鐵輪就壞了,得要有數百人帶著鐵輪跟著,每天走不了三十里。一材之費,便要數十萬工,其它可想而知了。從前秦修阿房宮,失了人心。楚國修章華宮,也失了人心,隋朝修好東都洛陽,也開始失了人心,如今聖人坐擁萬里疆土,國庫收入數倍於隋,泰山封禪,卻如此一切從簡,此真是江山社稷之福也!」

  殿中群起恭賀之聲。

  羅成呵呵笑道,「朕當初十六歲時,便被隋朝徵召去挖運河,一家七個男丁,成丁才五個,但六人被徵召服役,不是涿郡打造軍械,就是東萊造戰艦,要麼就是洛陽修宮殿,或是河北挖運河,想想楊廣如此不體恤民力,他不亡誰亡?朕也是自隋朝一路過來的,親眼看到楊廣是如何折騰敗亡了天下,因此朕深以為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