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舊高句麗國境,再沒有一個據點堡壘屬於叛軍。

  而新羅和百濟兩國也受到朝廷警告,停止了各種小動作,大秦在半島南面劃定疆界,立下界碑。

  新羅和百濟皆對大秦稱臣進貢,接受冊封。

  皇帝在這個時候裁軍休兵,正是時候,按理,沒有特殊意外,不至於這個時候百濟叛亂,還拉上了倭國。

  「其實這事情說來話長。」老賈苦笑道。

  說到底,問題其實還是不是出在大秦這邊,先前百濟和新羅、倭國海東三國稱臣進貢,朝廷對於三國也沒有攻擊之意,一切都挺好。

  三國向朝廷進貢了大量方物土產,朝廷則也回賜許多東西,這本是皆大歡喜之事。

  問題出在百濟使者身上,那位大使回國後,因貪圖朝貢之利,回國之後馬上就向國王謊奏說大秦要求更多進貢。本來大秦是說百濟可以多朝貢,但這朝貢本就是宗藩貿易,他們以朝貢之名來貿易,還能免關稅,算是一種貿易優惠了。

  這種朝貢根本不會影響到百濟什麼,可偏偏那大使貪利,大秦回賜本來是給了百濟很多好處的,不但沒收關稅,甚至還是高於一點市場價收他們的貢物,然後回賜許多中原商貨。

  但那位大使卻夥同其它使團成員,不但夾帶大量私貨貿易不說,還把大秦回賜的商貨侵吞大半,結果便是百濟的朝貢虧本了。

  這還不算,那些百濟使團甚至還假傳大秦的旨意,本來是要求百濟進貢五百童男童女,結果他們要求進貢一千。要求進貢耕牛萬頭馬萬匹,說好不限時間,可那使者卻要求一年內貢齊。

  如此種種,引的百濟朝野驚慌,可百濟國王又不敢不從,於是只得下令從民間強征童女童男,強征耕牛馬匹,以及諸多貢物。

  國王旨意一下,許多官員趁機又貪污,層層加征。

  結果到後面,居然引發了一出兵變。

  百濟朝中有大將不滿,暗中聯絡,發動兵變,結果廢了國王,另立了百濟王扶餘障的一個孫子扶餘隆為王。

  兵變奪權之後,百濟新朝廷立即下令廢除原國王的征貢令。

  而兵變後,不少百濟王族和官員們紛紛逃入帶方郡,他們向徐世績哭訴國內叛亂等等,還說那些叛賊不肯尊奉大秦宗主,拒不納貢云云,還說他們大量收容高句麗餘孽,不顧之前大秦的詔令。

  徐世績聽後,當然也是不肯了。

  作為宗主國,大秦有義務協助藩屬平亂。

  尤其是情報顯示,這百濟新朝廷確實公開支持高句麗餘孽,另外又拒絕再向大秦稱臣進貢。

  為了維護地區穩定,也為了維持宗藩關係,徐世績於是下達徵召令,準備進駐百濟邊界,防範萬一。

  可他的這舉動,卻讓對面的百濟叛亂朝廷驚懼不已,認為秦軍要出兵南下。這些驚懼的百濟人乾脆先下手為強,他們一面給高句麗餘孽們武裝起來,給錢糧給武器,讓他們進入帶方郡內襲擾,一面又派人去向倭國聯絡。

  為了能夠對抗大秦,新百濟王甚至向倭國稱臣納貢。

  倭國以往連諸島都未完全平定呢,北方的蝦夷人都時常做亂,現在百濟人居然願意做藩屬臣邦,倭人一下子就興奮了。

  其實倭人一直以來,都很期盼北方半島,希望能夠進入島上,可是百濟和新羅那也不是吃醋的,防範很嚴。

  現在有了名正言順插手半島的機會,倭人馬上就同意了百濟新王的請求,立即動員發兵。

  得了倭國的支持肯定後,百濟叛亂朝廷於是更是堅決信心了。

  徐世績那邊還沒集結完,這邊百濟已經殺過邊界,攻入大秦安東道帶方郡境內了。

  「百濟王派薛武與高句麗餘孽高延儒率一萬兵馬為先鋒攻入帶方!」

  「高句麗餘孽劍牟岑還在百濟立高句麗寶藏王的外孫、淵淨土之子安舜為王,復國高句麗,百濟王扶餘隆和倭國推古女皇額田部皆承認安舜復國為王。」

  三王還訂立攻守同盟,要一起對抗大秦。

  「陛下,倭國雖是女皇在位,但實際上一直是由其侄子廄戶皇子和其舅父蘇我馬子聯合執政,廄戶皇子之父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兄用明天皇,而他的母親是推古天皇的異母妹。」

  「什麼亂七八糟的關係?」羅成皺眉。

  「其實直接點說,就是倭國雖然現在是女皇在位,可實際上是廄戶皇子和大貴族蘇我馬子聯合執政,廄戶皇子和蘇我馬子卻是相互不合。廄戶皇子早年就曾派使者赴中原隋朝,學習中原的先進位度,然後他便在倭國進行大改革,目的是想擺脫氏姓制,改變倭國固有的豪族聯合政權制為中原的中央集權君主專政制。」

  他設立冠位十二階,作憲法十七條,大力推行佛法,引用中原的儒學、法家、道家的典故和成語,連冠位十二等,也同樣是引用儒學的五德來區分官階,十二等分別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冠服則以紫、淡紫、青、淡青、紅、淡紅、黃、淡黃、白、淡白、黑、灰等不同顏色及其濃淡來區分。

  「這廄戶皇子倒是挺有眼光啊?」羅成道。

  「陛下,推古女皇即位後,他是女皇血脈最親近之人,因此被立為皇太子,隨後又被立為攝政,但大豪強貴族蘇我馬子卻把持朝政多年,因此他是想要擺脫蘇我氏的控制,這才學習我中原改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