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須陀雖也承認皇帝的話,嗣業於戰略上確實落了下乘,可關鍵現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此時撤軍,想撤也不容易。

  更何況,吐蕃和西突厥來勢洶洶,嗣業就這麼撤,豈不是顯得怕了他們。最關鍵的是,以張須陀對嗣業的了解,他是絕不會在這個時候撤退的。

  到時朝廷讓嗣業撤軍,不發兵增援,而嗣業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豈不是要糟糕。

  「陛下,朝中的將軍們,都摩拳擦掌,準備大打一場。」

  「將軍們自然是想要大打一場,不打仗,他們就無用武之地,整天喝喝茶推演推演沙盤兵棋,教教羽林郎,對他們來說,那真是無聊透頂。可老師你也當知道,眼下中原還有三藩未平,朝中又剛經歷了一場地震,此時要深入敵境,跟吐蕃、吐谷渾、西突厥這些虎豹犲狼打,對我們來說並不有利。」

  調兵越多,後勤需求越大,而要把糧草轉運到大非川烏海那一線去,可不是一般的困難。而出兵少了,難以壓制敵人。

  搞不好要是吃了敗仗,將帶來的是連鎖的反應。

  現在中原的大好局面,搞不好就要有反覆。

  「老師,你說能不能自關隴河朔四道調集兵馬,向青海湖一帶集結,然後讓嗣業徐徐撤退,誘敵軍追擊,咱們再在青海湖邊給他來一個大伏擊,一役畢其功?」

  如果把大部隊集結於青海湖邊,首先就能解決高原反應給秦軍帶來的不適,其二,能夠大大縮減糧草軍械的運輸困難。

  更何況,這裡距離隴右河西更近,朝廷也能有後續力量策應。

  古人說,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戰爭無小事,當年楊廣不也以為滅高句麗如反掌觀紋,結果呢,強大的隋朝不也因此灰飛煙滅?

  如果敵人打進河隴,那羅成肯定是毫不猶豫的應戰,但現在問題是,唐儉行事大膽,而嗣業不顧大局,這兩人現在把戰場都推到了吐谷渾的腹地之中,在那種地方打仗,實在是太兇險了。

  而且成本也太高。

  「我本來計劃休養生息三年之後,然後南征,以三年時間,平定三藩,統一天下。再休養生息三年,然後征討吐谷渾,重置四郡。等把吐谷渾之地穩固了,然後再兵入西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通商泰西,恢復漢之西域都護府。」

  如果按步就班,那麼以大秦的底盤,那就跟推土機一樣毫無懸念。

  可現在,羅成還真不敢說就有必勝的信心。

  他能在馬邑兩次大敗突厥,也可以說是內線做戰,占據地利人和,還掌握了天時。

  而現在,跑到青藏高原上去打仗,羅成沒啥信心。

  歷史上,一代名將薛仁貴率十萬大軍護送吐谷渾可汗回去復國,結果就是被吐蕃人大敗,最後在四十萬大軍的圍困下,不得不議和敗回。

  「陛下,打仗有的時候就是這樣,敵人並不會一切都按我們的計劃來,而且就算是我們的將領,也不可能完全能依照計劃行事的。總會有種種意外,這個時候就是考驗我們的決斷之時了。」張須陀直言不諱道。

  你想一步步發展,然後平推,可別人也不傻啊。人家不會等你什麼都準備好了再被你打,他們也知道趁你不備的時候打來。

  戰爭向來如此,充滿變數,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

  張須陀雖然一把年紀,渾身傷痛,可依然還是十分強硬,他堅決主張要打。

  「不打不行,必須打。」

  羅成對著湖面沉思了許久,最終緩緩道,「好,就有老師來安排戰略,我來勸說宰相們,這一仗咱們就打出大秦的威風來。」

  皇帝親面做宰相們的工作,很快說服了一眾宰相。

  於是,皇帝下詔西征。

  他宣布將移駕西京長安坐鎮,並派出樞密使張須陀坐鎮於金城郡,兵部尚書衛文升坐鎮武威郡。

  從洛陽、河南、河東、山南一帶,徵召十萬大軍西征。

  另河朔關隴四道所有郡兵進入二級戰備,要求一半以上的郡兵歸隊待命。

  國家的幾大糧倉,也開始向關隴全力運輸糧食。

  並挑選了大將尉遲恭、秦瓊、程咬金、單雄信、薛萬徹這五員虎將統兵前往青海湖畔。

  朝廷徵召民夫三十萬,以支援十萬大軍,另動員二十萬府兵、郡兵隨時待命備戰。

  第963章 固犁其庭掃其穴

  皇帝臨離開洛陽前,特意在朝會上召見了吐蕃和西突厥的使者。

  兩家的使者來到洛陽有些天了,他們都帶來了一樣的請求,就是希望能求娶大秦公主。吐蕃那個渾身帶著牛糞味道的使者,更是語出威脅,說什麼公主不至,我軍且進。

  鴻臚寺的官員們很鄙夷這些藩人,難道不知道我家天子的幾位公主最年長的也才剛幾歲嗎?

  而皇帝的姐妹們,朝廷那幾位長公主,則早就都嫁人了,夫婿個個都是朝廷的功勳大將。

  至於說宗室郡主之類的,誰不知道大秦宗室人丁單薄,燕王甚至連兒子都還沒有呢,還得把楚王過繼給他。

  再說了,就算大秦真的有適齡未婚的公主、郡主,皇帝也絕不可能跟他們和親的。

  皇帝當初說的那句話,大秦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的國訓,現在還立在午門外呢。

  哪個敢勸說一句皇帝和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