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楊萬春倒真是病危的不是時候,他跟淵太祚那是死對頭,若是他在,肯定會死咬著淵氏不放。可現在他這個時候病危,還真不知道他的繼任者會是什麼樣的。」

  羅成給宋老生續上茶水,笑著道,「我倒覺得他死的挺是時候,這個楊萬春別看他跟淵氏不對付,可是此人其實也從沒真正倒向過我們,不過是想借我們之力復他的高句麗之國。有他在一天,樂浪郡也不可能真的歸附我們,他現在一死,我們說不定有機會提前把樂浪郡和那百萬人口收入囊中。」

  楊萬春是個鐵桿的高句麗國復辟保王黨,哪怕高氏亡國的那麼徹底,他都還一直念念不忘記復興故國。

  送走宋老生,羅成還沒回遼東城,結果就遇到驛騎帶著一封快信趕來。

  現在羅成在安東建立了一個高效快捷的驛傳系統,不但沿兩條主幹線每隔二十里一個驛站,而且白狼水、遼河和渤海上,都有水驛和海驛,在渤海灣的廟島君島,在白狼水和遼河岸邊,都有驛船,以傳遞消息。

  而在中原,羅成還有張亮的暗衛負責打探消息,在兩京和三府,更設有專門的辦事院,負責收集傳遞消息。

  「宇文述死了。」

  最新送來的消息很勁爆,宇文述這個老狗終於死了,他死在回中原復相的路上。但是這位死的有幾分蹊蹺,他並不是病死或什麼。

  他是在路過交趾郡的時候,晚上在驛站里休息的時候,驛站失火被燒死的。

  而眾所周知,駐守交趾郡的正是安南節度使燕國公羅藝,這位跟宇文述是死敵,當初還在皇帝的面前直接打爆了宇文述的一隻眼。

  現在宇文述從雲南路過安南交趾回京復相,偏偏就在驛站里失火燒死了。

  這簡直比在船上落水淹死了,還讓人遐想連篇。

  最大的可能便是羅藝故意放火燒死了宇文述。

  羅藝沒有給宇文述回京復相的機會,一把火放他上了西天。

  果然。

  第二天,又有一個消息自驛路急遞送到羅成面前。

  江都的皇帝聽聞這個結果,很是震怒。

  皇帝下旨,解除羅藝的安南節度使之職,召羅藝入京,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加兵部尚書。

  本來兵部尚書是宇文述的,現在改授給羅藝,但宇文述原本是兵部尚書加參知政事銜,現在羅藝僅是兵部尚書,這意味著羅藝並沒接替宇文述拜相。

  不少傳言,皇帝是要召羅藝回去問責降罪的。

  聽到這個消息,羅成皺了眉頭。

  他認為,羅藝其實沒必要弄死宇文述,他和多數人一樣,都認為宇文述就是羅藝故意放火燒死的。

  可燒死了宇文述固然痛快,但也要面臨著皇帝的怒火。

  羅成趕緊給羅藝去信,讓他不要回中原,結果他的信剛發出去沒幾天,就有消息傳回來,羅藝在安南稱病,推說無法入朝,還說等病好之後便入朝請罪。

  這種公然抗旨行為,形同謀逆。

  可江都那邊,卻出奇的沉默。

  誰都知道,皇帝此刻是如何的暴怒,但安南遠在天之南地之角,羅藝真要抗旨,皇帝一時也沒辦法。

  尤其是他還得顧忌著羅藝還有兩個身為節度使的侄子,一個身為節度副使的兄長在外統兵。

  羅成於是連忙又給還在定襄的嗣業去信,讓他暫緩交接,先不要去隴右,他約嗣業先到臨渝關會面商議。

  本來皇帝調嗣業卻隴右任節度使,羅成是挺支持的,畢竟最早的時候,羅成和羅藝就商議著讓羅藝去青海的,那裡靠近西京,大有可為之地。

  但現在這局勢,誰也不知道因羅藝之事,會發展向什麼地步,所以暫時不要交出定襄道無疑是最安全的。

  第684章 造反吧,兄弟!

  燕山之北。

  草原壩上。

  這裡曾是北魏六鎮之一的懷荒鎮之地。

  不過在隋初,長城之外的壩上因為處於燕山之北長城之外,已經是草原南緣,因此這裡便沒有置縣安民,只是一個軍事緩衝地帶。

  在雁門之圍後,朝廷把燕山燕,軍都關以西地區,析出一個涿郡,都劃歸了定襄道節度使府管轄,連同馬邑郡的北部也析出一個雲內郡,也劃給了定襄道。

  長城外,野狐嶺上。

  兩支人馬在這裡會合。

  一邊是安東道忠武軍節度使羅成,一邊是定襄道宣武軍節度使羅嗣業。

  兩位驍勇善戰的邊帥卻在這長城外秘密會見。

  「我一路趕來,還擔心你已經去隴右了。」

  「本來是要走了,結果見到你派人快馬送來的信,所以便又留下來了。」

  嗣業和羅成兄弟見面,笑著各自下馬,互相擁抱。

  「讓你特意跑來這裡,辛苦了。」

  本來羅成是約在北平郡和柳城郡之間的臨渝關會面的,但最後嗣業提出在涿郡長城外的壩上會面,羅成便只好又快馬加鞭趕來。

  「一路上還好吧?」

  「還好,我走的是關外,雖然路難行一點,但經過的是奚人的地盤,倒也方便。」

  羅成現在對奚契兩部的影響力可是巨大的,特別是上次共同出兵攻突厥後,關係更進一步。一面是得了許多戰利品,另一方面則是羅成與他們全面開放邊市貿易,兩族的汗王、貴族們可是賺的盆滿缽滿,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得了這些好處,自然對羅成是很尊敬。




章節目錄