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怎麼了,陛下?」幫皇帝整理奏章的觀音婢長孫昭儀問。

  「你看李輔國,在嶺南大肆抄沒叛逆財產,然後弄了一百多船的東西正運來洛陽。」

  「這是好事啊,朝廷如今不是正缺錢嘛,之前蘇帥上奏,說西山剛設道置郡,但西山道路不通,城池未有,計劃要修築城池軍堡和驛站,所需極大,請求拔款呢。安西的程帥也說對射匱的用兵還在繼續,也一樣需要錢糧犒賞將士……」

  普通人家開門七件事,鹽米油鹽醬醋茶,但對於朝廷來說,如此大的一個帝國,開銷更巨大。

  今年又是科舉推行的第一年,全國諸道各郡都要朝廷科舉考試,為了辦好這科舉考試,朝廷十分重視,計劃拔下專款,用以各道郡科舉之用,在各地修建貢院考場,還有給考生們準備學館以備住宿休息。

  從道郡縣,再到京師,上下都要修貢院修學館,這開銷可不是一點點。

  「錢財當然是好事,關鍵是你看這李輔國,他捨棄了銅錢和絹,嫌那些太重太占地方,於是全帶的輕貨。」

  「陛下,輕貨不是更值錢嗎?」

  羅成於是只能給長孫上一課,告訴他錢帛是貨幣,而金銀不是貨幣,雖然金銀算是一種天然的貨幣,但這東西並不能直接流通。

  更別說,珍珠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以及各種香料了,這些東西確實值錢,但本質上他們其實還是一種商品。

  既然是一種值錢的商品,那就有量和價的商品。

  就如合浦產的珍珠,這東西數量稀少,而且品質好,因此價格極高。但價高除了品質高,最重要的還是量少。

  如果洛陽城裡突然出現大量的珍珠,那這東西自然就要跌價。

  就算是香料也是一樣。

  李輔國從嶺南奪取的時候,他們本身是很值錢的,因為他們只是放在那些俚帥豪強們的手裡,並不是在市場上流通,此時的價值是很高的。

  可大半個嶺南的這些珍寶香料等一下子湧入洛陽,皇帝若還要變現,那這些東西就會上市,供過於求,大量的存量必然導致超過需求,於是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於是買方就能不斷喊跌。

  在嶺南值一千萬貫的輕貨,一下子聚集到洛陽,若短時間要拋出,那可能就只值九百萬或八百萬甚至是七百萬貫。

  而如果這些東西不變現,不流入市場出售,那對於朝廷來說,就只是一堆沒有實際作用的好看的東西而已。

  長孫氏似懂非懂。

  「真會這樣?」

  「是的,一定會的,這是市場規律,就算皇帝也干涉不了。得讓李輔國停下來,不能馬上把那些東西運到洛陽來,不然,那船上的東西得貶值許多,甚至連內庫里的那些,也要貶值。」

  長孫覺得很荒唐,怎麼大量金銀珠寶香料要運來,皇帝還不高興。

  「陛下,直接把這些東西用來代給官員俸祿或是充做將士們的賞賜不行嗎?」

  「昏招。」

  羅成直指她的錯誤。

  「還是那個問題,市場流通量的問題,就算把這些輕貨換個方式用出去,比如拿來折給百官的俸祿或將士們的賞賜,但最終這些東西還是流到了市場上。市場上大量增加存量,供依然大於求,於是不是會貶值。」

  「唯一不同的就是本來是砸在我們手裡,我們虧了,但現在卻變成將士們和官員們虧了,本來官員到手一百貫錢,我們給他一百貫錢的胡椒,然後市場上大量胡椒,最後官員手裡一百貫的胡椒,只賣出七八十貫,他就虧了。」

  「這樣搞,會讓大家不滿怨恨的,尤其若是把這些當成賞賜折給將士們,結果卻等於變相少給將士們賞賜,你說會是什麼惡劣的後果?」

  明朝時就喜歡搞這種,比如朝廷發行寶鈔,強行規定的是鈔錢一比一,但因為大量超發,實際上鈔很不值錢,可朝廷還是按一比一發給官員和將士們,就等於變相剋扣官員和士兵們的俸祿和賞賜了。

  再有就是拿胡椒等海貿過來的商品折錢發給官員們,充當俸祿,一樣是折錢高,結果到手卻實際貶值的情況,弄的怨聲載道,這都是朝廷坑爹之舉。

  羅成肯定不能這樣搞的,那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其實就算是朝廷法定的貨幣錢、絹,甚至是金銀幣也一樣是有這樣的問題的,比如京城物價為什麼貴呢?

  就是因為京城有大量拿薪水俸祿的,他們手裡掌握著大量的現金,錢多自然就導致物價貴。而在鄉下,百姓們拿工資的手,手裡現金更少,於是交易也少,買的少,物價自然就低。

  這都是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但是這個時代真正懂這個的並不多。

  「讓李輔國回來途中,放緩速度,沿途交易,把這些輕貨都交易出去,換成錢、絹,就是金銀銅也行,交易不完,還可以把船隊分開,分別往江南、淮南、中原甚至是河北、關外、巴蜀、關隴等諸地交易。」

  「這樣就不會導致貶值嗎?」

  「大量輕貨財寶猛然都湧入一地,必然導致貶值,但是如果分散開來,其實還是能夠吸收掉的,尤其是在短期內,信息沒有那麼通暢,市場上並不知道各地都湧入了這麼多貨物,於是對當地的衝擊不大,但是,回頭各地市場消息匯總起來,肯定還是會帶來整體的跌價貶值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