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硬生生的把自己擠進五姓七家之列,但實際上,關東士族們根本不承認這事。

  羅成當皇帝前沒有攀附過名人,當皇帝後也不曾有這樣的打算,他就是襄陽羅氏出身,祖上十八代那都是平民百姓。

  甚至多追幾代,都已經查不到譜序了,畢竟普通小民,不可能跟大族一樣修譜。

  但是現在皇帝說了,所有的士族都是先輩們開創,後世子孫經營積累起來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有了後來的士族。

  現在,舊士族們成為過去式了,他羅成要率領大秦的勛戚們,開創新的氏族時代。

  因此,他皇族羅氏,便自然而然要成為這個新氏族志排行榜的第一位。

  皇族羅氏占據第一等第一家。

  然後第二等便是以外戚次之,外戚首當其衝是誰?自然是皇太后家秦氏家族,因此齊郡歷城秦氏便排在第二等第一家,然後二等第二家便是皇后家族濟陰單氏家族。

  再接著是四妃的家族,分別是李貴妃家的隴西李氏,閻妃家的榆林閻氏、崔妃家的滎陽崔氏、鄭妃家的滎陽鄭氏。

  接著是太上皇的諸女婿家,如齊郡的周氏、王氏、趙氏、杜氏等。

  第三等,則是諸宰相之家,以當今的十一位宰相家族列入其中。

  第四等,為諸功勳大將之家,以受封為公侯的那些武將排列其中。

  第五等,以本朝任三品及以上的職官大臣排列其中。

  第六等,以伯子男等貴族排列在上。

  第七等,以郡太守等四五品職事官等排列其中。

  第八等,以獲五品散官者列其中。

  第九等,以獲五品軍功勳官者列其中。

  高士廉仔細的聽完,發現按皇帝的這個旨意,那麼他們之前修的那一百卷的氏族志完全可以扔掉了。

  新的氏族志,是完全不管以前的士族名望家聲這些的,只以本朝的官爵職位高低為依據。

  皇族第一等,然後是皇親國戚第二等。

  第三等是宰相,第四等是公侯,第五等是三品以上大臣,第六等是伯子男封侯,第七等,郡太守等四五品的職事官員,第八等是獲得五品散官,而第九等,就是連沒有官職,但有五品以上軍功勳官的士卒都能列入其中。

  原來的那些舊士族,管你是山東士族還是關隴士族,只要你不是外戚家族,不是有爵位者,不是五品以上的實職、散階、勛官獲得者,便全都無資格進入。

  且進入氏族志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只錄本身以及昆弟子孫。

  如崔氏鄭氏這樣龐大的家族,就算是外戚,但也只錄妃子的父親、叔伯和兄弟,至於其它的支系,都無資格進入。

  原本第一等第一名的崔民干,在新朝既非外戚,又不是功勳封侯,僅有一個侍郎之職,不過是正四品下,因此他的家族博陵崔氏,也僅僅只能排到第七等。

  按新標準修,姓氏榜估計能增到三百多姓,而家族榜能增加到三千多家,崔氏得排到姓氏榜百名開外,家族榜千名開外去了。

  之前高士廉的氏族志,上面的一千多家,那都是魏晉以來的士族門弟,真正的累世冠冕之家。

  是純以郡姓作為門第等差的。

  這也是最傳統的排行法。

  之前的標準就是尚姓,以郡姓為基礎,可現在皇帝卻要尚官尚爵,以爵位官職為依據。大量根本稱不上士族的家族姓氏,也上榜了。

  完全否定了魏晉以來的門閥觀念,全力扶持大秦的功勳官員統治集團。

  說到底,其實就是新門閥與世封制,就是為皇帝即將開始的實封諸侯做準備依據的。

  大量軍功起家的寒門庶族,甚至是地主、平民,也終於能夠躍然登上這個新氏族志,在皇帝的幫助下,開創一個新的士族。

  高士廉得了這道明確旨意,返回衙門後,立即召集一眾同僚,口傳皇帝旨意,全面重修氏族志。

  眾人震驚之餘,但還是如實奉旨修訂。

  結過日夜加班的努力,終於,高士廉等很快又新修訂出一本氏族志呈到御前。

  新修訂的氏族志,收錄三百三十五姓,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分列九等。

  在這份譜序中,最低標準就是五品,或勛官或散階或實職。低於五品的,全都無資格進入。

  大量的舊士族,哪怕是百年士族,甚至幾百年士族,可就因為沒能跟崔鄭等家族一樣及時的站隊,沒趕上趟,未能授官獲爵,於是榜上無名。

  高士廉捧著新修訂好的氏族志,與一眾同僚們面面相覷,都有些唏噓不語,甚至有點心裡沒底。

  連范陽盧氏這樣的士族領袖,都沒有能進入五千六百八十七家的榜內,是否會有些太過,這樣的氏族志頒布之後,天下能夠認可嗎?

  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倒有近半人的家族譜氏空蕩蕩的,他們都是普通百姓出身的軍校,往上數八輩,都找不到一個當官的,甚至是讀過書的。可現在,也全都名列氏族志上了。

  岑文本翻看著他們費盡心神的心血,苦笑著道,「我覺得這應當叫貴族志。」

  溫大雅等人聽了,也都是一笑。

  第938章 除爵奪封

  被溫大雅等人稱為貴族志的開元氏族志新版送呈皇帝之後,果然令皇帝十分滿意,僅僅只是略做修改幾處之後,便下令秘書省刊印雕板,然後印刷萬份頒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