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裡加加那裡算算,這意味著朝廷不計兩稅的正稅收入,以後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都能達到六七千萬貫之高,這意味著就算朝廷如這幾年一樣,維持著七八十萬的軍隊,甚至常年有不下十萬兵馬在邊地駐守、做戰,只要是不打全面戰爭,打一些局部的邊境戰爭,那麼朝廷的收入都足夠開銷,甚至年年能有節餘,可以不懼一般三五年就來一次的各種水旱大災江河決堤了。

  羅成看著宰相頻頻點頭的樣子,不由的心裡有幾分自豪。

  估計他將是歷史上第一個給大臣們用PPT的皇帝了,擴大外貿交易,促進工商作坊發展,擴大增進財政稅源,朝廷用這些錢供養維持強大的秦軍,繼續開邊拓地,改土歸流,只要能夠保證對外的擴張不斷,那麼內部矛盾便能壓縮減少。

  一個帝國,如果他一心開拓,沒有忙於內鬥,那麼就必然將保持勃勃的生機。

  「把土地交給漢家百姓,讓四方的蠻夷戎狄或臣服為民,或入工坊礦山莊園為工奴。」

  聽著皇帝那激昂的聲音,看著屏風上描繪的那美麗前景,宰輔們一個個雙眼放光,全都沉浸在那美好之中。

  第1105章 雷神

  澄清如鏡的江面上,一支船隊正在溯江而上。

  來自中原的劉仁軌看著這江水,不由的感嘆,這江水真漂亮。他出生於中原,見多的是黃河那樣奔騰而又混濁的河流。

  「真是山清水秀啊。」

  旁邊一名斷髮紋身的黑瘦漢子卻赤著腳站在旁邊道,「什麼山清水秀啊,是窮水惡水而已。」

  「阿發,我覺得這裡挺好的。」劉仁軌對這名嚮導道。

  「等你到了羅竇峒就知道沒這麼好了,那裡的峒民可是出了名的刁蠻。」

  劉仁軌若有所思,他因為斬殺馮暄,所以得李靖親自請功,被皇帝下詔特升為懷仁校,這是武官階中的正七品上,為八校之第五。武階正八上到從九下,為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旅騎、雲騎、羽騎八尉。

  而八尉之上為八校,正六上到從七下,為建節、奮武、宣惠、綏德、懷仁、守義、奉誠、立信八校。

  得到正七品上的懷仁校後,他也被李靖授為廣東道永熙郡懷德縣新設的懷德營指揮使,統五百營兵。

  懷德縣在永熙郡之南,位於與南面高涼郡邊界,西面是雲霧大山,翻過山就是合浦郡的北流。

  處於三郡交界之處的懷德,形勢複雜,尤其是處於未開化的山區,懷德縣也是開闢不久,這裡主要是羅竇峒的俚僚。

  阿發是李靖拔給他的一名嚮導,是永熙懷德人,後往南海郡做事,是個很機靈的人。

  雖然他斷髮紋身赤腳,跟這裡的俚僚人沒什麼區別,可阿發還是十分堅定的表明自己是漢人。

  船隻在澄清的江面划行著,阿發便跟這位新上司介紹起這邊的形勢來,他現在已經轉到懷德營任一名嚮導,屬於編外人員。

  「像我其實是就是漢人,當年始皇帝平定六國後,派五十萬大軍南下征討百越。百越不敵秦軍,最終被擊敗,一些人臣服,一些人向西南遷移。只是後來不久中原生亂,漢朝建立,嶺南這邊的秦軍則在趙佗的帶領下,建立了南越國,以番禺(廣州)為都城,歷數代君王,一百餘年才被漢滅亡。」

  阿發的祖上,正是當年南下的五十萬秦軍一員,他們南下嶺南,擊敗百越,在嶺南紮根立足,秦國滅亡,他們便隨著趙佗建立了南越國,再後來南越國也被漢朝滅國,於是他們又成了漢朝臣民。

  不過因為山高路遠,因此漢朝對於嶺南地區,其實實行的是羈麼制度,不征嶺南民之賦稅,任命地方的豪帥酋長為郡縣長官,地方上每年朝貢點土產,保持對中央朝廷的效忠就好。

  也正因此,嶺南自那時起,基本上就是自治。

  當然,嶺南因為有當年的南下秦軍,再加上漢朝時也有馬援等數次南下平亂,也留下不少漢人,再加上後來歷朝歷代不斷有漢人南下,於是慢慢的在嶺南地區,有了三支族群。

  一支族群就是如阿發他們這樣的,他們祖上是漢人南下,後來紮根嶺南與當地的百越人開始一起生活,甚至是聯姻,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支與中原很不同,但他們依然自認為是中原人。

  另一大族群,就是廣東東部義安一帶,也就是後世的潮汕一帶,這邊的人主要是南遷的河洛人,他們祖上生活在黃河洛水一帶,後來不斷南遷,這些人生活在閩南潮汕一帶,保有自己的習俗傳統,與阿發他們這樣當年南下秦軍後裔又不同。

  可以說河洛人也是漢人一支,但他們又依然與阿發他們這樣的漢越混血不同。

  「要說在嶺南最大的族群當然還是俚僚。」

  「俚僚其實應當算是兩個族群了。」阿發跟劉仁軌道,「俚人,一般就是指生活在山間平地上的那些越人,他們祖上是以甌人為主,而僚人是以駱越人為主,總之都是以前百越中的一支。」

  到了如今,俚僚在漢人看來都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俚人,他們主要生活在平地,以峒為單位聚居,峒的本意就是指山間平地。

  而僚音為LAO,他們則主要是居住在山上。

  俚人擅長打漁耕種,而僚人擅長的是打獵,相比來說,俚人跟我們漢人相處的更好的,算是熟蕃了,而僚人更凶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