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周笑笑,天子好炒制的茶,喜泡茶沖飲,於是近年來貴族士人爭相效仿,過去傳統的煎茶倒是不流行了。

  「阿郎也高看我了,馬周只好喝酒,對於酒倒是略懂一些的,至於這茶,還真不講究。」

  「哈哈哈,馬先生向來是如此灑脫率性,我就喜歡你這樣的,雖是詩書人,但對胃口,可有些讀書人,那個矯情造作的,我就非常討厭。」

  「阿郎今日連這御賜的龍井都拿出來了,定是有事要與馬周說吧,阿郎不如直言!」

  「呵呵,什麼都瞞不過馬先生啊,是有點事要麻煩馬先生,是關於讀書人的事情。近日陛下一直在與院府宰輔們商議要重開科舉之事,但是陛下又不欲簡單的效仿隋朝的科舉,而是要加大科舉取士的力度……」

  常何當下便把朝廷關於科舉的一些計劃說了出來,比如說一年一科,還有隻要是良籍之人都可以懷牒自投,各級官學的生員,還有民間讀書人也可以去官府報名參加考核,通過後就能取得鄉貢身份。

  再有大秦科舉要經過縣、郡、道、禮部、殿試等五道考試,通過者分別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等。

  「殿試不淘汰,只定名次,經皇帝主持,親自審卷評定名將,列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頭名為狀元郎,次名為榜眼郎,第三名為探花郎。一甲賜進士及第。」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皇帝還將主持新科進士的探花宴,並金殿題名,傳臚唱誦,傳臚後,一甲三人插花披紅,狀元用金質銀簪花,諸進士用彩花,由鼓樂儀仗擁簇出朝門,跨馬遊街,備傘蓋儀送回會館住所。其餘二甲,三甲由東華,西華門出宮。

  馬周越聽眼睛睜的越大。

  「這是真的?」

  「這些都是陛下親自所說,能不是真的嗎?陛下對科舉非常重視,說只要考過郡試,成為秀才,便有可為吏之資格。若通過道試,取得舉人之身,便可任鄉亭長、縣錄事、縣曹佐等上吏之職,若過禮部試,便有資格授任縣簿縣丞縣尉、或是中央省部或地方道郡諸曹職。」

  「這可真是鯉魚躍龍門啊。」馬周激動的道。

  當年他為縣助教時不願意講授上課,皆因當時縣學之中所收錄學生,儘是官員或者是地方豪強子弟,沒有幾個肯真心讀書的,學生都不肯讀,他們的家長也不重視,那他還教個什麼勁呢。

  但作為讀書人,馬周還是很有抱負的,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朝一日能得到宰輔賞識,或帝王垂青,也能一展所長。

  「不知阿郎找我,要馬周做什麼呢?」

  「是這樣的,現在朝中還在爭論的是這科舉考試,究竟該考些什麼,比如要設多少科,是如皇帝所說只設進士科,還是要加上算科律法科書科還有醫科等等,這各級考試,又該考什麼內容,每級要錄選多少人,這些還在爭論不下呢,有些人說要考文學詩賦,有些人說要考經書,陛下因此讓朝中官員都寫下建言上奏,各抒已見,你說我這個大老粗哪裡懂得這些東西啊,所以啊,我想請馬先生你幫我寫一下,你是讀書人,這些你肯定更懂。」

  馬周毫不客氣的點頭,「好,我來寫!」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宮中。

  羅成閉目躺在榻上,聽著長孫氏為他念讀百官的科舉建言奏摺。

  兩名宮人在為皇帝揉捏按摩,長孫的聲音輕柔而又有節奏,咬字清晰,聽的很舒服。多數官員的奏章都沒有什麼內容,言之無物。

  這多是那些武將們的摺子,好多公侯武將,卻是字都不識幾個的。當然也有出身不錯的武將,可對於科舉提出的建議,卻完全跑偏。

  而那些文官們,有些倒是洋洋灑灑說了好大一篇章,可許多內容都不符合皇帝的意思。

  科舉科舉,目的是為國取士,而考試不過是一個手段,篩選符合朝廷所需要的一把篩子而已。

  從某些角度來說,就如歷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說的一樣,科舉考試本身並不重要,管你是考什麼,目的都是要先把那些讀書人納入到這個制度中來,讓他們來考試。

  然後再從中拔出那些尖尖來。

  厲害聰明的人,不論何種考試制度,他們總是還能拔尖兒的。

  如果一個讀書人,連考都不願考,或者說連某一種考試方法都過不去,那說明他們還不夠優秀。

  雖說這種言論羅成並不完全贊同,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

  這也是為何到了明清之時,八股文章發展到了極致,專走那種刁鑽之路的原因,皆因為當時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已經納入到了這個體系之中,朝廷需要的是從千千萬萬讀書人中,挑那些人尖子。

  因此不需要挑什麼詩詞歌賦做的好的,或是什麼策論能言的,只是從四書五經里挑詞斷章的讓他們寫,目的其實還就是為了加強難度,以最快的挑出尖尖來。

  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又有其實用之處。

  不過羅成依然是那個反對這一套的。

  當然,他更反對隋朝時的科舉考試辦法,隋朝時的科舉,有常科和特科兩種,其中常科又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

  秀才科是最難考的科,往往數年才開一科,一科只錄一二人。因為太難考,所有秀才科對羅成來說,沒什麼實際意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