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更尷尬的則還是射匱可汗,他一路跑到碎葉河畔去了,大秦皇帝卻在數千里外的長安城,把他的地盤給全分掉了,根本就沒有問過他的意見,甚至還派了莫賀咄帶兵來打他。

  關於西域與西突厥,算是就此定下了策略。

  大秦君臣劃下好大一個圈,把整個西域都圈了進來,不過實際上也只是控制三郡而已。從朝廷只在西域三郡各留八千兵,就可以看出朝廷對西域的真實策略,那就是暫時還是無力全力西進的,保留一個橋頭堡,先慢慢經營滲透。

  至於西突厥,主要還是要讓突厥內亂,並借鐵勒汗國的力量來對付射匱。

  若是沒有意外,可能大秦十年之內都不會真正出兵西進。

  西域這邊算是就此定下了決策,但西南還有一個吐蕃。

  吐蕃這次入侵,雖然與秦軍沒有怎麼真正的交手,圍大非川數月,秦軍和吐蕃軍各傷亡不過千餘。

  對於兩大勢力來說,這點傷亡,簡直是不值一提。

  但畢竟吐蕃犯境,不可能就這麼算了的。

  現在,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第1027章 錦衣衛與皇城司

  長安城裡,自七月初一朔望大朝會上,皇帝露面之後,一晃又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皇帝都再沒有在百官面前露面。

  也僅有外朝政事堂平章事宰相和內朝翰林院大學士們,才能經常入宮面聖,除了府院宰輔,便只有御史台和樞密院的長官能夠求見皇帝。

  好在有那次大朝露面,關於皇帝種種病危甚至是已經駕崩的謠言都是不攻自破,每日常參以及大朝會上,依然還是由太子代為攝政臨朝,而單皇后卻已經悄然的不再垂簾聽政。

  隨著河隴前線不斷報捷,朝中先前那股凝重的氣氛,也漸由歡慶的喜悅所取代。

  朝野官民們,也漸已經習慣了如今長安朝廷新的理政方式,皇帝外朝有宰相,內朝有大學士,府院內外製衡量,政事堂決策貼黃,翰林院議政批紅,加上樞密使單掌軍令權,御史台有彈劾監督府院宰輔之權,另有親軍都尉府為皇帝耳目,因此倒也形成了新的平穩。

  最終的決策權,始終是握在皇帝手裡的。

  三省六部,已經淪為了執行機關。

  朝會現在更是淪為了一種例行儀式,常參不過是到金殿點個名走個過場,而就算是朔望朝會也不過是整個京師的官員和封侯們一起參拜皇帝,並不會在朝會上商議什麼國事要務。

  因此皇帝參不參朝,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府院都在遵循著皇帝的旨意行事。在大家看來,如今的府院制度,其實就是皇帝效仿漢武帝中朝和外朝,都是為了加強皇權皇威。

  從隋初的三高官官為宰相,到後來的不授三高官官以三省次官為宰相,再到後來又擴大宰相範圍,連兵部、吏部、民部尚書也納入宰相範圍,宰相最終擴大到九人。再新設翰林院,設九位殿閣大學士,掌硃批之權,實際上宰相已經被嚴重分權和削權了。

  隋初時的尚書左僕射,那是真正的宰相第一人,可如今,不論是政事堂還是翰林院,都是輪流主持府院會議,並沒有什麼首相首輔。

  再加上單設出來的樞密院,分走了宰相們的軍令權,於是現在府院十八位宰輔的內外朝群相制度,再無法與皇權抗衡,同時諸相也互相監督制約,避免權力相產出,再者群相群力。

  「陛下,嗣業即將抵達渭橋。」

  親軍都尉李君羨奏稟。

  羽林宮中,皇帝今天過來檢校羽林騎,每十天一校閱,這是羽林軍的慣例,每次校閱中表現出色的羽林騎,都會受到皇帝的額外嘉獎,並記錄在檔案之中。

  自中風以來,皇帝今天首次執弓射箭。

  他費了很大的力氣拉開了一張一石的弓,箭射出去,有些歪斜,三十步的靶子都只中了邊,差點脫靶。

  但是這一箭依然引來無數羽林郎和羽林騎的叫好,皇帝之前可是差點癱瘓的,如今不到三個月時間,居然就能開弓執箭,還能箭中三十步靶,太了不起了。

  羅成哈哈一笑。

  「還是雙臂無力啊,這不過一石之弓,步下發箭,射固定靶同,結果三十步居然勉強中的,差太遠了。」

  李君羨便道,「天皇當年可是能挽三石強弓,步下命中百步遠奔騎的,不過陛下已經恢復的很不錯了,估計再過兩三月,就能再復昔日神勇。」

  羅成放下弓,沒有打算再射。

  還需要加強康復,射箭對於現在的他來說,還是強度過高了點,得循序漸進。

  「嗣業速度很快啊,這麼快就到渭橋了。」

  「陛下,慕容順、秦瓊、尉遲恭、來整等諸將軍也都回來了,樞密使張帥還在金城負責善後事宜,要更晚點回來。」

  羅成擦了把臉上的汗水,緩步前行,李君羨落後兩步跟隨著。

  「五娘子,你執掌親軍府也有好幾年了吧?」

  「臣接替王君廓統親軍府已有五年了。」李君羨如實道。

  五年,這已經是很長的時間了,親軍府是從早年的暗衛和影衛發展過來的,而暗影兩衛最早是由王君羨和張亮兩人帶出來的,後來合二為一改為親軍府,由王君廓統領。王君廓雖說後來謀反了,但這人本事還是不錯的,在他手裡,暗影有了質的飛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